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793093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情景引入一、情景引入 诗与直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 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诗的“见”必为“直觉” 。有“见”即有“觉” ,觉可为“直觉” ,亦可为“知觉” 。直 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 “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 。 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 , “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 , “它的花是香的, 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

2、” 。意 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 ,都可用“A 为 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 A 为 B,便是知觉 A,便是把所觉对象 A 归纳到一个概念 B 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 自 身无意义,必须与 B、C 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 A 本身停住,必须把 A 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 A 有关系的事物 B、C 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 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 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 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

3、“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 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 ,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 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 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 、 “它 用平声韵” 、 “横塘是某处地名” 、 “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 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 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

4、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 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 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 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 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 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 。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 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 ,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 不成为诗的境界。一

5、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 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 ,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 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 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 “知觉”可用“A 为 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 自身没有意义。 C、 “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 “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

6、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3 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14 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4 分) 分析:(4 分)本考题考查考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 C15、 “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

7、些方面的内容?(4 分) 分析:(4 分)本考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 C。二、考点分析二、考点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的考点(新的考纲归纳如下): 1、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文体分析三、文体分析 论述文主要特征 一、议论性较强,观点鲜明。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立论和驳论。 立论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喻证法、类比法等。驳 论的方法有:反

8、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归谬法等。 二、论证逻辑思路清晰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 三、材料涉及面广,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 文化学、 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速读第一遍,每分钟阅读 500 字左右并能准确迅速地把握文章,不能遗漏。 2)略读第二遍,理清结构和思路(关注题目、首尾句、中心句、观点句) 不要把现代文阅读训练仅仅看成是解题训练,而应加强整体阅读意识,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把

9、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解题训练以段为阅读单位, 3)细读题目,不在审题上节省时间。 4)边读边画,捕捉信息的习惯。画出关键句、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题目中的重要提示。五、答题步骤五、答题步骤 1、确定文本内容的类型。 平时的阅读中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史学、教育、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等各种类型 的文本都有所接触,才不会临阵犯憷。 2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 不论文本是立论或驳论或证明或评论等文章,都要搞清其中心论点、分论点各是什么, 作者想要证明什么,或想阐明什么,或想评论什么;他是怎样论证或阐明的,用了哪些论 据,运用了什么方法。 3要研读题干,明确考点。 出题人要求

10、解答什么问题,什么考点,这个问题与文章的哪个角度,哪个段落,哪些句子 有联系。 4、按角度分点回答。六、方法指导六、方法指导 考点一考点一 理解理解 B理解,指领会并做简单的解释,比识记更高一层次。它必须立足本文语境前提下理解此。 考点既可以设置成客观题目,也可以设置成主观题(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考点分析)考点分析 文章中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 a.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b.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c.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 d.有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2)方法)方法: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辨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

11、 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此类题,常常用偷换概念或扩大外延的方式。 比如:朱自清认为,新诗与时代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表述错误,将原文“先进 思潮”偷换成“时代思潮”(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考点分析)考点分析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2)方法)方法 一看位置:段落中心句,一般在段首(首括句)或段尾(总结句) ;要抓住带有结论性 或概括性强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12、,往往是那些具有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 的语句。 二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 、总分(分总) 、说明、扩 展(含阐述、解说) 、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子间关系入手,看该句 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三析修辞。从分析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有时还需 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四论作用。重要句子往往体现文章的结构或行文线索(形式) ,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和作 者情感倾向(内容)的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抓关键。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再深刻、 再深奥的内涵也得凭借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13、,所以,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 思入手,往往能够快速而又准确的把握住重要句子的含义。练习:练习:一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 追求的是真。二名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入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 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 ,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 ;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 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 r 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

14、,是美感强弱的构 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 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 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 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 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 ,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 道明白。杨振宁 20 世纪 50 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 解的过程。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 60 年代,才觉察到它 的重要性。我到 1964 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

15、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 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 年 10 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 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 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 ”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 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 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 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 ,结 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

16、著名的建刻币,也不是 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 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 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 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讨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 月,向何处、去烙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 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1964 年 8 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 远谈哲学时也认为, “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 。话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 , 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 ,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 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 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 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