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3730413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5 课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

2、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3、意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展示音频垂老别和“垂老别”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老翁要出征?垂老别反映的哪件历史事件?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听垂老别的音频,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进入思考。探究新知探究新知( (授新课授新课)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

4、使朝政黑暗腐败。部编版七下中国历史问题:唐玄宗后期,朝政出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材料二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新唐书根据材料二,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势力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同时,节度使势力膨胀,唐朝中央武装力量衰败,形成内轻外重局面,更给叛军反叛的绝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

5、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最终起兵反唐。展示安史之乱形势图,提出问题:观察安史之乱形势图 ,回答问题:安史之乱是什么时候发生?叛乱的首领有哪些人?安禄山、史思明在什么地方发动动乱?攻占哪些地方?安史之乱的结果怎么样?平叛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有哪些人物?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最终于 763 年被平定。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现在我们来分析下列的材料。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讨论问题。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识图的能力。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培养材料一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

6、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材料二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 ,以邀命于朝。 新唐书想一想,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什么局面?展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局面图,讲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衰弱,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学生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7、。通过材料的分析,了解安史之乱的发生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展示材料:展示材料: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参政,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订,朝臣的任免,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有他把持。高官们也相互勾结成朋党,排斥异己,最突出的 “牛李党争”两党的斗争长达四十多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了唐朝的衰落。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唐朝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又遇到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这就是黄巢起义。展示唐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提出问题:(1)黄巢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2)黄巢起义的结果怎么样?(3)唐朝是如何灭亡?(4)黄巢起义对唐朝灭亡

8、起到什么影响?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 20 多年之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请讨论:唐朝为什么会 灭亡?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观看形势图,回答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黄巢起义的背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了解唐朝的灭亡的原因。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展示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讲述五代十国的形成。展示北方政权更替图和南方政权更替图,提出问题:从 2 张图表可以学生观看图片。学生看图表,思让学生了解五代十国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解看出:从 2 张图表看出什么不同?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北方政权更迭,战事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

9、有所发展。从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可以看出,南方生活的富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考问题,回答问题。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安 史 之 乱 与 唐 朝 灭 亡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 唐朝灭亡背景经过黄巢起义特点:政 权分立, 统一仍是 发展趋势影响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 更迭与分立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巩固知识。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如表反映的史实是( ) 起止时间755 年至 763 年回答问题。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叛军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

10、面开始形成影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安史之乱B陈桥兵变C唐朝灭亡D北宋建立2唐朝的藩镇割据的表现在 ( )不向中央交赋税 自行委派官吏 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下 ABCD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C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4下列属于五代十国的政权的是( )后梁后周吴越南宋陈闽 ABCD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A2C3D4C中考链接中考链接(2016 年 临夏州)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说“后半辈不会做”是于统治前期的( )A安史之乱B

11、开元盛世C藩镇割据D贞观之治参考答案:参考答案:A回答问题。熟悉中考题目,巩固知识。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安史之乱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第 5 课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1原因:朝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2经过: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763 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黄巢率众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2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2实质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