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4043774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燃料及其利用【考情指南考情指南】本单元通过燃烧现象,介绍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一些安全知识,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知 识紧密联系,突出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近三年来梅州中考对这一 单元的考查大致体现如下: 1、燃烧和灭火;熟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方法;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掌握遇到火险或火灾 时的应对措施。中考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约 3 分。 2、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了解氢气、天然气(或沼气) 、液化石油气、酒精、汽油、煤等燃料 的特点及使用时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或选择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 水能、风能

2、、潮汐能等) 。中考中常穿插于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分值约 23 分。【考点指南考点指南】一、燃烧及延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_ 发生的一种_ 、_ 的剧烈的_ 反应。 2、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 (1) ; (2) ; (3) 。 注意: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时所需要的_ 温度。一种物质只有一个 着火点,一般情况下,着火点不变。 3、影响可燃物的因素:可燃物的_ 、_ 的浓度、可 燃物与氧气的_ 。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 破坏烧烧的任何一个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方法 (1) ; (2) ; (3) 。 3、常见灭火注意事项 (1)电器着火时应先_

3、。 (2)油锅着火时应_ 。 (3)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着火时选用_ 灭火器。 三、爆炸 1、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_ 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_ 而引起 爆炸。 2、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存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要 _ 、_ 备有防爆器材和设立安全措施,贴上消防安全标志 等。 四、燃料、能源1、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分别是_ 、_ 、_ (均为_ 再生资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_ 元素) ;煤燃烧排坊的污染物 有 CO、SO2、NO2、粉尘等,其中能引起酸雨的是_ 。煤的综合利用是将 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多种有用的物质,此过程为 _ (填“

4、物理”或“化学” )变化。 (2)石油的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_ 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 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不同的产品,此过程为_ (填“物理”或“化学” ) 变化。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_ (填名称) 。化学式为_ ,是最简单的_ ,也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具有_ 性,燃烧时发生_ 色火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 。 注意:在点燃前应先_ 。 2、两种新能源 (1)乙醇(绿色能源):俗称_ ,化学式为 ,是_ 再生能源、具有_ 性,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 。 (2)氢气(最理想的燃料)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 。 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其有点有_ 、_ 、_ ,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

5、本高、存困难,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注意: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_ 。 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有些反应是_ 热 量的,如_ 的反应;有些反应是_ 热量的,如 _ 的反应。 六、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 1、当燃料燃烧时,若氧气不充足,燃料中的_ 不能充分燃烧,产生 _ ,并生产_ 等物质,不但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燃料的 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因此,为了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 两点:一是_ ;二是_ 。 2、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_ 、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探究指南探究指南】【例

6、一例一】(2013 聊城) “纸船烧水”的实验中,当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纸船时纸张不会燃烧。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方法指南方法指南】纸张是可燃物; 纸张的着火点属于本身的性质,不会降低; 纸船与氧气充分接触;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所以纸船不会燃烧。 【答案答案】D 【例二例二】(2013 宁波)2013 年 4 月 25 日晚 8 点,台州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沙土

7、进行灭火。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1)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 _。(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 _。 【方法指南方法指南】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答案】(1)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2)镁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例三例三】(2013 佛山)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C2H5OH) 。(1)关于乙醇汽油的说法错误的是_ A乙醇属于有机物 B乙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8、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2)工业上利用石油中各成份的沸点不同,分离制备汽油、煤油等产品,属于_ _(填 “物理”或“化学”)变化。 (3)汽油和乙醇完全燃烧后的产生相同,则汽油中一定含有_ _和_ _(填元素符号)(4)汽车尾气中含有 CO、NO,一种新型的催化剂能使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常见的无毒气体,分别是_、_(填化学式) 【方法指南方法指南】(2)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制备汽油、煤油等产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乙醇(C2H5OH)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汽油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CO 和 NO在催化剂

9、条件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 【答案答案】(1) B (2)物理 (3)C;H (4)N2;CO2。【例四例四】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查阅资料:(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X”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最后一种物质 X 的化学式是: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根据上述

10、资料,甲同学、乙同学和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探究:(3)甲同学:“实验操作”: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 A、B 两步实验:“实验现象”:A 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5)丙同学:“实验操作”: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探究与结论:(6)上图 C 装置的作用是 。(7)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丙同学的实验中 。 【方法指南方法指南】(4)A 试验中的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煤中含硫元素B 试验中的澄清石灰水

11、变浑浊,说明煤中可能含有碳元素也可能含有硫元素;(6)浓高锰酸钾溶液可与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高锰酸钾溶液又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7)加热碳粉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稀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并使其褪色二氧化硫在 B 中已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 中的浓高锰酸钾溶液仍为紫红色煤粉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答案】(1)H2SO4 (2)SO2+Ca(OH)2CaSO3+H2O(4)因为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6)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7)B 中溶液褪色,C 中溶液仍为紫红色,D 中溶液变浑浊 【演练指南演练指南】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2、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30 分)分)1、(2013 河南)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利用化学反应获得电能的是( )A风力发电 B水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太阳能发电2、(2013 梅州)钓鱼岛是中国神圣的领土。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钴、锰等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H2 BNO2 CCH4 DSO2 3、 (2013 永州)如下图所示,点燃甲、乙两支蜡烛,甲燃烧一会儿熄灭,乙在空气中正常燃烧,这一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A具有可燃物 B有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有着火点4、 (2013 天津)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甲烷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5、 (2013 东营)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和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可随意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