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84265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国失业现状、变动趋势及对策的分析靳英华JZ) 在我国体制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失业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本文着重分析当前 失业的现状 、今后一段时期失业变动的趋势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当前失业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失业既表现为总量失业,又表现为结构性失业。 (一)当前的总量失业 当前的总量失业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大超过劳动力的需求总量,需要就业的 劳动人数大 大超过现有的就业岗位。 首先分析劳动力的供给。一个时期劳动力的供给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就 业人口主要 取决于总人口规模、劳动力资源总数以及劳动力的参与率。 在就业人口方面,我国的情况是:第一,人口在庞大的基数继续增长。19

2、96、1997、1998 年 我国人口总数分别为 122389 万人、123779 万人、124977 万人,每年净增长人口1000 万以上, 。第二,劳动力资源总继续增加。“九五”期间,劳动力资源供给每年净增 1080多万人(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第三,劳动力参与率高。目前我国仍然保持了很高水平(52%) 的劳动力参与率,而西方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在 40%左右。(经济工作者学 习资料1997 年第 69 期) 在失业人口方面,我国的情况是: 1.城镇显性失业人口和显性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改革伊始的 1978 年,我国城镇待业人数达 530 万人,城镇待业率高达 5.3%,在

3、政府的懈努力 下,从 1983 年开始,我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自“ 八五”后三年开始,城镇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6 年城镇登记失 业率突破 3% ;1997 年达 3.1%,是 1983 以来的最高点。第二,据有关部门推算,我国实际上 处于失业状态的城镇劳动力,去劳动部门登记的不到一半,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失业水平的指标,1997 年实际失业人数达 850 万人,调查失业率约为 4.5%(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8 年第 19 期, 17 页。)当然,最近一些文章指出,登记失业者中大约有 40%-60%的人员已经实 现了隐性就业 。但是,与上

4、述情况对比,则不难发现,两者大体上相互抵消。第三,在显性失 业率上升的 同时,失业周期也在延长。以下岗职工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下岗人口中,有 320 万人 下岗在半年以上,其中有 14%已下岗两年以上(杨宜勇等著:失业冲击波,今日中国出版 社,325 页,1997)。 2.城镇隐性失业及其显性化。 我国的隐性失业包括城镇隐性失业和农村隐性失业两部分。城镇隐性失业主要表 现为国有企 业的隐性失业(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 国有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其吸纳能力 超过了自身 的承受能力,以致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大量的隐性

5、失业。90 年代中期以来,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由于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和严重亏损,再 也无法继续 以“隐性失业”的方式容纳冗员,企业开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劳动力进行调整。 由于处在 体制转变中,同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目前政府仍限制企业辞退职工的数量和速 度,因此这 种调整在效益不同的企业中结果也有所不同。第一,在效益好或较好的企业中, 当需要调整 时,企业首先裁减临时工和合同工,暂时不会产生固定工的下岗问题。从时间上 看,企业的 较高效益只要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固定工的自然减员就可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劳 动力方面的 可调整空间,这类企业就可以基本平稳地过渡到新的经济体

6、制下。第二,在尚可 维持的企业中,为兼顾传统体制的责任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国有企业将过去那种“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 ”的不充分就业转化为“让两个人下岗”的半显性失业,在这里,其所以将下岗 人员称之为 半显性失业者,是因为下岗职工是与企业仍然保留着某种劳动关系,即下岗人员 离开企业以 后,企业仍需负责他们的基本生活费。截至 1997 年底,在全国企业下岗的 1151万中,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达 787 万人,占全国企业下岗总人数的 68%(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 8 期,50 页)。第三,在亏损企业中,由于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企业不得不退出经济 领域,这就 意味着这些企业中职工也随之退出就业岗位

7、,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也就从 隐性失业为 为显性失业者。 3.农村隐性失业及部分隐性失业的显性化。 我国农村没有公开的失业统计,但却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近几年,对农村 隐性失业的 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国际对比法,即以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多国模 型为参照系 进行计算。但计算结果目前普遍被认为偏低。二是抽样调查估算法。有的学者在 国家统计局 等权威部门调查的基础上推算出一个公式:农村隐蔽性失业量=农村总就业量-乡 镇企业就业 量-私营企业就业量-个体劳动就业量-流入城市岗位就业机会量-农业资源可容就 业量(杨宜 勇等著:失业冲击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根据这一公式,1997

8、年农 村中的隐性 失业情况是:1997 年农村劳动力大约 4.6 亿人,在全部农村从业人员中,约有近 1 亿乡镇企业 职工、0.41 亿私营个体劳动者、0.5 亿在城市中的农民工。我国有耕地面积 9565 万公顷,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 0.21 公顷土地,以现有的耕作水平推算,农业中能吸收 的劳动力约 1. 5 亿人。由此计算出我国农村中隐性失业人口近 1.2 亿,隐笥失业率为 20%(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8 有关数字计算得出)。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劳动力还以每年 1300万人的速度 增加这个因素,那么农村中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显然要高于上述指标。80 年代中期 以来,农村

9、调整经济结构,政府允许劳动力合理流动,城乡壁垒开始出现缺口, 大批农村剩 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从目前看,那些离开了农村到城市里寻找工作未果而又不愿 意回去的农 民构成农村中的显性失业人口。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使他们人虽在城市,户口 却仍在农村。 其次分析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经济理论表明:劳动力的需求是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 关系。目前,对劳动力需求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我国经济增长的几种可能前景 ,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利 用多元非线 性回归技术,与劳动力的需求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二是根据计算就业弹性 系数得出劳 动力的需求数量。两种方法

10、所测算的结果大体相同,即我国“九五”期间经济增 长速度如果每年达到 8%-10%,那么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岗位净增总量约在 4500-5100 万 个之间,平均每年净增 960 万个。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6 年我国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 900 万人,这 表明用上述两种方法测算的结果都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此外,“九五”期间由于 自然减员而 空出的就业岗位约 9000 万个(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 年第 61 期)。从上述 对劳动力的供 给分析来看,供需缺口约为 6000 万人。 (二)当前的结构性失业 当前的失业问题不仅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失衡,即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结 构性失业突

11、出地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不平衡发展战略与地区间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由于多种因素,中国人力资源的分布和投资重点历史上就已形成东重西轻的格局。改革前 30 年,尽管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使这一格 局有所扭转,但是近十几年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 80 年代重点发展东南沿海地 区的战略又再 度使这各格局发生了逆转,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因经济迅速发展而 劳动力供不 应求,中西部地区则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劳动力供过于求。80 年代中期以来, 内地不发达 地区的失业率持续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某些边远地区失业率甚至高达 8%。而在 较发达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失业率一般地低

12、于全国平均水平, 失业人数 占全国失业人数的不到 20%。 2.产业衰退、资源枯竭与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90 年代中期以来,国有企业下岗 职工增多有 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较为集中在 50、60、70 年代建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这种情况并不完 全是这些企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有相当部分是产业衰退的影响;二是在煤炭、 金属矿、木 材等行业中存在着由于资源枯竭而导致职工大量下岗的情况。 3.教育体制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教育体制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突出地 表现为劳动 力总量供大于求而其中高质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一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滞后, 劳动力素质 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就业机会因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而

13、无人填补,形成非自愿失 业。1996 年 ,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的劳动者仅占从业人员的 2.8%,高中学历占 11.3%,初中及以下者占 85. 9%,在劳动者中,还有 13%不识字(中国统计年鉴(1997)。二是教育结构与 社会经济发 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一致,或者造成就业者的萎缩使用,或者造成大量人才的 闲置浪费。 例如,目前国有企业中科技人员的下岗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科技力量流失 ,但与教育结构也有很大关系。有些人在大学学习的专业非常单一,特别是某些部属院校本来就是为某类岗位专门设置的。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这些岗位或者 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或者根本不存在了。

14、三是 90 年代以前,我国一向重视一 般教育而忽视 职业技术教育,从而造成技术工人的短缺。 4.就业观念转变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这个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城镇就业领域 中。在传统 的统包统配的就业体制下,人们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就业观:只有国家分配的职业 才是就业。 这种就业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因的,直到今天它仍然重于一些收入高、待遇好、工作 较为体面和轻松的岗位,而一些劳动强度大、条件差、工作艰苦、收入偏低的行 业和工种却 乏人问津。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国有企业存在大量富裕 职工并且有 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需要重新安置,这种现象似乎表明城镇就业机会的严重不足,但与些同 时,企

15、业又雇拥着或多或少的农民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就业观念所导致的劳 动力供求结 构失衡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或者无论在就业矛盾不太突出的地区 还是在就业 矛盾尖锐的地区都是一样的。因此,如果说职工下岗主要是一种非自愿的失业的 选择,这和 就业观念陈旧、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 5.产品需求结构变化与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失衡。经济学原理表明,劳动力需求是 企业产品需求的派性需求。近二三年,我国已逐步形成买方市场,但是,当前买方市场带有 明显的结构 性特点,即一方面是由低水平重复生产引发的低档产品供不应求,由此导致生产 前一种产品 的企业大量排放冗员,而生产后一种产品的企业尚可需扩大规模、招募员工

16、但由 于劳动力素 质的限制,后一种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常常难以招募到满意的员工。 JZ二、失业变动的趋势 从总量方面看:第一,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是前一时期生育率变动的结果,因此, 从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看,劳动力过度供给的态势将难以改变。第二,在国有企业中,从近期看,为了保 持社会稳定和顺利地过渡到新的就业体制,政府仍在一定程度上用行政手段控制 国有企业隐 性失业显性化的速度和规模,因此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在短期内不会迅速显性化。从中期 看,一是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推行,企业会将更多的富裕人员剥离生产岗位,逐步 推向劳动力市场。二是在体制转变中,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小。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 中,企业会根据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劳动力的需求。三是随着国有企业 传统的福利 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的“离岗容易离厂难” 现象会逐步消失。四是 2000 年前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的就业人员基本上都已到 退休年龄,届 时国有企业裁减合同制职工将不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