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教师)1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714063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导学案(教师)1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师说》导学案(教师)1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师说》导学案(教师)1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师说》导学案(教师)1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师说》导学案(教师)1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导学案(教师)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导学案(教师)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审旗高级中学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 1 -使用时间: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号 3-04 是谁播种撒智慧的种子?是谁点燃人类文明的曙光?是谁引领我们走进知识的 殿堂?无疑是老师。那么,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哪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 要向老师学习什么?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文豪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 就从容不迫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师说 ,一起感悟“师道”的真 谛吧。 第第 1111 课课 师说师说【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

2、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 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 2学习本文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学习过程】一、基础达标 1.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 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 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 “言贵创新,词 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 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

3、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 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 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 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 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 “抗颜 而为师” ,并著师说千古佳文。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

4、师的必要性。 3.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像捕蛇者说 、 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乌审旗高级中学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 2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 “师说” ,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二、能力提升( 翻译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

5、、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 1、分析第 1 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 ” , (3)择师的目的是“ ” , (4)择师的标准是“ ” , (5)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四、巩固训练归纳本文第一段文言知识点1. 通假字2. 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3. 固定句式五、拓展阅读 韩韩愈的愈的传传世名言: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乌审旗高级中学语文

6、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 3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收集错误,成长进步收集错误,成长进步课后反思,学会总结课后反思,学会总结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及句式2.理解本段论证方法自学质疑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一、基础达标 句读之不知( ) 或师焉,或否焉 ( ) 官盛则近谀 ( )其可怪也欤 ( ) 二、能力提升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

7、8)。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士大乌审旗高级中学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 4 -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3)。 ”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

8、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三、合作探究 -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1.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 比论证?四、巩固训练归纳本文第二段文言知识点4. 通假字5. 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6. 固定句式收集错误,成长进步收集错误,成长进步课后反思,学会总结课后反思,学会总结乌审旗高级中学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 5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第三、四段的文言知识点及句掌握第三、四段的文言知识点及句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基础达标一、基础达标苌弘(苌弘

9、( ) 老聃(老聃( ) 郯子(郯子( ) 二、能力提升二、能力提升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9),不拘于时(50),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师说以贻(52)之。1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1.、分析第 3 段: 本段的分论点是 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析第 4 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四、巩固训练归纳本文第三、四段文

10、言知识点乌审旗高级中学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 6 -7. 通假字8. 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9. 固定句式五、当堂检测五、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因此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古之学者必有师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吾从而师之3对下列各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惑而不从师,

1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A BC 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对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B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C或师焉,或不焉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 ,就可羞;(以)官位高(的人为师) ,就近乎谄媚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2、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乌审旗高级中学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 7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7、下列句子中, “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名句填空 a、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d、是故弟子便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如是而已。六、作业 1.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 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收集错误,成长进步收集错误,成长进步课后反思,学会总结课后反思,学会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