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386393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6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p81(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人高考语文复习 第七讲 文言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 B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然、所、 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的用法。 B 3、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 倒装句和省略句),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B 4、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辨析 作者的观点态度。 C一、了解常见实词的含义(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 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

2、成 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 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 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 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 反 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 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 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 是动词,即造成灾祸。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泰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

3、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 呢?句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 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 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 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 “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 又以適去,意不自得(郭)永以书抵幕府句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 ” 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 抵” 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 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 县搜刮

4、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 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 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o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 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 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 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 这 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 、 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 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o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 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

5、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 “地方”、“指示”等。o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 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 通 “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 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 来,就会解错。 o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o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 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 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 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6、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 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 义”,就会理解错误。 o5要注意一词多义o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 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 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 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o(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o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o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 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 ”“依据”“按

7、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 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 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 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 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 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o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

8、合语境作辨 别。o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o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 ,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o例如:“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 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 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 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 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 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 ,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 ,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

9、意的问题o1分清虚实o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 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 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 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 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 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 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 为“恰好”。o2辨明用法o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 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 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 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 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 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 记住我;在“

10、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 欺”,即被欺。o3分辨古今o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 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 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 “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 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 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 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 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 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o4注意特殊o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 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 ,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

11、用是为了 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 在“矣”上。o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 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 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三、词类活用o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 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 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 做词类活用。o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 或名词,形容的使动

12、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 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 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一)名词的活用 o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o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 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 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 ”,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 凡吏于土者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 。 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非能水也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 范增数目项王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 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o2、名词活用

13、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 。o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 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 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 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 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 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 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 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o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 。o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 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 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 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

14、+宾 +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 。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 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 客”。o4、名词直接作状语。o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 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 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 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o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 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

15、 鸷”。 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o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 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 操军破,必北还。 “必北还”即“必还于北”。o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 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 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 按照秦法应当杀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 畚”(二)动词的活用o1、动词活用为名词。o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

16、物的 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 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 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 ,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o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 西;入:收入的财物。 o惧有伏焉。 伏:伏兵。o2、动词作使动用法。o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 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o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 o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 o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使之活。 o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三)形容词的活用o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o用作名词的形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