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915699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姓名: 分数: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0 分)1、完成词语填空。 (2 分)销声 迹 风雪 途 周而 始 草木 枯耳不闻 五彩斑 无动于 在 难逃2、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1)它有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 。(2)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 ) 。(3)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 ) 。A、细密 紧密 熔化 B、致密 严密 溶化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溶化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请再续写一句) (2 分) 。4、下列关于说明顺序的解

2、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对于不同事物的说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内容和说明顺序要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说明,由于说明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内容和说明的顺序要求也可不同。B、逻辑顺序往往运用在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中,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这些往往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C、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四种。D、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就是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人物生平介绍、动植物生长过程、科学观测记录、生产流程说明、民族历史陈述等等,都可采用时间顺序说明。5、什么是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3、。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 “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1)短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2 分

4、)(2)由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度大海啸,你能联想到什么?(50 字左右)。(3 分)6、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颁奖辞:当他还是一个 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播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请仿照袁隆平的颁奖辞对竺可桢和他的大自然的语言写一份评价辞 。(3 分)7、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2 分)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

5、,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A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B走了火的雷霆霹雳C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D不停的絮絮叨叨8、仿照例句,以我国古今的发明创造或杰出人物为对象,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写三句连贯的话。例句:我们有雄伟的万里长城,有博大精美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仿句: 。 (2 分)二 课内阅读题(17 分)生物入侵者 梅涛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

6、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 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1 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7、。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竞成了斑贝的“天堂”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 ,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

8、,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 11 种鸟类中已有 9 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 6 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

9、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 之“虫”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1)归咎:(2)束手无策: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品读后,请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何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3 分)3、文中通过介绍“生物入侵”的现象,告诉人们“生物入侵”的不良后果。请写出这些不良后果 。(3 分)4、根据文章内容,结

10、合自己的理解,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 (2分) 。5、请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_ _(3 分)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联系上文,并就生物物种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 分)材料(1):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 “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界的平衡终究会实现。材料(2):2003 年,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紫茎泽兰、豚草等在辽宁、云南等地蔓延,累计造成 15 亿亩森林受害。这些地方正在全面围剿外来入侵生物。_ _ _ 三 课外阅读题(一)谁染枫林醉 (14 分)(

11、1)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以形象、明快、洗练的语言,勾勒出层林尽染、枫叶流丹的画面,并吟诵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绝唱。(2)为什么晚秋的枫叶会变得满山锦绣、遍地彩霞呢?宋人杨万里有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说是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这虽然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3)到底“谁染枫林醉”呢?现代科学认为,植物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其中所含的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这些色素物质往往会随着植物成熟期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各自具有鲜明特征的颜色。叶片中含有较多叶绿素时就会呈现绿色,

12、含有较多叶黄素时就会呈现黄色,而含有较多的花青素时则会呈现紫、蓝、红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颜色多变。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花色基元。由于其中的氧原子是 4 价的,所以它和它的衍生物具有碱的性质,即能够与酸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而花青素又是花色基元的羟基取代衍生物,因而,它又具有酸的性质,即能与碱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花青素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随介质 pH 值改变而改变结构并从而改变颜色的可能性。试验证明,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呈现其表征的红色。而枫树的叶片细胞液呈现酸性,春夏季节由于枫叶中一般只含有叶绿素而不含有花青素,所以此时的枫林还是郁郁葱葱的绿色;

13、可到了深秋季节,由于气温骤降,光照减少,使得叶片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不能完全适合叶片,这样就造成叶细胞内糖分的积累,从而促进了花青素的形成。由于枫叶细胞液的酸性环境,花青素呈现红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4)“霜叶红于二月花”体现了“枫林红叶”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如果你一旦置身于枫林之中,一定会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陶醉,并为“霜叶”抗严寒傲霜雪的生机和力量而感动。1第(2)节中,杨万里的诗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 ,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这两句诗? 从文中可以看出枫叶变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4 分)2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其结构特点是什么?(2 分) 答: 。 3枫叶中的花青素是如何形成的?(不超过 50 字)(2 分)答: 。4大自然中的植物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5 山行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上句是 。 (2 分)6 请再写出杨万里的两句诗 (2 分)(二)环境与人的性格(节选) (9 分)细心的人往往发现,南方姑娘和北方姑娘有着明显的差别:南方姑娘往往温柔、活泼、精明、灵巧;北方姑娘常常大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