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373231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课件】第十二章 病原性细菌(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课 时时 授授 课课 计计 划划审签 编号 19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基本课题:第二节 肠道杆菌及弧菌属 教学目标: 1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致病因素、所致疾病、传染方式及与微生物学诊断和特异防治有关的生物学特征。 (重点)2分析伤寒杆菌致病性与免疫性的关系。 (难点)3概述肠杆菌科细菌学检查的标本采集。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复习旧课:病原性球菌有哪些? 4第二节 肠道杆菌及弧菌属一、肠杆菌科 (一)埃希菌属 10 利用板图描述其形态。 (二)志贺菌属 301结合板图讲解其形态。 2利用挂图讲解其致病性。 (三)沙门菌属 301生物学

2、特性 1. 利用板图及挂图描述。2致病性 2. 与志贺菌属对比讲解。(四)其他肠道杆菌 自学。 (五)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讲标本采集 10(六)防治原则 简单介绍。二、弧菌属(一)霍乱弧菌 101生物学性状 板图描绘。2致病性 挂图描述。 (二)副溶血性细菌 自学。小结 :怎样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4布置作业与预习 1作业:怎样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预习:实验六 细菌各论实验(一) 课后分析第二节 肠杆菌科与弧菌属概念:是一群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生物学形状近似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共同特性:1形态结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致病菌多有菌毛。2培养特性与生

3、化反应:需氧或兼性厌氧,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生化反应活泼,常用于鉴别细菌。在 SS 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等非致病菌因分解乳糖产酸菌落带色,致病菌不分解乳糖故菌落无色。3抵抗力:一般不强。4抗原构造:抗原构造复杂。(1)O 抗原:化学成分:脂多糖(O 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及类脂 A)性质:耐热。(2)H 抗原化学成分:蛋白质性质:不耐热,6030 分钟即被破坏。(3)K 抗原化学成分:多糖类。性质:能阻止 O 凝集,加热 6030 分钟一般可消除 K 抗原的阻抑作用。(4)共同抗原:在细菌鉴定和分类中有一定意义。(一)埃希菌属1.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G-杆菌,有鞭毛、菌毛。(2)培养特性

4、与生化反应: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多种糖类。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生长时,因分解乳糖产酸使菌落带色。(3)抗原构造:主要有 O、H 和 K 三类抗原。O 抗原有 160 种,它是分群的基础。H 抗原有 60 余种。K 抗原有 72 种。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别按O:K:H 排列。(4)抵抗力:不强。2.致病性(1)致病物质1)定居因子:又称粘附因子,是特殊菌毛。2)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是蛋白质,对热不稳定耐热肠毒素:对热稳定,抗原性弱。(2)所致疾病1)肠外感染:以泌尿道感染最常见,在机体免疫力下降、外伤或侵入肠道外组织时也可引起多种化脓性炎症。2)肠道感染: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

5、ETEC):是婴儿和旅游者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有时会出现霍乱样腹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症状类似于志贺菌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GEC):主要引起出血。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临床上引起顽固性腹泻和旅游者腹泻。(二)志贺菌属1.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G-杆菌,无荚膜、芽孢,有些有菌毛。(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较小的半透明光滑型菌落,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无色透明。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一般不发酵乳糖。(3)抗原构造与分类:有 O 抗原,某些菌株有 K 抗原和菌毛抗原。O抗原又分群和型特异性抗

6、原。一般先按生化反应初步分类,然后再按 O 抗原不同进一步分群分型。志贺菌属可分为四群: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和宋内痢疾杆菌。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多见,其次是宋内痢疾杆菌。(4)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2.致病性(1)致病因素:1)侵袭力:指本菌侵犯粘膜上皮细胞的能力。菌毛或 LPS 发挥作用。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均有强烈的内毒素。3)外毒素:主要有 ShT、SLT。作用神经毒性;细胞毒性;肠毒性。(2)所致疾病: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消化道。急行菌痢:起病急,症状典型(脓血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高热、休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消化道症状出现之

7、前,出现全身严重的中度症状。慢性菌痢:急性治疗不彻底。(三)沙门菌属1.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G-杆菌、无芽孢,绝大多数有周鞭毛,多数有菌毛。(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生化反应较规律,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菌落为无色较透明。(3)抗原构造与分类1)O 抗原:化学成分:脂多糖性质:耐热特异性:不高,是分群的基础。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 IgM 型抗体。2)H 抗原化学成分:蛋白质性质:不耐热、不稳定。特异性:第 1 相特异性高,第 2 相特异性低。可将群内细菌分为不同的中和型。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 IgG 型抗体。3)Vi 抗原产生菌:新分离的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

8、。化学成分:聚-N-乙酰-D 半乳糖胺醛酸。性质:不稳定,加热 60 度易被破坏。抗原性:弱。意义:检测 Vi 抗体有助于伤寒、副伤寒带菌者的检出。Vi 抗原可阻止O 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的凝集反应。2.致病性(1)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2)所致疾病:1)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消化道发病过程:食物消化道(被污染) 小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繁殖胸导管血流(第一次菌血症)脏器器官(骨髓、肝等)被胃酸杀死血流(第二次菌血症)胆汁 粪便小肠胆囊、肾尿2)食物中毒病原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乙型与丙型副伤寒杆菌。主要表现:潜伏期短,有发热、恶心、

9、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3)性肠炎:多见于老幼体弱者。4)败血症:多见儿童或伴有慢性疾患的成人。常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四)其他肠道杆菌变形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明显多形性,有周鞭毛、菌毛及迁徙生长现象,可迅速分解尿素,某些菌株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外斐试验: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如 X19、X2和 Xk 的 O 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临床上常用 OX19、OX2和 Oxk 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斑疹伤寒或恙虫病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可协助诊断这些立克次体病。为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还可致食物中毒,皮肤、耳及其他脏器感肠壁淋巴组织 (IV 型变态反应)染。克雷伯菌克雷伯菌G-无芽胞杆菌,无鞭

10、毛但有肥厚荚膜。代表菌种为肺炎杆菌,其菌落较大,粘液状,以接种环挑之拉呈长丝为其特征。致病因素与荚膜有关,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致支气管炎、肺炎、泌尿道和创伤感染。(五)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的采集原则:根据不同病情采集不同标本(包括粪便、血液及浓汁标本等) 。如伤寒病人则第 1、2 周血液和骨髓,第 2、3 周粪便。2.分离培养与鉴定3.血清学反应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杆菌 O、H 抗原和甲、乙型(或加丙型)副伤寒杆菌 H 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协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1)正常人抗体水平:O 凝集价1:80,H 凝集价1:160,副伤寒 H凝集价1:80。2

11、)动态观察:每 57 天进行一次复查,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高4 倍者有诊断意义。3)H 与 O 的区别:O 抗体(IgM 型)出现较早,维持时间短(几个月) 。H 抗体(IgG 型)出现稍晚,维持时间长(可达数年) 。若 O、H 凝集价均超过正常值,患病的可能性较大。O、H 凝集价均低于正常值,患病的可能性小。H 凝集价高而 O 凝集价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过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O 凝集价高而 H 凝集价低者,则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与伤寒杆菌有共同 O 抗原的其他沙门氏菌感染出现的交叉反应。(六)防治原则防止水源污染,注意饮食卫生。对于肠道传染病,应做到”五早”,

12、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预防、早治疗。二、弧菌属(一)霍乱弧菌1.生物学性状为革兰阴性弯曲菌,有鞭毛和菌毛,运动活泼。需氧,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最适 pH8.89.2,选择性培养基为碱性培养基。霍乱弧菌有耐热的 O 抗原和不耐热的 H 抗原。本菌对热、干燥、日光、酸和消毒剂很敏感。2.致病性致病物质:粘液、菌毛和霍乱肠毒素(CT)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经口感染。所致疾病:霍乱(临床症状以呕吐、腹泻为主,粪便为米泔水样便) 。病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3.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取病人标本采集吐泻物或肛门试子从直肠采集米泔样粪便 2ml,应尽快送检或存放在保存液中送检,其标本必须严密包装,专人送检。直接涂片镜检:包括悬滴法查动力、作制动试验加(O-1 抗原)革兰氏染色镜检。(二)副溶血性弧菌本菌呈丝、杆状等多形态性。细菌一端有单鞭毛。营养要求不高,在含3.5%NaCl、pH7.58.5 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传播途径:消化道。所至疾病:食物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