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

上传人:r*** 文档编号:4373096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2010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西卷)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西卷)目目录录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 1 至 4 页,第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

2、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第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3636 分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一、(15(15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绚(xun)丽 丰腴(y) 倩(qin)影 乳臭(chu)未干B赦(sh)免 嗜(sh)好 逡(qn)巡 弱不禁(jn)风C游说(shu) 愤懑(mn) 逶迤(y) 不见经传(chun)D泅(qi)渡 坍圮(p) 恐吓(xi) 否(p)极泰来 【答案】B。 【解析】A 乳臭(chu)未干:臭 xi ,气味的总称

3、。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 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C 不见经传(chun):传 zhu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指被古人 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 恐吓(xi): 吓 xi,使害怕;吓 h,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亦 作“恐赫” ,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 ) 【备考提示】 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 难读字。多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 而产生的变调或异音现象,如“与” ,用作介词时,读“y” ;用作动词时,读“y” 。一字 读什么音,关

4、键要根据其被多用而产生的词境加以识别。从 2010 年高考题来看,应加强识 记多音字,可依据其词境理解记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风靡 吻颈之交 自诩 一筹莫展 B寒碜 礼尚往来 偿试 杀一儆百C端倪 改弦更章 虐杀 原形毕露 D肆意 淋漓尽致 编撰 理屈词穷【答案】D。 【解析】A、吻(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 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自】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近义词】患难之交【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B、偿(尝)试:试一试;试验;试探。 C、改弦更章(张):【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

5、上的弦,使声 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出自】 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 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 【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反义词】旧调重弹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 识四组词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 (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 重点考查四类字词: (1)因同音形似而误。如吻(刎)颈之交; 偿(尝)试。 (2)因音同而错。如改弦更章(张) 。 (3)因形近而错。如“如火如荼”误为“茶” ;“草菅人命”误为“管” 。 (4)因意思相似而错。 “天遂人愿”

6、误为“天随人愿” ;“独当一面”误为“独挡一 面”等。 音、形、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词组中的字用错,其根本原因是不知词组义, 另一原因就是记不住本来的字而用了同音字或形似字。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把握整体意义。推测个别位置的字该是什么意义。看现 有的字意义是不是符合。如不符合,联想同音字、形似字。 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 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 一些记忆方法。如:逐步“缩小包围圈” ,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

7、排除掉, 下次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汉字量 很大,不要认为一两天就能弄好,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 建议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体字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

8、些好事。【答案】A. 【解析】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 多久。 【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 久【语法】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 “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 , 诗中有两句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中 “曾”是“曾经”的意思, “几何”意为“多 少” 。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如 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结合解释,我们知 道“曾

9、几何时”指得是“过去到现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 。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握住两点, 一是它指“过去” ,二是表示“时间短” ,运用时这两条件缺一不可。 (B、举重若轻【解释】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 难的问题。 【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 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近义词】精明 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 【反义词】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 【语法】主谓式; 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句中宜用“举足轻重” 。 举足轻重【解释】只要脚移动一 下,就会影响

10、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出自】 后汉 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 【近义词】至关重大 【反义词】无足轻重、无关大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C、 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 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 看待【反义词】视同一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 “刮目相看” 经常与“另眼相看”混淆,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用眼光来看人,但是,看人的角度不同, “刮 目相看”是从“纵”向看人;“另眼相看”则是从

11、“横”向看人。 “刮目相看”是拿一个人 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比如:学习成绩一向不被看好的王刚同学在这次数学竞赛中拿到一等 奖,令人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则是拿此人(或此种人)与一般人相比。比如:我们对差 等生不能另眼相看。句中说“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显然是横比。D、拾人牙慧【解释】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出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主要考查了成语运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如“举重若轻”与“举足轻重”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刮目相看”与“另 眼相看”

12、。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 张冠李戴。如“拾人牙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C10 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答案】B。 【解析】A、 “这里” “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C

13、、 “来自” “慕名而至”杂糅,可改 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D、 “受惠”的对象 不正确。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A B C D【答案】A. 【解析】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

14、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题思路: 从横线前的“探索精神”联系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开头 的选项,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 A、C 中选择选项。在这两个选项中在一起,可以 不用思考,只需思考的位置。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 ,显然放在句 末更恰当。二、二、(9(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68 8 题。题。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

15、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衬。公元 2 世纪至 5 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 “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 。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 ,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