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391843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宋元的园林艺术简介(下)以艮岳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园,因地制宜地建造在城市之中,称为城市园林,这是唐、宋 时期园林的一种类型。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类型是在自然胜区,以原来自然风景为基础,加以人工规 划、布置,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此种园林又受文人画家的影响,也具有写意园 林艺术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建于城市中的写意山水国往往都是人工为主,兼有写意的艺 术特色,显得更完美。而自然风景园则以原来的自然风景为基本条件,经人为加工组织。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皇戚官僚及富商们的园林数以百计,众 多的诗人画家更以西湖为题吟诗作画。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

2、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 翠,月点波心一照珠” , “水光澈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苏东坡这些描写西湖的名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们写园,也 参加造园,这都直接促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加上民间流行的许多传说故事,西湖的 丰姿倩影使人们一见倾心。在山水秀丽,绿荫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和岚影波光、丰姿绰约,确实 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的园林艺术好景。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 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景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 三潭印月等闻名中外的景点,从南宋流传至今,在七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使西

3、湖形成具 有诗情画意,自然山水园林美的传统风格。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 ,原是南宋聚景园。南宋高宗、孝宗曾在西湖景区内造御花园 多处,而以聚景园最为宏丽。传说和记载中,该园是会芳、瀛春、瑶萍、寒碧等亭台轩榭 楼阁组成,这里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更有那时时传来清脆悦耳的 莺啼,这莺啼点出了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又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的帐幔, 再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取名“柳浪闻莺”真是十分得 体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称,这种用古仙岛名 比作“蓬莱仙境”的造园意境,在我国园林艺术的布局中常有之。当年苏东坡任

4、杭州知州 时,曾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加以改造,用疏浚的湖泥堆成水上园林,构成“湖中有岛,岛 中有湖”的园林美景。风光旖旎的“三潭印月” ,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 富有变化的景区。虽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特别是当 游人踏着那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 穷。从曲桥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 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赏月,那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景色奇丽的“三潭印月” ,历来成为人们赏月的胜地。

5、 横贯两湖南北的苏堤,全长 2.8 公里, “四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风光迤 逦的“苏堤春晓”用桃、柳点出春意,人们沿着柳影波光,绿色的长廊而行,视野深远, 动观之中景色多变。如果在这里临水小坐,远眺近览西湖的美景,心旷神怡。1071 年,苏 东坡在这里组织修建了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定命为苏堤。用一条长堤,既把西湖湖水起 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增加西湖水面空间的层次,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色,而且苏堤本身又是 非常重要的一景。这种大范围巾的设计构思,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期城市园林的极好实例之 一。另外的“断桥残雪” 、 “平湖秋月” 、 “双峰插云”等,都打破了封闭性园林的性质,成 为自

6、然美人工为之的美好园林艺术佳例。在杭州,南宋皇家宫苑虽然已基本上都荒芜,但却留下了人们号称为“人间天堂”的 自然山水园林,成为古今人们游园的胜地。从唐、宋众多的园林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园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艮岳为代表的皇 家宫苑,以杭州等地为代表的自然式城市风景园,或以洛阳等地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这些 不仅在形式,而且在造园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极 高的境界。公共园林性质的寺院丛林在唐宋也有所发展,如在我国的一些名山胜景庐山、黄山、 嵩山、终南山等地,修建了许多寺院,有的既是贵族官僚的别庄,往往又作为避暑消夏的 去处。这一时期园林艺术总的特点是,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

7、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 诗情画意,形成人们所说的写意山水园。在杭州等这种本来就具备丰富的风景资源的城市, 到了唐、宋,特别是宋朝,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 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园,逐步发展成为更为美丽的风景园林城市。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如为了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 引注泉流,或为池沼,或为挂天飞瀑。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在大 范围内组织小庭院,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 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成园林空间犹如立 体画的艺术效果。以上

8、手法,在小小的私家园林中,用得比较普遍。到了宋代,造园中已非常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并注意四季的不同观 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等为主;花卉以牡丹、 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的 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宋代不仅有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这种评论性的专著,而且还有李诚(字明仲)编著 的营造法式 。这本书总结了宋及宋以前造园的实际经验,从简单地测量方法、圆周率等 释名开始,介绍了基础、石作、大小木作、竹瓦泥砖作、彩雕等具体的法制及功限、材料 制度等,并附有各种构件的详细图样,这本集前人及宋代

9、造园经验的著作成为后代园林建 筑技术上的典则。园林建筑的造型到了宋代,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木构建筑那种相互之间的 恰当比例关系,并用预先制好的构件成品,采用安装的方法,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 形成了木构建筑的顶峰时期。而在宋不仅有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有了专门造 假山的“山匠” 。这些能“堆垛峰峦,构置涧壑,绝有天巧”的能工巧匠,为我国园林 艺术的营造和发展,都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他们才是园林的真正创造者。 由于唐、宋打下了非常厚实的造园艺术基础,才使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达到 炉火纯青的地步。元代的宫苑元代的(12711368 年)成吉思

10、汗原名铁木真,为蒙古某部落的贵族。原居于黑龙江上 游东南一带,七世纪西迁瓦鲁伦河流域。他在 1189 年被推为蒙古部落首领,到 1205 年, 先后征服了各兄弟部落,1206 年蒙古各部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结束 了草原上的纷争,建立了奴隶制国家。1260 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以中统为年号。1271 年取易经 “大哉乾元”之义,号 为大元,次年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蒙古军在灭金攻宋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企图以其落后的游牧生产方式取代汉族地区的 农业经济,这给生产带来严重破坏,也遭到人民的坚决反时。1276 年元军入临安,俘宋恭宗。南宋灭亡之后,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 分

11、裂割据局面。元朝把民族划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日人,第三等汉人,第 四等南人。元朝在蒙古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摧残下,落后的宗教、喇嘛者、道教的哲学,消极的 循世思想,以及复古主义观念得到发展。表现在艺术上,如绘画的倾向是师法古人。元代 画家认为山水画到了宋朝已登峰造极,只要以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为师作画即可以了。当时号称元代四大画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在画法上都以董源、巨然为师, 但他们也并没有完全被古人的形式所束缚。如黄公望提出“画不过意思而已” ,倪瓒(字云 林)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又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 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

12、与简,枝之斜与直哉” 。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超 然物外,抒发自己胸中逸气,多用水墨淡彩和山水画的方法,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意趣和达 到所谓的高超意境。元朝在园林建设方面不象宋朝,没有多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元大都和太液池。元大都早在战国时代,燕的都城叫“蓟” ,(指今北京城区的西城部分)。秦、汉、唐时 期,蓟城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军事上的重镇。金灭辽之后,迁都到蓟城,改名为“中都” 。 元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宫城,以金离宫为中心,东建宫城,西建太后官,外以城墙回绕, 两宫和琼华岛御苑为王城,并在外廓建土城,称为“大都” 。元大都周围六十里,南北稍长,内有宫城(父又大内),宫城居中,左庙右社,

13、前朝后 市,形同周制。在今北海地方,辽建燕京时曾在此建瑶屿行宫,金又在此修离宫,名为大宁宫。完颜 雍迁部燕京后,公元 1163 年称金海(即大液池),垒土成山(即琼华岛),栽植花木,营建宫 殿。当时琼华岛上有瑶光殿,又把北宋京城(汴梁)里寿山艮岳的方石运来堆叠假山。忽必 烈建大都时,这里作为新城的核心部分,把琼华岛易名万岁山,他就住在这里,把金海易 名为大液池。太液池东为大内,西为兴圣官(今北京图书馆旧馆),隆福宫,三宫鼎立。万 岁山南有仪天殿(今日团城)。元代太液池万岁山的总体布局设计是:正中山顶是广寒殿,是元世祖忽必烈时的主要 宫殿,元代不少盛典是在这里举行的。广寒殿左有金露亭,右有玉虹亭,广寒殿前有三殿 并列,中为仁智,左为介福,右为延和。方壶、瀛洲两亭一左一右对称相望。到了明朝这里又曾重新修治。琼华岛和太液池沿岸部分有的增加园林建筑,有的加以 修缮、扩建后易名为西苑(包括中、南海部分)。清代,这里增加和修缮的内容则更多,形 成为中、南、北三海,简称三海。元代私家园林也有所建,如苏州的狮子林等。但与宋朝时期所建园林不能比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