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古遗址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775407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古遗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黑龙江古遗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黑龙江古遗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黑龙江古遗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黑龙江古遗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古遗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古遗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语:人们旅游的景点通常是那些醉人的山山水水,其实古遗址也有其独有的地方。今天 就带大家一起来看黑龙江省那些迷人的古代遗址,让我们共同学习与感受其独有古文化。一、阎家岗遗址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 阎家岗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哈尔滨西南 25 公里,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北岸。经 考古发掘,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 33 种 2500 余件;石制品 9 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 石核,均为人工打击而成;人工打击的碎骨 43 件,骨器 7 件;还出土两个古营地遗址,相 距 40 米,分别用 300 和 500 多块兽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马的头骨和肢骨垒 砌而成;还发现烧骨

2、、炭屑和粪便化石。经碳-14 测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22370300 年。在这里活动的早期先民,已能构筑营地,并猎捕大批野兽,说明狩猎技术 有了进步。二、新开流遗址新开流遗址新开流遗址 新开流遗址在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 1.5 公里的湖岗上。遗址东西长 300 米,南北宽 80 米,面积约 2.4 万平方米。1972 年发掘 280 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 32 座,渔窖 10 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 器、骨器、牙角器等。说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尤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测定和 树轮校正,距今年代为 6080300 年。这是一处不

3、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 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 年 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昂昂溪遗址昂昂溪遗址昂昂溪遗址昂昂溪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以西 6 公里五福火车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 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此发掘,以后多次发掘,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于渔猎的压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随葬的有骨枪头、骨鱼镖、骨刀梗,说明男子狩猎、捕鱼;女性墓中随葬品有凹底石镞、切割器等,说明女人不但从事家务劳动,也从事狩猎。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质陶、灰泥质陶、黄褐泥质陶 3 个陶系。石器工具的制

4、作,可分为压制、打制、磨制 3 种。以压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器形细小,工艺精湛,特别是石镞代表了压制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经碳-14 测定,其年代距今 5000-6000 年。这个遗址对研究黑龙江省石器时代文化及东北地区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凤林古城遗址四、凤林古城遗址凤林古城遗址凤林古城属铁器时代遗址。位于三江平原的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 300 米处。80 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谊农场为中心的 1888 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距今 2000 年左右的汉魏时期古城、古居址 181 处,其中古城 62 处,古居住址 119 处。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

5、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占地约 100 万平方米的凤林乡古城。与宝清县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称为“对面城“。古城有内外 9 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东墙长 116 米,南墙长 112 米,西墙长 124 米,北墙长 119 米。墙残高 24 米。城四角有角楼址,4 个马面设在每面墙中部。角楼、马面向墙外伸出 5-10 米不等。城外护城河深 34 米,宽 16-18 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很坚固。六号城较各城面积大,城墙高,可能为部落首领住所。各城的内外都有许多半地穴式居址,深 1 米,长 5-10 米,宽 3-5 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双耳铜鹮、小铜钟、铁箭头,还有玉器、玛瑙等饰物

6、。从各城的布局看,当时的居民约有数万,已结束了游牧,进入定居,农业、养畜业、制陶业和纺织业都达到一定水平,在组织上也初具国家的雏形。经考证,居民为满族的祖先挹娄人。凤林古城的发现,彻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这一说法,对研究满族历史、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又由于此城巨大而结构复杂,对研究黑龙江古城的类型提供了新的例证。旧石器晚期遗址,距今约 2 万多年,现已列为黑龙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十八站 遗址是在我国最北部地区首次发现的旧大石器朝代遗址,也是我省唯一的一处阿城区交界镇洞穴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镇东北 0.5 公

7、里处。洞穴四 周为一体天然石灰石结构。距地表深 20 米的石炭岩洞穴中发现了梅氏犀牙齿化石、 鹿、鼠、鼬以及中型食肉类动物化石。共分为 7 层,在 3、4、5 层中同土了梅氏犀、 鹿、狍子、獾、兔、熊、旱獭、貂等种计千余件哺乳类动物化石,同时出土了 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石核等石制品 100 余件。其中,较完整的梅代犀下颌骨化 石,在东北地区是首次发现,经年代测定,其绝对年代是 17.5 万年2.2 万年。这 一重大发现拓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向北分布的空间,证明中国北纬 45 度 左右的今哈尔滨地区,早在 17.5 万年以前已有古人类生存或到达过这里活动。很久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在黑龙江这片

8、黑土地上,那些遗址出土的文物各有特色,一起来围观吧。铜座龙铜座龙:阿城市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座龙:阿城市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坐龙为国宝级文物,现被列入国家一级品,曾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北京奥运期间的巡展和在加拿大举办的升起的黑龙展览。1965 年夏,阿城农民裴某在下地干活时刨出一块坐龙型的金属疙瘩。拿回家后,他用火烧、用牙咬,确认不是金子后,就随便丢在家里。可这个坐龙型金属非常奇特,经常发出奇怪的“呜呜”声,尤其到了晚上,声音非常吓人。为此,裴家将金属疙瘩送到女儿家,但仍然发出怪声。1974 年,裴家以 18 元的价格将该物卖给阿城文管站,1991 年,铜坐龙上调省博物馆收藏。经专家鉴定,该铜

9、坐龙体高 19.6 厘米,重 2.1 公斤,黄铜铸造而成,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其发出的“呜呜”声系龙嘴的特殊构造所致。由于该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威武雄姿,后又被人称为金源第一龙,目前是省博镇馆之宝。带有鱼鳞的筒形陶罐:密山县新开流遗址出土带有鱼鳞的筒形陶罐:密山县新开流遗址出土新开流古文化遗址,它记载着 6000 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新开流遗址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 1.5 公里的湖岗上。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 32 座,渔窖 10 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说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尤以捕

10、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年代为 6080300 年。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 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 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原址建起了一块新开流遗址”石碑。新开流的陶器纹饰,有些当与渔猎生产实践有关,鱼鳞纹应是仿鱼鳞形状而作,有的则简化为斜行篦点纹。鱼鳞纹可能是菱形纹的重要起源之一,其中边框呈弧形的菱形纹,尚有写实意味,而直边者则已图案化了。网纹是当时用网捕鱼的形象。陶器口外侧的篦点纹等组成的短斜线,恰似鱼网纲绳;由篦点纹、菱形纹等组成的倒三角纹,饰于鱼鳞

11、纹、菱形纹的下缘,则与缚坠下沉的网底相似。用细泥条、划纹、篦点纹、小长方格篦纹、凸线等组成的波纹及图案化的波折纹,当是兴凯湖湖波的艺术概括。莺歌岭小陶 猪陶猪:镜泊湖莺歌岭遗址出土陶猪:镜泊湖莺歌岭遗址出土莺歌岭遗址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遗址位于宁安镜泊乡学园村西南约 1.5 公里处,南距南湖头屯 2 公里。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丘岭,岭的西、北、东端伸向湖中,遗址座落其上。它包含上、下两层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其下层文化类型,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陶猪,是于 1963 年在牡丹江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遗址发掘出土的,陶猪造型惟妙惟肖、体态各异、形象逼真,可以称

12、得上是原始匠人们的杰出作品。莺歌岭遗址共出土 13件陶猪,多数已残损,完整的只有 5 件。其中一只公猪,长 6cm,高 3.9cm。脊背高耸,吻端前突,躯体稍瘦,四肢短小,前肢占有较大比例,带有明显的“野性”特点,分析应该是刚被人类驯养不久的野猪,是野猪向家猪过渡的品种。一母只猪则姿态悠然,体态匀称,比例得当,尾巴自然地搭在臀上,身长 6.9cm,高4.6cm。原始匠人在猪头上用小木棍戳了两个三角形的小孔,当做眼睛,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显得活泼异常。另一只陶猪,呈黑褐色、高 3.6cm,长 5.1cm,形象最为生动,形态看似它受到了外界的某种惊吓,两耳竖起,后腿力蹬,做奔跑状,原始的匠人门用艺术的形式把它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精美的陶猪都是原始匠人门在通过大量的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后才创作出的珍贵的写实艺术作品,莺歌岭出土的小陶猪不仅是研究早期家畜饲养和原始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更揭示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风貌,是黑土地上尤为难得的艺术奇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