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73027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 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 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 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

2、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 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 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 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 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 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 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 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

3、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 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 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 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家长应知

4、道的心理学规律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 “动心动心“ “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 “心理规律心理规律“ “的积极或的积极或 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 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

5、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 A 组和组和 B B 组,并且告诉组,并且告诉 A A 组的饲养员说,这组的饲养员说,这 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 B B 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 A A 组的老鼠竟然真组的老鼠竟然真 的比的比 B B 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组的

6、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 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

7、的佼佼的佼佼者。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 “暗示暗示“ “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

8、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 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 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

9、了 10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 只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 1 1 分钱也不捐。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 ?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 还从还从盘子里偷了盘子里偷了 2 2 元钱。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被称之为被称

10、之为“ “超限效应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 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 乃至反感讨厌。被乃至反感讨厌。被“ “逼急逼急“ “了,就会出现了,就会出现“ “我偏要这样我偏要这样“ “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 “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 如

11、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 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 “揪住不放揪住不放“ “,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 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1010 美分,对他们说:

12、美分,对他们说:“ “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 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 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5 5 美分。美分。5 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 然兴高采烈地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2 2 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 “ 一天才一天才 2 2 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

13、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 了!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 “为自己快乐而玩为自己快乐而玩“ “ 变成了外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 “为得到美分而玩为得到美分而玩“ “,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 纵了孩子们的行为。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得如果你这次考得100100 分,就奖励你分,就奖励你 100100 块钱

14、块钱“ “、“ “要是你能考进前要是你能考进前 5 5 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 “等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 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

15、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 好不要。好不要。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南风南风“ “效应也称效应也称“ “温暖温暖“ “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 ?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 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 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

16、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 风获得了胜利。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 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 “南风效应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 “棍棒棍棒“ “、“ “恐吓恐吓“ “之类之类“ “北风北风“ “式教育方法是式教育方法是 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 “人情味人情味“ “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木桶“ “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 块最长的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