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4117937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7,01,10-13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思考 李海东李海东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编辑室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编辑室 导出/参考文献 关注 分享 收藏 打印 一、引言一、引言在数学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由来已久。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 数学和数学 教育领域就在不断地引进信息技术:先是算术四则运算计算器, 然后是科学计算 器、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图形计算器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使用计算 机代数系统 (CAS) 、动态几何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辅助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应 用于数学课程也开始逐渐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进入 2

2、1 世纪, 使用信 息技术已成为各国课程标准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从课程理念到具体内容也多提 及信息技术。我们列表展示了一项比较研究中 14 个国家最新高中课程标准中信 息技术的提及率 (见表 1)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学课程要求的提高,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材也就成为 了必然。目前, 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 在数学教材中使用图形计算器已经成 为常态。我国使用的中学数学教材也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内容。同时应当看到, 尽管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但实际应用 效果并不理想。如在课程标准中, 对信息技术的提及存在“两头多中间少”的 现象, 即在课程理念、实施建议中提及较多, 而在具

3、体内容标准中提及较少1。 教材中, 信息技术的使用多以边空和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 缺乏和正文内容的 深度融合, 存在“贴标签”的现象。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使用率还比较低。一 项调查显示, 在教学中不用信息技术的占 65%以上, 经常使用的只有 13%左右2。 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多是一些“发烧友”, 普通教师往往是在上研究课或 参加讲课比赛时才使用。2015 年 3 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此后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层出不穷。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新模式、新思 路、新方法的大幕正在展开。目前正在修订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 进一步将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

4、从“整合”发展成为“融合”, 在基本理念中提出“注重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在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等内容中也有很多关于使用信息技术的阐述。 实际上, 信息技术涉及数学课程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本质 是数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数学教材作为数学课程呈现的载体, 在信息技 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方面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信息技术给数学教材带来的变化二、信息技术给数学教材带来的变化数学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 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 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 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更

5、加紧密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人造工具”不同, 它是“人造工具” 与“智力技能”的综合2, 是一种“认知工具”。将其应用于数学课程、教材 中, 将对数学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一一) ) 信息技术改变着数学教材的内容信息技术改变着数学教材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学教育对人的数学素养要求已经从能进行纸笔运算, 转换到能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 能数学化地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 和解决问题, 以及能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统计、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 型之间建立联系。有了信息技术, 传统的数学教材中的繁杂运算能借助信息技 术来完成, 学生可以更多地经历数学过程, 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

6、表 1 14 个国家最新高中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提及率比较 下载原表 图 1 计算机作图展示无理指数幂 下载原图例如, 学习无理指数幂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有理指数幂逼近无理指数幂的过程, 可以计算当的不足近似值 x 和过剩近似值 y 逐渐逼近时, 相应的近似值 5 和 5, 由它们的差 5-5 越来越趋向于 0, 说明 5 和 5 都趋向于。这一 过程中, 涉及很复杂的运算, 笔算很难完成。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科学计算 器) , 则可以很容易完成这些计算。进一步地,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作图, 将这一过程在数轴上直观展示出来 (如图 1) ,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理指数幂 的意义。信息技术融入

7、数学课程, 也将使得有关数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越 来越不重要。因此, 教材内容应较少包含技能特性, 更多地包含应用和表示特 性。例如, 数学史上, 求三角函数值曾经是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数学家制 作了锐角三角函数表, 并通过诱导公式, 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 角函数, 进而达到会计算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目的。而有了信息技术工具, 计算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所以诱导公式的“求值”作用已经不 重要了。教材呈现时, 应减少有关利用诱导公式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内容, 而把 诱导公式所体现的三角函数的性质作为重点。诱导公式体现的三角函数的对称 性 (在利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

8、, 利用圆的对称性很容易得到这些性 质) , 在解决三角函数的各种问题中比起计算三角函数值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二二) ) 信息技术让数学教材信息技术让数学教材“生动生动”起来起来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抽象。数学抽 象就是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 系, 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予以表 征3。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需要直观素材的支撑, 更重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信息技术具有的文字、图表、动画等 多种表述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直观素材, 为数学对象建立“

9、多元联系表示” , 它的交互性实验环境又可以提供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 程, 让数学教材生动起来, 也让数学学习更加有趣。例如, 在指数函数性质的学习中, 过去的教材 (或教学中) 通常是在用描点法 作出有限几个函数的图象后, 就让学生通过观察这几个图象来讨论指数函数 y=a 的性质。这时, 学生对于为什么要画这几个函数的图象, 为什么这几个函 数图象就可以代表一般的, 为什么要把底数分为 01 两个区间等, 都 是不得而知的, 所以对结论的正确性也不一定完全相信。而利用信息技术, 可 以随意地取 a 的值, 并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多个图象, 观察它们的特征 (如 图 2)

10、;还可以通过 a 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象的变化 (如图 3) 。这一 过程, 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底数 a 是如何影响并决定着函数 y=a 的性质, 并体会其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中, 教材可以从新的角度去呈现数学问题, 在一种 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例如上述问题中, 通过设计 a 的连续 变化过程, 把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参数 a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并使三者都得 到直观、动态的表示, 这就使学生面对的数学对象发生了改变, 也必然会使学 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认识过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 观察、试验、 猜想等过程都变得具体而清晰, 数学

11、思维的目的性增强, 数学思考的程序性增 强, 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这就极大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积极的数 学思维去成功地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图 2 指数函数图象 (1) 下载原图图 3 指数函数图象 (2) 下载原图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原则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原则( (一一) )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为数学教材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 抽象的数学概 念和关系是“可视的”, 并且可以被具体操作。但是, 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常 常因为技术本身的原因 (很多人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不熟悉) 而得不到充 分发挥。另外, 我国地域广阔, 信息技术

12、硬件、软件,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的融合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教材开发者要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的融合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减少技术使用、 操作上的困难。例如, 针对上述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 教材开发者可以在 教科书中呈现从一个图象到多个图象再到动态图象的探究过程, 并制作好探究 课件。教师或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下载的方式直接使用。教材开发者还要在教师用书中对这一探究过程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使用探究课件进行说明。这样 将教科书、教师用书、配套数字产品整体考虑, 更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的使 用率。( (二二) ) 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

13、融合的宗旨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做我们过 去不能做, 或者做得不太好的工作, 来更好地构建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平台, 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数学教材按课程标 准编写, 包含不同的数学知识。一些数学的基本事实, 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 线”, 生活常识即可确认, 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而一些数学概念和原理, 往往反映了其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 则有必要借助信息技术展现其从直观到 抽象的过程。因此,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的融合要坚持适切性的原则, 并且与 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三三) ) 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学生数学抽象

14、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键在于“形成”, 即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而信息技术在信息容量和呈现方式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可以支持数学知识不同 角度的过程展现。例如, 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可以很 好地展示直线与曲线从“相交一点”到“无限接近”再到“割线逼近”的过程, 得到精确化的切线定义 (即导数) 。因此,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的融合要坚持 过程性的原则, 即从知识的不同角度, 采用多种形式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建立数学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 (四四) ) 广泛性原则广泛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教材融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的数学学 习

15、, 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当前, 与数学教育 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很多。它们能提供函数作图与分析、几何绘图、符号代数 运算、电子表格与数据处理、程序设计、网页浏览等功能。在数学教材中, 信 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应具有广泛性,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信息技术 工具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模式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材融合的模式( (一一) ) 工具型工具型信息技术中的计算工具、绘图工具及数据处理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计 算、画图, 减少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机械、重复性劳动, 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这是信息技术工具最基本的应用。这种应

16、用虽然与“探究”距离较远, 但它却 为“探究”提供了手段和可能。例如, 利用科学计算器, 除四则运算外, 还可 以求对数, 求三角函数值, 计算统计量;利用几何画板和 Geo Gebra 可以方便地 画出各种几何和函数图形;利用图形计算器可以快捷地进行数据拟合;利用电子表格和统计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 包括进行数据抽样、画统计图, 求 统计量等。在数学教材中,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工具性功能, 代替繁杂、 机械的劳动,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理解数学本质、探索数学规律上, 从而提高数 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二) ) 演示型演示型利用信息技术工具, 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或者学生欠缺经验但又接近真 实情境的内容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来, 能使抽象的符号、复杂而零散的数据得 到直观表示。此外, 可以对数学对象直接进行操作 (如局部放大、变换研究对 象的位置、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动态显示等) , 将抽象内容形象化, 静 态关系动态化, 建立数学概念的多元联系, 帮助学生在一种直观、动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