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73854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武: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探析丁武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社会分层结构的现状,对四种有代表性的阶层划分理论:十大社会阶层理论、 “社会断裂”理论、“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 “四个利益集团”等作了点评,然后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上层阶级化和下层碎片化,二是中间阶层的初步形成,三是阶层结构开始定型化。最后提出通过建立合理的阶层间流动机制、积极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以加强阶层间的融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面临两个重大的转变,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

2、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二者同时并进,互相推动,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深入考察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现状和特点,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状况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状况社会分层理论认为,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如同地质结构一样,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标准,分居于不同的社会等级地位。社会分层实质上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2分析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主要有两派,即卡尔马克思的理

3、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理论。马克思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以及由此而具备的剥削他人劳动的能力,将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改革之前的新中国大体是遵照马克思的理论划分人群的,即所谓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 ” 。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不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从更广泛的视野审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提出的衡量阶层地位的三个要素是权力、财富和社会声望。由于马克思的阶级分类理论被认为更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也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逐步分化,新的阶层(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群体(如农民工群体)不断涌现,如今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阶层划分理论沿袭了韦伯学派的观点

4、,马克思的阶级分类法被大多数社会学家所放弃。目前,社会学界从分层角度提出的理论主要有四种:一是陆学艺等提出的十大社会阶层理论;二是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的“断裂社会”理论;三是李强教授提出的“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 ;四是孙立平和沈原联合提出的“四个利益集团”观点。以上四种理论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现状作了描述和分析,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社会分化的现实。 “十阶层理论”基本纳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阶层,具有比较全面的视野,但其五种社会地位的划分,尤其是把大部分人群划为社会中间阶层,显然缺乏现实说3服力;“社会断裂”理论揭示了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以及由此而造

5、成的阶层间的巨大鸿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理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指出了庞大的底层群体的存在,推翻了习见的“金字塔型”结构说,可能更接近当下中国的现实;“四个利益集团”的观点更强调利益分配在阶层划分中的巨大作用,从一个侧面为改革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作了最好的注脚,同时它也提醒人们注意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背后都有利益群体的博弈。但笔者更倾向于陆学艺教授的“十大阶层”说,尽管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该理论是以职业分层为基础的,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地位很好地反映出来,因而职业地位及其流动是探讨社会阶层化的最佳途径。这种分层法也使得研究具

6、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为职业是人们群体身份的客观的,也是最易观察的标识。同时以职业作为阶层划分的标准,虽然它揭示了人们多层次的社会差别的存在,但能够使人与人的关系不具有冲突色彩,即人们地位的不同,是因为分工的不同,因而具备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技术水平的人去从事不同的工作,处在不同的职业位置上就是合理的。这种分层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阶层关系,也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二、二、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与剧烈的社会转型相对应,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目前也4正处于一种复杂的结构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上层阶级化和下层碎片化一是上层阶级化和下层碎片

7、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阶层化速度和程度是有明显区别的,上层社会逐渐成为“实体”,权力、财富、知识精英结盟的现象有增无减,经济上成功的人很容易进入政治领域获取政治权力,不少大权在握者也试图攫取物质财富,知识精英也不甘寂寞,不惜为经济精英摇旗呐喊。他们的利益已经纠集在一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精英集团已经形成。与此同时,一个庞大的底层社会也已形成。在农村,截止年,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有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万;在城市,低保人员、流入城市的无业人员以及一部分非法(非正规) 就业人员也落入社会底层。这个底层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底层,他们只占有少量的社会资源,最下层的 20

8、%的人口所占据的财富只有 3 %。与上层社会实体化不同,底层社会正在碎片化,他们不会形成统一的行动。碎片化的底层社会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聚众闹事,这也使得上层阶级实体化的同时,整个社会仍能保持稳定状态。二是中间阶层的初步形成二是中间阶层的初步形成。中间阶层指一个社会中介于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群体,是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间的缓冲区。目前国内主要按照职业、收入和教育标准来界定中间阶层。一般而言,当前我国中间阶层主要由四部分人构成:一是传统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二是就职于三资企业、新兴行业,如金融、5证券、信息、高新技术等领域的所谓“白领阶层” ,三是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其他经营比较好的企业、

9、公司、单位的职工层,四是个体、私营经营者。以上四部分人,估计总数不超过中国就业人口的 15%。由此可见,中间阶层虽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三是阶层结构开始定型化三是阶层结构开始定型化。从 80 年代起,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分化,进入 90 年代之后,定型化的过程开始,各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具体表现为:第一,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少。职业等级之间的流动性减小,代际继承性增强,社会开放度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等体制性障碍仍然阻碍着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第二,产权、资格证书等的排他性增加。白领职业一般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资格从事,以公务员为主体的社会管理者阶层进入的门槛不断增高。第三,住宅地和

10、子女入学的区隔制开始出现。各阶层之间居住分化,高档社区、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等已形成区隔,富人社区、中间阶级社区和贫民窟开始成片集中出现。学区和居所紧密相连,因而形成子女入学的区隔,学校的不同意味着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各异,教育再生产着阶层差异。第四,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形成,消费分层日益明显。第五,各阶层内的联系网络形成。精英联盟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间阶层和底层社会基本上都只和本阶层内的人交往。三、三、 加强阶层间的融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阶层间的融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分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社会能够和谐的发展。6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与分配

11、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适当的分层和差距使社会中下层有了向上攀升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但如果差距过大,又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就会影响竞争的公平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1 1、建立合理的阶层间流动机制建立合理的阶层间流动机制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一套相互对应的机制。前者保证了社会的有效运转,后者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由此带来的不平等。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向更高的社会地位爬升,是个人的梦想;而对于国家来说,无数人梦想的集合,则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随着中国从传统农业

12、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方面,职业地位正在取代政治地位,教育、业绩或能力这样的后致性因素对个人地位的获得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现代社会流动模式。另一方面,制度和政策安排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仍然相当显著,有的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社会流动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等,至今仍在起到阻隔作用,使社会流动不能畅通运行,也使得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人们,很难上升到较高的阶层。由于7种种原因, “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在当代中国仍然存在。后代常常由于前辈的身份、职业、权力、户籍

13、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生活环境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机会,这不能说是公平的。因此消除户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的制度障碍,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而合理的配置,建立合理的阶层间流动机制,已成当务之急。2 2、积极培育社会中间阶层。积极培育社会中间阶层。一个社会如果相当多的成员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则比较可能避免两极分化,比较有可能为低收入者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目前我国中间阶层的力量还是比较弱小的,我国社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形成力量雄厚的中间阶层。中间阶层的长期短缺,使得社会“结构紧张”在一段时期内还难以消除。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形成中间阶层的社会条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14、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使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转变为中间阶层占主体的“菱形结构”或“橄榄型结构” 。3 3、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社会各阶层利益不一致,占有权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多寡就决定了社会各阶层必然会有强势与弱势之分。相对弱势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较容易受到损害,而且他们自己无力保护,所以就必须由国家来进行干预。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8距持续扩大、劳资纠纷急剧上升、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日益失衡乃至局部范围的社会对抗等现象,均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或者调节力度不够直接相关。尤其是在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的格局其实与

15、社会保障与公共福利资源配置的长期失衡直接相关,导致了庞大的底层社会的形成。因此,只有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通过制度化的保障机制达到逐渐缩小差距、缓解矛盾与冲突的目标,最终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实践证明了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天然的缓和阶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因此,当前应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参考文献:(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2)孙立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3)李强:怎样看待我国社会分层的新变化 ,2007-09-06 中国网。(4)李强:倒“丁”字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5)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实9证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本文作者系淮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