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374282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12.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打破预期,创设语境一、打破预期,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 师:同学们辛苦了! 生:(齐答)老师辛苦了! 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台下老师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掌声。) 师:哎!同学们!奇怪吧,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 ,回答得那么整齐、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口号是 生:(齐答

2、)为人民服务。遍的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同学们, “为人民服务” ,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 生:(齐读)为人民服务! 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 师:翻开书,第 12 课。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生 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比如一夜的工作 凡卡是写人的, 草船借箭 钓鱼

3、的启示是记事的。可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板书: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 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4、。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 3 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生 1:意义。 师:不明确,什么的意义? 生 2:死的意义。 师:好,加上两个字,意思就明白了。找关键词,还要让人一听就明白。(板书:死的意义) 下面读第三自然段

5、,刚才第二段的重点是第一句,那第三段呢? (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刚才他读的这段话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板书:鼎 r 鼎”字中间是个目字,左下脚起笔要注意,起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你们拿起食指跟我写。 (生集体书空) 师:右下脚和它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什么是“鼎”? 生 1:就像是寺庙里上香的那个炉子。有三个脚,圆形。 师:那可不是“鼎” ,那叫 (众生答)香炉。 生 1:我知道,我是说像它那样。 师:那你说对了, “鼎”一般也是圆形、三脚。 生 2:“鼎”是古代人煮东西用的。 师:没错。 “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

6、方形,四足。(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师:看到这个“鼎它有关的成语吗? 生 1:三足鼎立。 ,你会想到跟 师:同学们看,三足鼎立。(师手指示意图。) 生 2:鼎鼎大名。 师:鼎鼎大名,名气真大啊! 生 3:人声鼎沸。 师:你看,像在这里煮开了一样,热闹极了。(师指示意图。) 生 4:一言九鼎。 师:一句话九个鼎,说话多有分量啊! 师:记住了“鼎”的意思,你就不会写错别字了。现在请你们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吧。注意把“鼎”写端正、写稳当,笔画笔顺要正确。 (生书写。) 点评:“鼎”字教学,小试牛刀,烹出的却是一道精致而隽永的语文佳肴。 师:刚才学“鼎”字是一段小插曲。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继

7、续找第段话的重点句。 生 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 生 2:我认为是第一句。 师:其实,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关键句,那怎么提炼关键词呢? 生:不怕批评。 师:对, “不怕批评” 。(板书:不怕批评) 同学们,现在你自己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像刚才那样先找到关键句,再提取四个字的关键词。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学,师巡视。)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学成果?生 1:我认为是最后一句。师:同意吗?生:同意。师:好,提炼关键词生 1:团结互助。生 2:互相关爱。生 3:互帮互助。 (师随机板书:团结互助。)师:同学们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句,提炼了关键词,会读书,会概括,很好。现在请同学看黑板,大家发现没有,原来

8、那么长、那么难的一篇文章,现在只剩下了几个关键词,简单明了。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生: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 ,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生接答:死的意义);再讲(生接答:不怕批评);最后讲(生接答:团结互助)。主席的演讲是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的!同学们,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师板书:薄) 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三、紧扣重点,感悟写法 师:现在,老师暂时扮演一下主席,我的演讲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同志们、战友们,今天围绕“为人民服务

9、” ,我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死的意义;第二,不怕批评;第三,团结互助。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生笑。) 师:哎?你们笑什么? 生:这样太简单了。 师:太稽鸡辆站臼融和聊简单明了。 生 1:太简单别人就听不懂了,就不能让人信服。 生 2:这么简单,大家不知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具体该怎么做。师:那怎么办? 生:还得展开说,说清楚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提出观点并不是万事大吉,还得以理服人,就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的说、具体的说、深入的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这也就是要把书重新读厚了。(板书:厚) 师:那么,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这样吧,我们先来

10、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现在请大家放声自由地读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自由读。)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生:(逐一回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2000 千多年。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

11、久远的话? 生 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名人都这么说了。 生 2:司马迁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

12、还记得吗?(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生配乐吟诵。) 生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 生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死又算得了什么,江山自有后来人。 生 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谁说的?陶行知,这既是对教育的爱,也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生 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大家刚刚学过,一起来一遍。 生(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

13、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观点呢? 生:应该是用对比的办法。 师:对比,怎么比?(板书:对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师:(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什么意思

14、?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法西斯那些统治者、剥削阶级做事, L 匕女口汉奸,就 L 匕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明 6 个字,知道吗? 生:(齐答)死。 师:(点击课件:而死)死,什么意思?它吗?为人民的利益能换个词解释 生:(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纷纷举手,逐一回答环同意,这个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送命”解释。(期间,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些词的感情色彩。)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生:因为他们死的不同,有好死 师:有好死,有坏死,是吗?(全场笑。) 生: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一个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钦佩。 师:说得多好啊,语言有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