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申文章修改稿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3021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更申文章修改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刘更申文章修改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刘更申文章修改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刘更申文章修改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刘更申文章修改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更申文章修改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更申文章修改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也许他是中国少有的先实践后理论的企业家,鲜为人知的是,只有初中文 化的他却一生对音乐和戏曲有着衣连襟般的浓厚感情,他就是曾经在戏曲舞台 名噪一时的“头把弦”刘更申。从卖小人书掘起第一桶金,到包工头和投 资家,他硬是用独特的智慧和视野,打造了一般中国另类的“申泰航母”“头把弦”刘更申:用情商打造另类商界“航母”口琴声中,少儿时代掘得第一桶金1964 年,刘更申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富留店村,父亲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刘更申4 岁时,他就经常搬个小板凳坐在大孩子们的身后,尽管老师讲的课他听不懂,但是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总是得意的坐着,因为这么小就成了“学生” ,他比同龄人要强得多。父亲放在家里

2、一只口琴,刘更申开始摸索着吹,久而久之,当他真的一天正式成为一年级学生后,他就能把口琴吹出一段段曲子。怎么识谱,他心里有,但嘴里却说不出一二三来,后来才证明,这就是他对音乐的天赋,对他以后成为乡邻们公认的戏曲舞台上的“头把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起儿时的经历,刘更申说来就颇有一番感概。在少年时代,刘更申大脑里就朦胧般有着“先实践后理论”的意识轮廓。现在回忆起来,刘更申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是做生意,在舅家拿回来一二十本小人书,当时应该是出于一种笼络人心吧,想和小孩子们玩的更好,当个孩子头,他上学的时候都是背一个箱子,箱子里面装着小人书,这个人借借,那个人借借,感觉到是一种荣耀。看小人书有一个时效性,

3、可能过了十天半月,这些画书都不足以满足大家,大家都发现书也看过一遍了,一个月过去以后这书也都烂的不像样子了,刘更申心里感觉很心疼,小伙伴们把家里的画书都拿出来,放到他这里,几个小朋友商量出来一个办法,就是说你给刘更申带一本书,你在刘更申这里看一本书白看,如果是没有带书的同学,你看一本小画书一分钱,这是刘更申迈出了原始“创业”很重要的一步。组织起来人租看小人书以后,刘更申第一个月就收入了一块多钱,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可不是个小数字,那时候东西是很便宜的,一根铅笔二分钱,一个本子三分五分钱,得到第一桶“金”以后,刘更申不用向家里要钱了,同时也间接地减轻了家庭负担。当时除了这一块以外,刘更申跑到白元乡

4、的新华书店里面看看这里的书有五六分钱一本,也有八分钱一本,最贵的就是一毛多。刘更申一块多钱又买了一二十本新书。刘更申挣钱了,也引起了学校方面的注意。到四年级学校突然不让刘更申搞租小人书了,因为每一个月最多的时候收过八九块钱,当时一个正儿八经老师的工资大概就是六块钱。但是,纸是包住火2的,学习方面越不让干,找刘更申借书的人也多了,结果其中包括一些老师,而刘更申已达到五百多本。现在他家里还存着二三百本画书呢。演变成两个同学负责记帐,谁的画书,谁借了,借完以后还有人交还,有人收着费用。刘更申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后发展到看小说,看一天一分钱,一本书你一天看完也是一分钱,两天看完二分钱,三天看完三分钱

5、,这等于说当时制定了一个标准,这是刘更申把生意意识往前推,和其他同龄人相比,往前推了接近十几年。这十几年也很重要的。到五年级以后,学校三番五次要求不让刘更申搞租书了,说刘更申是错误的。有一段时间,学生们仍然都去刘更申那里借书。这个书确确实实也起了好作用,也起了坏作用,比方说坏作用这一方面,就是说它对于一个人年轻的心灵起到一些颠覆性的作用。比如说书突然有些小孩子把它弄丢了,弄丢了以后,让他再拿几毛钱去买这本书,特别是小说,实际上他父母是不给钱的,父母不给钱,这边丢了你还得赔,你说怎么办?很可能就会出现摩擦,甚至打架都是会发生的。租书借书总共搞了三年,存的书多达书五百多本,加上小说三百多本,总共是

6、八百多本书。这些书就像一堵墙。一道八百多本书墙掖裹着朦朦胧胧的商业意识,潜移默化地烙在了刘更申幼小的心灵里。多少年之后,已经成为商业巨子的刘更申回忆起来,仍然觉得他少年时代伴着口琴吉他中的第一桶金,正是他在商业启蒙的道路上迈出的极其坚定重要的一步。刘更申在戏曲舞台上是个多面手,同时他在原始的商刘更申在戏曲舞台上是个多面手,同时他在原始的商业运作上也是个多面手,因此,乡亲们对他的昵称业运作上也是个多面手,因此,乡亲们对他的昵称“头把头把弦弦”对他更有着双重意义对他更有着双重意义.刘更申少年时代的商业启蒙意识,也可以说是他今天的申泰吉他一路高歌发展的“原始股”或者说是他个人对一些事物敏感的判断和认

7、识,根据刘根申的学历不应该有这些理念产生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呢?朋友们都认为,刘更申小时候看书太多,他虽然没有动笔写过文章,但他的大脑里就积淀了一部部也许好多人都读不懂的书。刘更申在少年时代还做过一件一般成年人都恐怕难做到的事情。记得小时候,当时学生们身上穿的都是白色的、蓝色的褂子,当时就是比较好看的衣服了。但是这个衣服中间有些是有字,前面打个解放军,后面打个“5”“6”这些阿拉伯字母,有些是没字。有字的和没字的衣服会贵个一两块钱,看到这以后,刘更申开始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刘更申吧同学的褂子借过来,然后用复写纸把字描下来,描下来以后再画到厚塑料布上,从塑料布上用刀子挑出来,挑成“5”呀、“

8、6”呀、“解放军”、“五角星”这一类号码和字体,然后把字体再印到自己的褂子上。3在褂子印字是用颜色印,用颜色一印当天很新,脏了以后水一洗,那褂子都给它染成红疙瘩了,。刘更申接着研究咋能够让印褂子上的颜色不会掉,采取什么措施呢?刘更申就问母亲。什么东西到身上不会掉颜色。母亲当时不知道干啥,就说用柿子浸呗,柿子如果在没成熟之前,正涩的时候要掰开挤到身上都洗不掉,都是黑的,时间非常长。刘更申发现青柿子长成的时间刚好和穿衣服的季节是吻合的,穿褂子的时候也是 7、8、9、10 月份,柿子也是 7、8 月份,就在那个时间段把小柿子摘下来以后,捣碎后用纱布给他一挤,挤出来的汁以后颜色掺到颜料里面,这是啥科学

9、?没科学。柿子汁打到褂子上,褂子一洗的时候,那个柿子汁的地方都发硬,并且烂的时候先从那个边上烂,柿子汁肯定对衣服是有腐蚀。他开始了掘取第二桶“金”的经商之路,谁找他在褂子上印字,他就收取一元钱,一个季节下来,他还真的收入了几十块钱。1977 年,刘更申只读了半年高中就辍学了。奶奶冬季在家里面烤火,火盆子里放的是糠,糠着不大,但烧着很慢,有烟有点热气,有一天晚上,不知道怎么着起来了,当时墙上都是贴的很厚的报纸,实际上那都是失火的根源。家里总共 5 间房子,着火着塌了 3 间。那时候大家都穷,房子一着塌之后,在当时的情况下那就算大事了。烧了 3 间房子等于说家没处住了。14、五岁还属于未成年人,但

10、刘更申辍学后在大队和生产队里干什么都像一个成年人。所有的活都能干,包括做饭、喂牲口、割草。刘更申家里那时候分了一些自留地,大队里允许个人买一些牲口。刘更申记得和清楚,在他 17 岁的时候,他自己就喂了 4 头牛,2 头驴。因为勤劳能干,刘更申家在村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户了。刘更申十六、七岁时,他的年收入已经有了三、四千元钱了,这些收入还包括刘更申的另一个“生意经” ,他靠卖牲口挣的钱购买了村里唯一的一部喷灌机。一直干了一年多,一直把那个喷灌机彻底报废。刘更申那一年时间光浇地赚的钱就有 4000 块,4000 块当时在公社里可不是一个月的工资,那特别厉害了!这是除了喂牛、喂驴、割草以外,他干

11、的一件重大的经济事。从租借小人书到在褂子上印字赚钱,再到喂养牲口、利用喷灌机浇地挣钱,实际上刘更申早已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经商之路,这条路就如儿时吹奏的口琴,一串串音符跳跃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田埂上。“头把弦”是对一个在戏曲舞台上的一个带头人的定位,但针对刘更申而言, “头把弦”却暗藏商机。“头把弦”是乡邻们对刘更申的一个昵称,也是对他才艺方面的认可。说起对音乐戏曲的爱好和投入的情感,刘更申更是有一番滋味儿。刘更申最小的时候是吹口琴,也就是几岁的时候在乡邻四周,他口琴吹的很好,吹口琴没有人教他,是他自己摸索着吹的,他更喜欢拉二胡,也是无师自懂,想怎么拉就怎么4拉。刘更申读书的学校是富留店学校,父亲

12、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父亲也喜欢音乐,会吹口琴,也会拉板胡,无形中父亲其实就是他的老师。回忆当年的农村,戏剧爆棚的场面太多了,但现在在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当年的文化底蕴正是现在的社会所缺乏的文化底蕴。刘更申认为,当年许多听戏人都是把戏曲当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对待,在那个年代,谁当时能走进一个农村的小小宣传队里,年轻人也好,年龄大也好,在村里却是一个有面子的人。谁能演一个角色,谁就觉得非常自豪,直白一点说,那就是人的虚荣心。要说刘更申对音乐的爱好属于自然,曾经也被音乐抛弃过,也因为音乐奋发图强过。刘更申学音乐的过程中间,别人很空虚的时候,但很小的时候自己已经很充实了。在和音乐打交道的过程

13、中间,和音乐的对话过程中间,实际上他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刘更申学音乐属于特别快的那种人。刘更申好多东西基本上都没有学,你前面唱,他就读懂了你的节奏感觉,知道你唱的是什么调,1234567 是哪一个,你的音符是哪个音符,有几条线,刘更申基本上都能谱出曲子来。随着音乐和二胡的节奏,刘更申一次又一次显露出他对“生意经”的解读。他卖过冰糕,贩过牛,收过粮食,其中小麦、红薯最多,而卖冰糕时,刘更申最讲究的是季节性。在安徽界首批发冰糕时,途中刘更申又发现了牛和粮食可以拉到两地交流。后来,自从第一次“恋爱”失败后,自尊心受到相对压抑之后,他把精力做生意,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刘更申不仅贩过牛,他还贩过苹果。贩

14、苹果是把灵宝的苹果贩到广州,当时一车苹果能挣五千块。但是贩苹果的风险就在信阳,在信阳有一段路有时堵车,苹果要求必须是三天到,第四天、第五天必须卸车,要超过一个礼拜不卸车,苹果都得扔了。苹果当时搁在一块儿是会热的,苹果需要的是通风,通风的时候就是两排中间留一些空隙。那三天温度都在加热,超过一个礼拜苹果就坏了。一旦在信阳那一段堵车了,堵车就麻烦了,一旦堵车就麻烦了,挣了还是赔了,都在信阳。贩苹果的过程当中,刘更申把一些坏的苹果都拉回到老家,它看似坏了,但是它没坏,没坏以后,就低价赊给老百姓,老百姓把苹果先吃掉,因为那苹果到信阳已经不能再往广州走了,再往广州去,就一定要赔,拉到刘更申所在的农村那一带

15、,一个村子里面卸一车,老百姓们把苹果一领走,先吃了。记住,张三家、李四家,等到红薯皮下来的时候,把红薯皮收上来,一斤苹果换一斤红薯皮。收上来以后再把红薯皮卖了。一年时间,刘更申往郑州八十里河拉过 78 万斤红薯皮。刘更申白天在家收,自己晚上往郑州拉,第二天钱拿回来就和他雇的几个伙计分,分完了之后再重新收,一天一车。十几个人干了一冬,最多的一冬是 78 万斤,78 万斤是啥概念?15000 块钱。15000 块钱那不少啊。刘更申当时养活着十几个小伙计,刘更申在村里面,不管大事、小事,包括谁两口生气,他如果要去了谁家都不好意思生气,人们感觉,刘更申就是就是带头人。刘更申,有手机了。那还不是最早的大

16、哥大,比最早的大哥大还早,最早的大哥大是那么长,刘更申是啥5手机呢?就是摁着说话,松开对方说,得配合好。也可以联网。实际上是对讲机。都是因为刘更申贩卖苹果和红薯片,他那一年赚了 7 万元。因善结缘,当年一个下放干部与刘更申感情故事的演因善结缘,当年一个下放干部与刘更申感情故事的演绎,日后让绎,日后让“头把弦头把弦”把情商发挥的淋漓至极,他最终获把情商发挥的淋漓至极,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得了成功对于音乐和戏曲的执着,刘更申简直就是个天才。只要把谱让刘更申看一下,刘更申随便一整马上就可以跟上,并且不会让别人感到你很生疏,半天就够了。可见刘更申当时的基本功已经都非常到位了。在这个时期,刘更申在一块儿演出的也是同学,有一个女同学与他已经有了感情。女同学让刘更申找人向她妈提婚,刘更申就找个宣传队的导演去女同学家提亲。女同学的妈不愿意女儿跟刘更申处对象,嫌刘更申脸黑,形容的还很难听“跟煤渣里扒出来的一样,还来找咱的闺女?”这件事对刘更申打击比较大,宣传队散了,也就跟刘更申有一定的关系。在 80 年代的那一年里,刘更申村子里面曾经下放过一个人,这个人住在大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