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876077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第二课时分数的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 ,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 1 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 2、3、5 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

2、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四、教学重点四、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2.真分数、假分数

3、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3.分数的基本性质。4.通分与约分的方法。五、教学重点五、教学重点 单位“1”与分数单位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24 课时左右)课时左右)1.分数的意义 . 4 课时2.真分数和假分数 . 3 课时3.分数的基本性质 . 2 课时4.约分 . 6 课时5.通分 . 4 课时6.分数小数的互化 . 3 课时整理和复习 . 2 课时2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教科书第 60-61 页的内容。 设计者林媚峰设计日期2012 年 3 月 25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 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

4、子、 分母的含义。 3.理解单位“1”的含义。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 ,理解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具准备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 1.测量。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是多少米?观察用米尺量了几 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用整数表示?(不能) 2.出示教科书第 60 页上面的挂图。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 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3.讲述。出示教科书第 60 页下面的挂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 整数表示

5、的情况。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西红柿、一块月饼、一 包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4.揭示课题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进行测量、分物时,往往不 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 产生了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新授课教学分数的意义。 1.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你能举例说明 14 的含义吗? 2.动手操作。4请学生拿出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 14。 学生展示成果。 3.出示教科书第 61 页的挂图。 观察这些图,说一说每一幅图上 14 表示什么意思? (1)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几份? (3)怎样表示这样

6、的一份? 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1)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4 份,这样的一份是 14。 (2)把 4 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4 份,每根香蕉是这把 香蕉的 14 。 (3)把一盘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4 份,每份面包是这盘 面包的 14 。 5.概括分数的意义。 (1)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 那么 4 根香蕉、一盘面包 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 些物体。 (2)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 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几分之一或 几分

7、之几)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 ”分别指的是什么? (5)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分母: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几份? (6)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含义 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几份; 再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6.举例。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5口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 第 62 页的“做一做”。 2.完成 练习十一的第 14

8、题 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强调每个图的图意。 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第 3、4 题 做到课本上,教师订正时注意让学生说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一的第 5 题。 2.预习练习十一的第 5-9 题。 板 书 设 计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分数的产生及意义一个物体 单位“1” 平均分 分数 一些物体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6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分数单位第二课时:分数单位 教科书:第 62 页的内容,练习十一 的第 59 题。 设计者林媚峰设计日期20

9、12 年 3 月 25 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单位。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单位。 教具准备小圆片 12 个。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1)实验小学男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 3/8。 (2)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7/10。 二、新授课 1.学习分数单位。 (1)一堆糖(12 颗),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1/2 。 平均分成 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 2/3 。 平均分成 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 3/4。 平

10、均分成 6 份,5 份这堆糖的 5/6 。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 1/2,2/3,3/4,5/6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问:1/2,2/3,3/4,5/6 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 2 , 3 , 4 , 6 都表示 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 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 分数单位。如,2/3 的分数单位是 1/3。 老师指名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3)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

11、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 ) (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7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1)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2)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 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 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填空。(小黑板) (1)3/4 里有 3 个( )。 (2)10 个 1/13 是( )。 (3)()个 1/15 是 14/15。 2.完成第 64 页第 59 题。 第

12、5 题。注意提示分数所表示的是实际数量。 第 8 题。补充说明每个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 第 7 题。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第 9 题。先让学生独立选择涂色,再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 看到,随着分母的增大,几分之一所表示的苹果个数相应地在减少。3. 说一说。 (1)拿走 9 块饼干的 1/3,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2)拿走剩下的 1/3,拿走几块?为什么?两次都是取出 1/3,为什么拿走的块数却不相同?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请你与同桌互说 3 个分数,分别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看哪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一的第 8 题。 2.预习教科书 65、66 页。 板 书 设 计分数单位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