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371384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MBA硕士毕业论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学 院: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专 业: 工商管理(MBA)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而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竞争也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集群间的竞争演化,与此同时产业集群竞争力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注重,现在产业集群竞争力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研究课题。对于竞争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范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产业集群或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国家竞争力的研究,而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产业

2、集群竞争力不仅可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中间桥梁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在这方面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提升一个企业或是区域或是国家的竞争力,就需要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上下功夫。产业集群竞争力又如何才能得以提高呢?这就关系到各种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 本文正是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依次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性质进行综述,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通过与硅谷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对比分析,就如何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为目的,以理论到实践的思路,对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一系列提高张江

3、高科技园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钻石模型,政府作用DISCUSSING ON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OF ZHANGJIANG HIGH-TECH ZONEABSTRACT With the level of integrative global economy sharp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recently becomes fairly regional.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y continuin

4、g development, th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enterprises has changed into the one between indus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s also paid attention to people gradually, and now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subject of research. Researches on competitiveness approximately di

5、vides into four ranges: the research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e research of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cluster or region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research of country competitiveness, bu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play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d

6、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can not only impel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but also enhanc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region competitiveness, even state competitiveness as a middle bridge in the economy of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n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rea.

7、 It is obvious that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s the basic of raising the other competitiveness. One needs to make great effort 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f he desires to improve the other competitiveness. But how can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be increased? It is i

8、n connection to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comparing with some greatest Hi-tech parks like Silicon valley in accordance with Michael Porters diamond model, this thesis takes the Zhang Jiang Hi-tech Park as an example, aims at how to improve Chinese industrial

9、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summarizing the meaning, the character, the root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n turns,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Finally comes up with a series of th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to en

10、hance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of Zhang jiang Hi-tech Park.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factor, diamond model, government operation目 录第一章概 述11.1产业集群研究的兴起11.2研究意义21.3研究内容3第二章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综述42.1产业集群定义与特征42.1.1定义42.1.2特征52.2产业集群理论演变62.2.1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渊源62.2.2波特的竞争钻石理论92.2.

11、3 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02.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性质122.3.1 内涵122.3.2 性质13第三章 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163.1 国内外产业集群成功案例163.1.1美国加州硅谷163.1.2印度班加罗尔163.1.3台湾新竹科学园173.2 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竞争的要素分析183.2.1概况183.2.1生产要素203.2.3需求状况233.2.4相关及支持性产业243.2.5经营战略和组织资源263.2.6政府283.3张江在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之处303.3.1企业品牌303.3.2企业规模303.3.3企业合作303.3.4企业创新31第四章 提

12、升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324.1建立品牌形象324.2完善企业文化环境324.3建立资源置换中心334.4提升创新能力33结束语35参考文献36 上海交通大学MBA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第一章 概 述1.1产业集群研究的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而随着大量的高科技园区的建立,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其发展极为重视并大力倡导,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处于从创新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高新技

13、术产业是个极富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增长点,正在以其高附加值的产品、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广泛的消费领域,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同时,伴随着企业数量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也衍生出众多的相关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基于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产业集群对提高地区产业甚至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发挥着持续的作用。产业集群通过其柔性化的生产与经营,外部的规模经济性,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

14、分工协作,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集群内的企业集聚于一地,实现了规模生产,企业间的协作联系也使得整体的生产效率提高。同时,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便于树立“区位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市场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需求,增强交易能力,便于形成整个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还可以产生一种整体的创新环境与激励氛围,促使集群内的个体与整体保持一种高效的创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使集群达到较高的成功机率和持久的生命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典范,是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一一斯坦福研究园 (后为斯坦福工业园,即举世闻名的“硅谷”发源地)。这之后,高科技园区就像雨后春笋般的在世界各地大量

15、涌现,著名的有美国128号公路工业区、日本筑波科学城、九州硅岛、英国剑桥科学工业园、法国索安蒂波利斯科学公园、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等。不同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着各自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环境,但其国家政府都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下面对一些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情况作简单介绍:1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发源地。从1993年开始,美国改变以往对高新技术产业放任自流的态度,开始加强政府对科技产业的干预。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是以保持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导地位为目标,各方面共同努力。其

16、要点是(1)创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支持有市场前景的通用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3)选择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项目进行优先发展;(4)利用军事高新技术促进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5)促进研究开发成果的商品化;(6)大力发展科技研究园区;(7)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开展国际合作。德国特别重视机械、电子和家用电器、电子产业化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在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时期,强调发展电子机械产业比发展原子弹更为重要,因而在计算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产业化水平己与美国、日本相当。目前,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环保、信息、生物、能源和新

17、材料5个领域,在巴符州、巴伐利亚州和北威州等建立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韩国经济开始起飞,并且在1970-1980年初步实现了工业化,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但从1980年开始,韩国政府就积极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发展,确立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通过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使得韩国经济出现了第二次飞跃。如今,韩国在高新技术许多领域,如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己经赶上或超过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取代日本在液晶显示屏生产的霸主地位,并开始大举向生产高速光驱方面进军,对美日电脑行业形成咄咄逼人的阵势。以色列每届政府在科技立国思想的指导下,都把支持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18、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目前R&D占GDP的3%,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为以色列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为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推进以色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色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熟、精良和技术型特征,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空间与国防技术三大领域。据以色列官方统计,从1993年起,以色列高科技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在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是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百个,张江高

19、科技园区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的竞争力的研究就有重要意义,到底什么是影响高科技园区的竞争力的因素呢?针对这些因素应采取哪些对策?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反思依据。1.2研究意义 (一) 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张江高科技园区实现一体化后,运用产业集群战略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本文努力探寻集群内企业间关系,了解如何使企业集中在本区发展该产业的优势地域,以加快社会分工的深化;分析集群内的商家、企业进行有意识的

20、合作,进而提高合作厂商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达到有效地增强集群的竞争力。通过本文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于张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本区实际情况可为今后其它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通过与其他园区的比对分析研究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良性的发展,不仅对本区经济腾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我国其它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 本区实践经验来扩充、丰富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产业集群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并引起

21、了决策部门和产业规划部门的极大兴趣。至今为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之上。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历史较短,现有的研究多偏重于理论探讨,与中国区域实践结合的力度非常薄弱,这也是造成不少研究只是简单重复国外理论、自身创新很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可为产业集群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案例。1.3研究内容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之后,分析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随后探讨了影响了高新园区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对多纬度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 本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本论文的选

22、题背景。包括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主要问题;给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等。 第二部分:理论综述 介绍了目前流行的几种产业集群的理论,如波特的钻石理论、马歇尔的产业区等相关理论,并论述了其形成及发展过程。同时介绍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性质。 第三部分:张江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本部分通过与硅谷,班加罗尔,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比对分析,采用波特钻石模型对影响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不足之处。第四部分:提高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指出了提升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机群竞争力的对策,即加强品牌建设、完善企业文化环境、建立资源置换中心、

23、提升创新能力等。结束语:对全文作出总结,提出展望。第二章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集群现象已从自然科学进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一个世纪前,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注意到了产业集群,马歇尔认为,产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群落有利于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间的传播与应用。认为产业聚集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2。而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开展大规模研究工作却是30多年前的事。迈克尔波特3( Michael E. Porter)把产业集群理论推

24、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可以说,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2.1产业集群定义与特征2.1.1定义在我国,产业集群是一个译文,在原版的英文文献资料中为industrial cluster。对于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世界广泛认同的定义,不同学派从不同的研究出发点给出

25、了不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ichaelEPorter、Enright、Rosenfeld、王辑慈、曾忠禄、徐康宁等。如MichaelEPorter 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机构的集合,包括一些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其他实体。 JARoldandt 的定义是相互联系紧密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客户,为了获得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利用知识联盟中获得利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4 D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产业集群反映了企业在相关的商

26、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在集群里,企业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从松散的企业网络协会到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 通过对上面产业集群定义的罗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是集中的,企业是产业集群中最主要的市场主体。由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涉及到企业或产业的行为(状态)、成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利益、效果,其概念在产业规划上的进一步应用,则是强调如何提供相关条件以促成产业集群的有效发生与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给产业集群下一个综合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某一个

27、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52.1.2特征(1)空间地理的集聚性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形成的,这种地理接近的直接后果是有利于知识获取、市场形成、信息的共享。在产业集群内,有大量的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企业的这种集聚被称为“扎堆”,企业“扎堆”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高度的社会分工合作使每一道工序成本降至最低,相互配套使产业链体系趋于完整,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这种地理上接近的企业也有利于相互知识获取和社会资本的形成。产业集群内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这为企业生产以及降低劳动成本提供了人力资

28、源供给。(2)竞争合作的共生性产业集群内集中了大量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相对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而言,集群内企业面临着更强烈的竞争、更密切的合作。正如波特所言:“集群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首先,产业集群的大量企业分两部分:相同或相近的企业(面对同一市场需求)、前向后相关联企业。大量相同与相近企业往往面对同样的市场,使用相似的技术,因此,面对市场与消费者的强烈比较选择,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产业集群内的这种异常激烈的竞争有力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需要,并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9、;其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面对多变的市场、个性化的消费,单个企业不可能在生产的每一阶段都最达到最优,与其他企业合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又存在较大风险。但在产业集群内,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十分普遍,企业的关系被各种网络固定,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的空间都比较大,这正是产业集群的独特之处。这种合作促成了企业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参与合作企业可以把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结果是提高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力、竞争力。(3)集群本身的创新性产业集群促进创新的实现机制是集群内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与动力,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竞争是

30、市场经济活力的来源,是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改进技术与管理的压力与动力。集群内企业“面对面”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区域,面对随时破产的压力,面对其他企业创新利润的诱惑,集群内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同时,在集群内,企业彼此之间经常有各种往来,彼此的信任度高,地理位置也较近,协作创新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产业集群必须有高水平的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的系统性使集群内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使得各企业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活动,而让临近企业做辅助性工作(但对于这个企业来说,这却是它的核心工作)。高度专业化的企业群体提高了创新的机会,企业家精

31、神的传播与集聚更进一步刺激了创新的动力。(4)集群的外部性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部性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在一般的经济区域,存在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熟练劳动力的供给等因素产生的正的外部性。产业集群也不例外,但产业集群还存在其他一般经济区域所不具备的正的外部性:创新的外部性、市场的外部性、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集群内经济主体的竞争压力和合作关系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新技术在集群内传播更快;集群内大量供求、成本、价格、技术等市场信心集聚,使企业分享

32、信息的外在经济效益,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使一部分企业可以“免费搭车”;创新者创新后,给其他企业提出了配套创新供给的需求与压力,其他企业可以在剩余的创新空间上进行创新;集群的范围经济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相关企业的“联合需求”,将形成规模需求和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当然,产业集群也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即负的外部经济。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般包括:过度竞争、拥挤效应、“柠檬市场”、创新的路径依赖与技术锁定等等。由于集群内地理方面的相似,给集群内一些企业提供了“搭便车”的空间,集群内利润的示范效应会使企业选择“模仿式”发展,形成同类企业的高速增长与低水平、平面式分散发展并存,从而导致恶性的过度竞争局

33、面,并形成“柠檬市场”。同时,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削弱了集群竞争能力,形成所谓的“拥挤效应”。2.2产业集群理论演变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阶段,在马歇尔与韦伯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最初形态。“产业集群理论的古典基础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理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分析上,前者最终形成了在实证研究和规划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产业综合体模型,后者演化形成了纯粹经济分析中的产业集聚模型”6第二阶段是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理论把区域看作一个整体,打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起了西方

34、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2.2.1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集群理论来源于产业区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奠定了产业集群理论最初的思想基础。(1)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

35、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

36、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数据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2) 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第一个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

37、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群。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1920)。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还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

38、来说明产业集群现象。因此,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把劳动市场共享、专业化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解释为马歇尔关于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7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

39、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3) 韦伯的集聚因素理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其中位置因素就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并在探讨影响集群的一般因素中利用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程度8。韦伯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

40、处而迁移,且所增加的运费小于或等于迁移后集聚而节约的成本时,迁移才可能发生。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ber)在其1909年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他认为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一个企业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个企业集群在一个地点同样也能给各个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成本,技术设备发展的专业化、搜寻劳动力的相关成本的降低,也都促进了企业集聚。他把集聚带来的好处视为成本的节省和收益的增加,正是成本的节约促使企业产生了集聚的动因。专业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批量购买规模和销售的规模,使企业

41、享有购买原材料的便利和顺利实现产品交易,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效率。企业集聚有利于道路、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集聚。新产业区理论从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在对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爱米利亚罗马格纳等高技术产业综合体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新产业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资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正如长期研究硅谷特征的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森宁所说:“

42、硅谷成功的真正奥秘,是因为硅谷有了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9此后,又出现了欧洲学派,它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区域科学家组成的GREMI(Groupement de Recherche Eupopeen sur les Milieux Innovalieurs)小组(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他们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环境(Milieu)。这个概念把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使该理论流派相当有影响力。10创新环境理论认为产业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个小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增加辅助的贸易和专业化服务,满足众多公司的需求,为采用更加专业化的机构

43、创造条件。企业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以及组织创新的好处。创新环境研究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强调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强调社会根植性。Capello(1999)6、Hart & Simmie(1997)11等人研究发现,在创新地区中,创新厂商群聚在特定区域,但通常保留他们彼此独立运作,群聚区域内厂商运用的是区内良好的环境特质。(4)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也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紧密相关。增长极概念及其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12(F. 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

44、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现实经济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相互间的不均衡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佩鲁把这种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可逆转的影响称为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生支配作用。佩鲁认为,特定企业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整体的发展。占支配地位的企

45、业是高效率的,能够有效地利用创新增加产出;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反过来又刺激了创新。这两种作用的迭加使支配型企业在提高经济效应的同时,通过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最终带动社会发展。可见,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增长极理论强调推动性产业的作用,也强调政府和企业对推动性产业的巨大影响。因此,增长极理论中的集聚不能称为自发型的,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分析经济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增长时,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的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

46、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它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者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者是有关共同合同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而所谓增长极是集中了推动性单位的特定区域。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具有三个特点:(1)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2)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直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3)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增长极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2.2.2波特的竞争钻石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虽然在马歇尔和韦伯时期就已经产生,但那时产业集群理论长期偏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前沿问题。19

47、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引起了西方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对这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可以说,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标志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初步形成,使产业集群理论的地位得到了根本的确立。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及其同事通过对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等10个国家的考察,认为13: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要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

48、一个“钻石”结构。很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会使这四种因素的互动力增强,从而提高该地区或该产业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一是提高区域企业的生产率;二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企业数目达到最初的关键多数时,就会触发自我强化的过程,而新的产业集群最好是从既有的集群中萌芽。波特对产业集群的诞生、发展的动态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产业集群萌芽或发展时期,政府可以强化或提供协助,但不应该试图创造一个全新的集群,新的产业集群最好是从既有的集群中萌芽。当然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在专业化培训、基础设

49、施和其他商业环境方面创造条件,从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集群的成长中,政府的角色是鼓励竞争,政府投资的中心,应该放在改善产业集群内的环境,鼓励那些影响产业集群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主张是选择让所有的产业集群发展,而不是在其中选择其一。另外,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全球经济下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认为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在竞争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波特提出了 “钻石体系”理论(如图1),从竞争力角度对集群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

50、果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虽然群内企业的惨烈竞争暂时降低了利润,但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却建立起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创新和发展,产业集群被看成是充满合作竞争的灵魂。波特采用了传统的新古典论观点,讨论了竞争产业结构,即许多公司在同一产业领域竞争,增加了提升技术、最小成本、创新等技术压力。但是,在一个给定的产业和区域,一个简单的产业集中指数并不是公司间竞争程度的合适的指示器,更重要的是产业内的竞争风气,地理上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生产以及

51、提供具有类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竞争可能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竞争领域扩大,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促进了集群的扩大。企业的策略、结构及竞争(厂商因应要素)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支持性产业要素)需求条件(需求要素)生产要素政府机会图-1 波特竞争理论的钻石模型2.2.3 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实践,有关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也逐步深入,有在原有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提出新的影响要素的研究,也有从其他层面如合作与竟争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的,还有从创新的角度分析竞争力的。可以说,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前沿问

52、题。(1) 波特竞争钻石理论的演进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促进的波特模型的发展和演进。在讨论波特模型演进路径及其特点时,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4:(1)国家竞争力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最恰当的定义应当是生产率,而不是人均收入或其他没有从国家创造收益的能力角度来分析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从对国家竞争力的分析角度不同,对波特理论模型的构建各不一样。如加拿大曾构建出双层钻石模型。(2)竞争优势的衡量标准:在波特的研究中,最小的单元是一个定义明确的产收,或是产收的重要环节。选择国际竞争优势的衡量标准包括以下两条: 能对多国进行实际并持续的出口贸易;在母国发展资产与技术并借以进行

53、海外投资。因此,出口贸易占主流的产业集群,其影响要素要相应调整。(3)外部直接投资的路径:波特认为只有对外的外部直接投资才对创造竞争优势有价值,而对于外部进来的投资对于增加竞争力没有任何用处。因为波特认为,外国资本的投入只是为了解决进入市场的问题,如关税等,而对本国的竞争力的影响不大,甚至更为竞争带来劣势。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观点,本国资本对集群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提高了集群的竞争力。 (4)对多国活动的看法:在波特的理论中,该模型集中在“国家基地”这个概念上,他认为最有效的全球战略是把尽可能多的多国活动集中到一个国家并从该国向世界提供服务,没有将外国的活动考虑到其模型中。 各国学者们对波

54、特模型修订的路径主要是从以上前提出发的,他们针对波特模型应用于各国的竞争优势分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对模型进行修订,从而使波特的钻石模型得到更大的完善。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的演变过程,对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地区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演变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波特模型的演进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更为适用于那些大国,虽然中国在面积和人口上来判断,是一个大国,但是中国的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小强,同时有一些产业是属于出口依赖型和资源基地型,这

55、就决定在实际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借鉴地应用钻石模型,这样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的产业集群的建设提供指导。(2) 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研究产业集群迈克尔.恩赖特认为,合作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去共享资产、营销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好处,但企业还得进行竞争,因为在市场中将遇到许多国内外竞争者。对企业而言,合作就是在向竞争者提供有价值的专用信息,而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就是在支持合作,激励竞争和促使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问题。同波特的竞争理论相比,恩赖特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多地包含了有关合作的思想。这种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成了产业集群模式的核心保证。企业间的这种合作,以有关经济活动的文化更新为基础,其主要内容:一是从微

56、观层面上,这种依赖是可以研究和分析的,分析中的学习效应是可以传递和复制的;二是某一区位的社会文化品位和合作意愿,如团队劳动以及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对立情绪的降低等,是该区位经济优势的主要内容之一;三是随着企业更多地从供应商购入产品和服务,企业都很重视以信任为基础的相互联系、互惠关系、交换关系和社会网络联系。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总之,合作竞争学派是从合作中

57、的竞争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强调合作中的竞争,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思路和方法。(3) 从创新环境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环境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约束系统,是一个学习系统。这个学习系统有助于企业进行研究和创新,有助于企业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并将这些新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推向市场。与波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式不同,创新体系强调的是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梅拉特(1995)认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创新环境,一是指本地化的网络结构,它是由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组成的,它可以降低企业经常面临的静态或动态的不特定性,并使得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功能和信息方面结成密切而稳定的关系;二是指从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创

58、新相结合,并以此来制定经营和创新战略的组织体集合。企业网络作为创新的组织机制能强化空间聚集优势,在这种聚集体里,创新网络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的学习和创新学习系统的不断积累而得到发展。创新与学习不只局限于的尝试,“用中学”、“干中学”、“交互中学习”等方式受到重视,通过这种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之间的学习过程,企业具有了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创新的传播、交换和技术文化的不断更新,以及创新环境本身的更新。伦德沃尔(1992)指出, 创新体系包括在生产、传播、利用新的知识以及经济性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创新体系是一种社会体系,创新是经济体之间社

59、会行为的结果。总之,环境是创新赖以进行的一个重要意境,为产业集群形成社会支持系统、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创新过程的结果就会形成产业集群。2.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性质 产业集群的崛起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纵观各种文献,对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都有比较明确的表述。但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位与阐述。如要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就必须对产业集群竞争力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表述。2.3.1 内涵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指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整个产业集群的地位。是通过各种因素支持产业集群持久生存, 并使相关产业长期互相依赖而开发的核心能力的集合, 是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

60、源泉。产业集群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而并非单纯的机械位移和组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1)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效率方面的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别优势、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等。(2)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个集群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并对集群内众多产业进行合理的组织,形成若干不同的产业链,相互支持发展,资源共享,配套协作。王辑慈提出:“产业集群从低级到高级,从企业的一般集聚(扎堆),形成地方化经济,到结网、根植、集体学习和协同创新,从而获得其竞争力”。产业集群是一个递

61、进过程,当然其竞争力的构成也存在着递进过程。表-1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与因素 时期因素第1阶段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开始”阶段地理因素造成的“规模经济” 第2阶段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结网”阶段互相合作、“非经济因素联系”的产生第3阶段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根植”阶段地域文化作用、学习能力的形成第4阶段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创新”阶段“孵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产业集群竞争力也逐步由弱变强,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也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竞争力也正是由这些因素所构建而成的。 2.3.2 性质根据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可以得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自有的一些特殊点,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62、(1) 协作效应上述的含义中已经提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即是不同企业间,支撑机构间的一种互相协作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分工与协作所带来的改进效率的问题。“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它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力量,这种新的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单独力量的总和是有本质差别的。”按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进行扩展推论,可以将它顺利的应用于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在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时候,组织中的分工协作功效就已经被人们所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出现后便形成了新的竞争单位,它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之间,是一种中间组织,产业集群的出现把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重塑了竞争形态。这样分工协作也就被从原来

63、的组织中的分工协作提升到了组织间的分工协作,使每个组织在整个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上局部化,专门化,同自然人的局部化、专门化一样,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样每个组织就可以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成为整个集群中的一份子,成为一种新的总体力量。这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思想。分工协作不仅可以提高单个个体的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创造出一种在非集群状态下不能得到集体生产能力,也就是协作效应。由于产业集群本身的特点,联系了上下游的市场,给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带来了可高度细分的可能,使技术、部件、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高度个性化,却又互相联系。一个完整供应链系统的组成,不仅为每个环节专业

64、化发展提供了施展其潜在能力的平台,而且各个组织间的有效协作也使其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规避不利因素,增强获利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2) 组织效应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它可以进行自我协调、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并且这些功能都是内在自我实现的,不假借他人之手,不是任何外力所赋予的,这就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种自主组织。虽然产业集群整个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但由于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它有了这种自主的能力,这也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之所以强大的理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一种快速持久的资本内源积累机制、企业家人才内源积累机制以及使快速积累起来的资本和企

65、业家要素产生报酬递增效应的机制是其自主组织效应的源泉。与自主组织相对的是他人组织,他人组织是一种人为系统,受控于人,他人组织缺乏自我成长、自我繁衍能力的。就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例来说吧,为什么计划经济行不通,而市场经济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是人为组织的,而市场经济具有自主组织的功能。产业集群竞争力正是利用了这点,使其不断完善,强大。(3) 耦合效应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有涉及内部企业的相互关系及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但是产业集群是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类似生物有机体的动力系统。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最大的不同在于: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基于

66、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企业网络、人际网络、信息传播,以及文化,这些对其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点在于围绕经济效果进行研究。可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其根源不应只在经济方面去探索,也要看到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的根源。如果把产业集群的这一现象仔细的进行分析,会发现它的背后所支撑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耦合力。所谓耦合是指这三方面的力量是权重相当、相互嵌套、相互制约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集群中具有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历史文化传统,使集群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人们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之间易于沟通与理解,从而更好的为整个集群所服务。而集群内人们的

67、信仰、个人偏好、群体企业家精神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能否有效地获取信息、消化和运用来自各方的知识,也决定了人们是否能进行有效的创新。产业集群很好的利用了社会文化背景,使其服务于产业集群竞争力。(4)集群创新效应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要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具有适合创新的周边环境,产业集群正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集群的力量。当一个人独立思考时,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创新能力也是有限;而当一群人在一起是,思维就会无限的扩大,将每个人的思想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思维力量。这与上面所提及的协作又有所区别,他是一种全新的力量-这就是创

68、新。马歇尔也曾注意到人类的经济集群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并指出:“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思想,就会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源泉”。并且在产业集群中流动着许多不易记载的、隐含的知识与技术,人们把这部分知道成为“非编码化知识”,它决定了创新能力,由于非编码化知识特殊性,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只能通过个人间的接触才得以交换,所以在集群内部就较容易传播。在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和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直接进行。这样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在集群内部有效快速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机制。第三章 张江高科技园区产

69、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3.1 国内外产业集群成功案例 目前,全球约有1000个左右的科技园区。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综合体模式,既注重研究开发,又注重产业发展,更重视研究开发与产业界的合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班加罗尔以及我国台湾新竹为代表的技术园区的发展经历对张江高科技园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1.1美国加州硅谷 硅谷原是盛产水果的农业区,70年代逐渐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半导体工业制造基地,特别是8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工业在本区占支配地位,随着新一轮创新公司衍生和发展,硅谷迅速成为世界知识经济的中心。 硅谷共有上万家技术企业,其中3000多家是电子工

70、业公司,电子和计算两个部门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占大约2/3,提供120000个就业岗位,硅谷电子产品销售额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占全美总销售额的40%左右,还有大约60000多个工作岗位集中在导弹、空间、通信设备和仪器等三个国防产业,是美国首位的国防电子和航空技术区域。当硅谷的企业市值1997年超过4500亿美元时,它一跃成为美国经济即知识经济新的发动机。现在,平均每5天有一家硅谷公司挂牌上市,每24小时增加62个新的百万富翁,创造5万多个新的就业机会,而上市资本的增加是全国平均数的5倍。无论是发展初期,还是经历了70年代的迅速崛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腾飞,硅谷都始终保持着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

71、能力,并最终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硅谷1998年的GDP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3%,相当于中国GDP的1/4。如果把硅谷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实体来看,它就成为世界第12大经济实体。若以当年的230万硅谷总人口计,其人均GDP高达104348美元,为世界人均GDP之最。在美国硅谷聚集了以英特尔、思科、升阳、网景等为代表的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吸引了全球近1/4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6000多名博士,集中了美国近一半的风险投资公司,电子产品销售额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占全球销售总额的40%左右。 3.1.2印度班加罗尔 被誉为“亚洲硅谷”的印度班加罗尔是利用产业集群发展软件业

72、,迅速获得了全球性强大产业竞争优势的典型。199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订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1991年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建立在班加罗尔地区。在印度政府和卡纳塔克邦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如今班加罗尔地区已发展成为印度软件之都,截止2001年,在这里高科技企业有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资参与,还有大约250多家外国公司在这里开展业务,这其中有、 、德州仪器等著名的跨国公司。100多家跨国公司进驻班加罗尔和在班加罗尔地区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软件技术,使得班加罗尔成了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甚至被认为已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其中8

73、%是跨国公司,24%是中小企业,68%是外资企业。班加罗尔软件出口10年内飙升了108倍,占印度全国软件出口总额62亿美元的26.3。如今,班加罗尔已经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王国,吸引了海内外400多家著名信息技术公司和16万软件服务人才。英特尔、微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西门子、通用电器公司、惠普、康柏、奥瑞克、太阳微、鸿基、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等也都在这里设有开发中心和生产基地。3.1.3台湾新竹科学园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于1980年12月15日,以创建优良投资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投资为宗旨,目标在于促进台湾产业升级。自创建至今,新竹科学工业园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科学园的一个成功典范被人们普

74、遍视为信息技术时代的一个奇迹。新竹是台湾地区政府开发较早的一个地区,有相当的工业经济基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此外,新竹还有丰富的智力资源,还有台湾地区政府设立的3个国家级实验室,即国家高速电脑中心、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国家太空计划室等;其余的辅助研究机构还有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晶片设计制造中心国家纳米元件实验室等等。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在创建之初就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园方针,并确定园区重点研发集成电路、电脑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等6大高技术产业。新竹科学工业园在1980年12月揭幕时有7家企业入驻,1987年为77家,之后发展更为迅速。目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蜚声

75、岛内外,有台湾“硅谷”之称,成为世界高科技园区群体中一颗璀璨的新星。其中,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为1480亿元新台币,年增长率为75. 95% ,是园区发展最快的产业,产值在世界排名第四。新竹科技园区的第二大产业是电脑及外围设备产品。台湾的影像扫描器、网络卡及鼠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终端机产量位居世界产量第二15。2003年,园区所有的335家高技术企业中,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有136家,企业种类分布和进出口额比例见(图-2) 图-2: 企业类别与出口额比例现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已经在日本、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以及美国的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休士顿、芝加哥等国家和城市以及欧盟设立了园区驻外

76、机构。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强大辐射力促使台湾地区政府积极规划并推动了台湾中部及南部等地的科学园区建设和发展16 。 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的发展模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富有活力的创新网络。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科技园区在区位布局上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硅谷拥有以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新竹科技园区周围拥有台湾电子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了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智力资源密集,人才众多,适合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一旦开发应该

77、迅速投放和占领市场。三是相应产业和服务齐全。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短缺,均需要中介机构综合社会高度分工而产生的众多比较优势,互补互动,集成于技术创新。硅谷有3000多家企业为2700家电子信息企业服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台湾新竹科技园区有一整套的中介机构,包括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咨询机构、金融机构、各类评话机构和倍息服务机构,以及提供法律、财务管理等服务的其他中介机构,它们构成了技术协同创新服务体系。3.2 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竞争的要素分析3.2.1概况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

78、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目前,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资料来自张江高科技网)下面是一些主导产业的介绍:(1) 集成电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张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上海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核心区,是

79、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园)。发展集成电路,张江率先实践“产业链”发展思路,即以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带动和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水平,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张江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张江集成电路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包括设备制造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呈现出在国内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最高,研发机构实力最强、高端IC设计企业最集聚等特点。共有200余家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企业在园区发展,总投资园区集成电路产值达到111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八英寸晶圆产能占全国生产能力的70%。(2) 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 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199

80、6年8月2日,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共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并将该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精心开发和建设,张江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和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重点研究所的入驻,提升了张江现代生

81、物医药研发的整体能级。截止目前,共有130多家项目单位进驻基地,包括美国杜邦、罗氏研发中心、和记黄埔、安利、霍尼韦尔、国家生物芯片中心、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国内外知名研发中心,浙江华海药业、上海曦龙、深圳同田、上海迪赛诺等生产企业,以及先导药业、海欣生物、中南生物等中小型孵化企业。累计引进生物医药项目300余个,基地已呈现出极富吸引力的区位优势、聚集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机制优势和服务优势,“张江药谷”声誉鹊起。 (3)张江软件产业上海浦东软件园是张江的园中之园,先后被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截止目前,软件园已批准设立企业一千多家,入驻企业二百多家,知名企业包括德国

82、SAP、美国花旗、印度INFOSYS等。一万多名软件从业人员在园内工作,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基地之一,诞生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如科泰世纪公司的“和欣”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有多家企业通过了CMM和ISO的评级体系。浦东软件园也已成为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的热土。园内现有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近50家。2004年园区总收入约60亿元人民币,软件出口总额约5000万美元,园区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目前,园区已完成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总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被列为上海市重大工程的58.8万平方米的软件园三期工程预计于2007年竣工。截止目前,园区共有注册企业1070家

83、,实际入驻园区的企业有228家,包括德国SAP、花旗软件开发中心、毕博全球技术开发中心、索尼(中国)软件开发中心、京瓷、TATA、INFOSYS、萨蒂扬、超晶科技、银晨网讯、复旦金仕达、中国银联等一批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在园区发展。 虽然张江高科技园区是浦东发展重点四个小区中起步最晚的一个,但却具有强劲的后力,一跃而起已成为上海浦东的一个亮点。经历了1992年至1996年的基础开发阶段,1996年至1999年的产业基地框架形成阶段,到众所周知的“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张江高科技园区在不断的一步一步的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尤其是“聚集张江”这个战略决策使张江高科技园区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以

84、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两大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并强调园区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至2005年底,园区就已经完成了开发面积17平方公里,园区累计引进注册企业4297家,吸引外资额137.4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5.14亿元人民币。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决定并影响着产业竞争优势。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张江高科技园区,笔者认为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及服务业状况和政府作用等几个方面。 3.2.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地理位置、金融资本等。如何开发和更新高

85、等要素已经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定条件。下面结合其它成功园区对比分析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生产要素上的优势和不足。(1)基础建设基础建设的强弱直接决定了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在高新园区内的组织间的运转活动,生产要素的集合,传递和流通都是通过基础建设这个载体所进行的。基础建设的容量大,负荷能力强,则高新园区内产业发展和运行就有更充裕、便捷的平台环境,高新园区内的生产就能得以顺利进行,高新园区产业规模就能得以自由扩张。基础建设的质量状况也会影响高新园区所产出的产品成本,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产品的竞争力。基础建设之间的配合度高,运作良好,可为高新园区产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和设施环境。并且在高新

86、园区内部各企业间可以通过共同分享基础设施,实现局部化生产和规模经济,从而提升高新园区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扩大其产业规模,使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以新竹科技园区为例,截止到1985年,新竹科学园区共完成3.77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建造了一大批标准厂房、员工住宅、实验中学、大型公园、绿地等设施。1993年,台湾“行政院经建会”通过了“园科会”呈报的新竹科学城发展计划案,该计划将新竹县市所辖的12个乡镇,约776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国际高科技重镇,25年完成,建设经费1054亿新台币,计划发展人口120万。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建设的力度是毋庸置疑的,大量资金的投入建设,至2005年底,完成

87、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5.14亿元人民币,技术、资金、市场在园区有了畅通的互动渠道。不过,从长远规划方案看,上海张江还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更大的资金,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科学的、全方位支持的社区环境。(2)人才环境发展高科技,人才是关键。人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学园区的成败。例如,如今世界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近1/4在硅谷工作,该地区也有6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区域内有著名的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等大学。世界一流大学 (研究机构) 和众多智力人才的地域集中,对硅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台湾新竹科学园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相比,见表-2。表-

88、2从业人员表学历状况台湾新竹(2002)上海张江(2005)总人数98,685人65,524人博士1,211人(1%)1,310人(2%)硕士17,970(18%)7,207(11%)学士21,714(22%)22,278(34%)海外归来4,3404,052科研人员9,8733,076同时,对人才梯队的培养也是园区的重要工作。如班加罗尔地区的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班加罗尔的软件人才远远超过亚洲任何一个其他城市,这里汇集了印度一些优秀的技术和管理研究机构,有77所工程学院,每年可为社会输送3万名工程技术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人员。据当地资料显示,班加罗尔地区现在拥有80000多

89、名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除了部分外来人才以外,大多与本地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密切相关。再如,台湾当局强制规定,园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台湾当局在园区举办企业管理训练班,邀请有关专家引介先进技术,以提高园区员工的技术素质。此外,还举办各种研讨会,以提高企业高层主管人员在制定和执行企业经营策略、竞争策略、市场开拓策略等方面的能力。按园区计划,未来10年内要培养出2万余人的科研队伍,其最高目标是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此类似,张江最近出台政策,致力于为企业贴身打造人才。张江创

90、新学院将成立,这所由软件、生物医药、动漫和半导体微电子个独立学院组成的人才培训机构将致力于对应个支柱产业岗前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机构,其举办形式是由新区劳保局、经贸局、张江集团和部分企业等多方共同投资、共享资源的民办非盈利组织(来源:张江高科技园区网站)。张江坚持“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能级”的方针,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依托产业发展,一个“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高素质”产 业人才高地正在形成。在吸引、培育和扶持高级人才方面上,园区不遗余力,狠下功夫,通过首席科学家参与,请科技顾问担当智囊团,请学科带头人入园,请国际精英人才加盟等,着力吸引具有国际人才的科技领军人物、

91、创新人才和各类创业人才,快速构筑人才高地。(3)资金环境成功风险投资业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金融发动机”。硅谷内衍生新技术企业的能力之所以那么强,关键是成功的风险投资为区域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金融环境。据统计,美国现有的600家风险资本公司,其中大约一半在硅谷,就连与硅谷成功有莫大关系的斯坦福大学,也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定期将一部分外界的捐款投入到风险投资活动中去。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20多年来,已投入新台币385亿元新台币用于园区的软、硬环境建设。截至2004年6月底累计入区公司378家,累计实收资本额新台币9912亿元,国内资金占92%,国外资金8%,员工人数为103,603人。2003年营业

92、额新台币8578亿元,成长率22.3%;园区公司目前股票上市及上柜公司共有90家,其中台湾集成电路、联华电子、旺宏电子及友达等四家公司更进军美国市场,在美国上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成功的科学园区之一。园区内的企业80%以上由台湾地区居民和华侨投资创建,外资投入比重不断下降,表明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使政府不再是唯一先进技术资源的拥有者与主要资本引导者。台湾的创业投资公会拥有会员近200家创投公司,共提供新台币1500亿元之创业基金,供台湾高科技业者所需。另凡属自动化设备、节能设备与污染防治设备等,均可享受低利贷款。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创业服务中心不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93、也为企业建立了企业投资融资服务平台。创业服务中心的投融资服务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金及财政补贴。包括国家级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上海市基金(上海市科技型中心企业创新资金)、浦东新区基金。第二类是:银行贷款和担保。第三类是:风险投资。主要有上海浦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张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这些机构能为园区企业的融资问题带来很大的便利。除了融资机构上海政府也是一很大的投资者,由于园区为了极力为企业提供好的软件与硬件,所以在创建创业环境的同时也大力的改善园区的基础建设,使入园的企业能得到更好的硬件,政府的投资则很大一部分用于基础建设的完善、大型科研设

94、施的建设,以及建立对优秀人才和项目的激励机制上了。历年投资引进项目情况见(图3)图3:1993-2004 张江高科技园引进项目数(4)地理状况表-3: 地理状况比较位置气候学校科研机构硅谷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以南的半岛上,是长70公里、宽15公里的条状地带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核心的大学教育体系和众多国际上知名大公司的研发中心班加罗尔印度南部著名的花园城市气候常年凉爽宜人云集了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国家高级研究学院和印度信息技术学院等众多名牌大学新竹台湾西北部的新竹境内,地跨新竹县、市两个行政区,占地面积632公顷新竹地势平坦,林木茂盛,温

95、泉瀑布较多台湾著名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华工学院张江上海浦东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北京大学上海微电子研究院,清华大学信息学院上海微电子中心,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 3.2.3需求状况这类因素是指国内市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一个国家的消费需求特性,影响该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一是来自于各国消费的“时间差”,二是来自于各国消费需求结构的“规模差”。下面分析张江IT产业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一)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外是高速增长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状况喜人,主要表现在:(1)市场需求

96、旺盛;(2)企业开工充足,经济效益不断改善,2002年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超过10%;(3)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4)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5)国内大型整机企业纷纷涉足集成电路领域,它们选择设计业作为进军集成电路行业的切入点;(6)在国务院18号文件的扶植下,上海、北京、深圳逐步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集成电路设计、加工基地的雏型显现。2002年全球半导体产品的销售将比上年增加3.1%,亚太地区半导体产品的销售同比增长了22.4%。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复苏的突破口,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将从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信息产

97、业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推进,将会对集成电路产业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预计在十五期间,我国的集成电路市场仍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5年市场需求总规模达2900亿元,全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200亿块,销售额达到600-800亿元,约占当时世界市场份额的2-3%,满足国内市场30%的需求,涉及国防重点工程和国民经济安全的关键专用集成电路基本立足国内18。这些数据表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而张江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针对我们进口多出口少的状况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二)软件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世界软件市场年增长率都在15%

98、以上。2000年,世界软件产业的总产值达到5000多亿元,已占当年信息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从2000年至2005年,全球软件市场继续扩大,年增长率将提高到17.3%。在软件产业发达的美国,支持IT经济的骨干力量是5000多家软件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软件业的总收入达1028亿美元,仅次于汽车和电子工业,而到2000年,美国的软件业超过汽车制造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并创造了343.5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总数的3%。目前,国内品牌软件产品的销售额为76亿元,占33%的市场份额;国外品牌软件产品的销售额为154亿元,占76%的市场份额。具体到销售总额,国外品牌软件产品占据高端的系统软

99、件、数据库软件、行业应用管理软件和绝大部分ERP软件市场;国内品牌产品仅在财务管理软件、防杀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及部分行业应用等领域占据优势。在今后510年内,我国软件产业将一改目前状况,出现规模企业、名牌产品、自主核心技术、软件大国的情景。计算机软件市场销售额的比例由1%提高到2.2%左右;国产软件及相关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形成20个左右软件年产值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形成100个以上软件著名品牌;软件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20。3.2.4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当一个国家和其它国际竞争对手比较时,能够提供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构成形成竞争优势的相关性支持产业要素,该要素分由上而下

100、的扩散流程和相关产业内的“提升效应”。在这里,笔者主要强调创业环境和产业集群的规模。(1)创业环境创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高新园区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一个园区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美国有专门的小企业创业管理机构,改善小企业创业环境,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可担保其所需资金的90%,或为其提供免费咨询与服务和帮助它们获得联邦政府的合同。同时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推动那些受益于互补资源的产业和中小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布局,从而获取更高的创新生产率。据统计,在美国500家企业孵化器中,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为75%,是未

101、经孵化的企业成功率的3倍。张江高科技园,在园区内成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以此来帮助与促进园区内的创业行为。创业服务中心不但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最主要的是它能促进园区内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使用于产业发展中。园区的这个中心早在1997年就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为“国际企业孵化器”,后又于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2001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又被批准为“国家留学生创业示范园。”这些荣誉的表彰充分说明了张江高科技园的创业环境的建立。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已有五大孵化基地,分别为:张江科技创业基地、浦东软件园、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

102、、高校高科技产业园、国家留学生创业园这五大创业基地。园区的创业中心不但积极建立孵化基地,还不断的引进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咨询、评估、专利、律师、会计、审计内容,使之形成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这些服务系统的介入,很大程度上减少创业成本与风险,降低了园区的创业门槛,这样的条件吸引了更多人才的入住,并创业。到2004年底为止,在园区内已建成孵化用厂房34万平方米,拥有孵化企业382家。在2004年上海全市开发区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671家,其中有47家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占了上海市开发区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同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浦东新区与全市也占有相当的份额,详细数据见下表-4。在张

103、江高科技园区内创业数量是可观的,并且园区也推举“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一种创业文化,来扩大创业的氛围。表-4 2004年度高新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比率)浦东新区新认定数全市开发区新认定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716712161张江高科技园区认定数4747227所占份额66%7%10.5%(来源: 张江高科技园区新闻)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张江科技园区入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处于初创阶段。企业注册规模如下图-4所示:(2)集聚程度一个高新园区内所拥有的成员数量,即集群的规模会直接影响到一个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

104、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这两大产业为主。至2005年底,园区累计引进注册企业4297家,吸引外资额137.4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5.14亿元人民币,吸引各类研发中心91家,累计申请专利4032项,其中已授权专利833项。现在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由罗氏、阿莫仙、葛兰素史克、先锋药业等42个国内外一流药厂组成的产业群体,引进中科院药物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发中心等31家研发机构,以及以12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代表的创业群体。信息产业基地随着中芯、宏力和贝岭等晶圆制造项目落户园区,已有80家芯片设计公司、3家硅片制造公司、13家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11家研发

105、教育机构,以及34家配套及设备供应公司积聚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链在张江初步构成。表-5 各园区产业集群数据比较集群名称企业数就业人数总产值(亿元)净资产(万元)出口额(亿美元)硅谷IT服务业103401280000165404962000330班加罗尔软件业150016000032909700016新竹350360502902478000不详张江429765524215.696951400不详3.2.5经营战略和组织资源这类因素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特点及竞争程度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在这里本文想重点提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园区战略、组织资源等方面。(1)园区战略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不仅办区方

106、针明确,而且园区的发展规划科学。首先,办区方针明确。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创立之初,就确定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和合理配置高科技产业,这是建造科学园的中心工作。台湾紧跟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大潮,并结合本岛的实际情况,为该园区选定了极具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集成电路(IC)、电脑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六大高科技。1980年,台湾就拟定了新竹科学园园区十年三期发展规划,该规划将新竹园区分三期分阶段开发,并到1990年使之成为带动岛内高科技工业发展的“火车头”。1987年新竹园区管理局同美国Arthur Dlittle公司签定合同,重新制订19

107、871996年园区十年营运计划,以促进科学园的正常发展。1994年,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又制定了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到2003年,园区拥有企业300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将新竹科学园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由此可见,新竹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与缜密、科学的规划分不开的。1999 年7月,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兴市”的发展战略,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张江,依托上海市的综合优势和浦东开发区开放先行先试的优势,建立了重心下移、集中受理、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平台,落实了张江专项基金等财力保障机制,推出了“张江19条”和一批产业

108、扶持政策,使张江迅速集聚了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的资源要素,在国内高科技园区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前沿阵地。“聚焦战略”实施后,效果显著。截止2004年底,园区各项经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7.4 ,现工业总产值215.69亿元,同比增长62.4;产品销售收入205.04亿元人币,同比增长53.21;税收收入20.8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园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11家;园区企业累计专利申请数为 2508件,已获专利授数659件,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约 150 多项;在2004 年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

109、产业科技攻关项目首批29个项目中,张江区占了7项。(2)组织资源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组织机构如下:l 企业组织机构:高新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的企业,从配件到产品,从供应商到销售商,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都存在于同一个园区内,使园区拥有强大的生产力。在众多的企业中,企业家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是高新园区产业集群中的主要创新者之一,企业家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的创新进行。l 开发研究组织机构:包括开发部、招商部、大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型孵化器等。以专业技术型孵化器和大学来说,他们是技术和知识的源头,培育新技术和人才的摇篮。以高等院校为依托不仅是人才培育的基地,更能促进技术研究开发

110、。学与产的结合方式也是高新园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则促进高新园区内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能充分发挥高新园区的比较优势。l 服务组织机构:法律、金融、税务、物流、仓储、通讯等都属于服务机构,服务机构的完善可大大降低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的各方面成本。如中介服务机构则是一个园区内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近年来,科技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区域性网络和国际化网络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中介行业也以此为依托迅速发展,中介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升级创新,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内给高新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各种信息。l 政府:在高新园区内政府是一个中间力量,政府以长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和任务,制定了一系列适于高新

111、技术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而高新园区之所以具有较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正是因为在高新园区集群内对上述各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将各个独立的组织机构有效的串联在一起,发挥集群效应。图-5: 高新园区组织资源机构图 大学、研发机构企业虚拟组织中介服务机构政府3.2.6政府政府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政策扶持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新园区产业集群内的各组织机构(包括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学府、中介服务机构、政府)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是集群竞争力的根本,各种资源是

112、竞争力的来源。政府能否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来完善高新园区集群内部的基础建设(如水、电、通讯、交通等),改善硬件设施;同时引导研究机构和金融等服务机构的介入;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持续的政策扶持。1991年,印度开始兴建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班加罗尔时,当地连电源供应都很困难,但卡纳塔克邦政府艰苦创业,不遗余力地为发展业,搞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兴建发电厂、供水系统,扩建电信设施,在软件园区内为软件研制人员提供可与任何发达国家相比的一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尽管印度政府不断更迭,但历届政府都一如既往地支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把

113、软件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对软件园区内企业提供发展信息业的种种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园区投资经营高科技产业,台湾当局制定和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条例等一些法规和文件,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首先,税收优惠。园区内企业进口的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半成品、物料及货物,免征税捐;园区货物或劳务外销者,免征货物及营业税;在园区内购买厂房及有关建筑物,免征契税;园区内企业头5年免税,企业正式营业头9年内选定连续5年免缴营利所得税,以后每年缴付的所得税不超过营利的22%。其次,土地厂房优惠。园区内提供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被

114、认定为对台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再次,金融奖励政策。为发展某些重要产业,台湾当局在必要时会用直接投资该产业或优先给予长期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学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当局参与投资。台湾当局出资最高可达总额的49%,投资者日后可以购回部分或全部股权。投资者如以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最高可以拥有总股份的25%。台湾交通银行还可向园区厂商提供利率低于一般银行2%的中长期贷款,并可依贷款者的需要,允许在贷款后13年内开始偿还。此外,园区还拿出大量资金奖助技术创新开发,其奖助额最高可达每项计划所需要经费的50%。据台湾中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新竹科学园

115、区内的租税优惠条件比日本、新加坡都多,与韩国大致相等。可见,新竹科学园区在吸引国际资本和高新技术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张江科技园区从建立之初,政府就对其进行了长远规划,力求将其打造成上海乃至全国的微电子、软件和生物医药的基地。(2)法规保障适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依法治园,是新竹科学园区的又一特色。台湾当局非常重视科学园的法制建设。选址未定,法规先修。早在1977年,“国科会”即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律师成立园区法规工作小组,并确立以优惠、便利来增加岛内外人士来园区投资吸引力的立法原则。1986年又修订或订立了11个法规,如科学工业园区保税业务管理规划、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实

116、施要点、科学工业园区厂商投资计划完成评估实施要点、科学工业园区研究发展、人才培训、建教合作奖励及辅导办法等。其中有关奖助厂商进行创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规定,是参照美国有关研究开发奖助办法制定的。上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张江的发展,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实施办法 (2005-08-20 );浦东海关关于支持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2001-01-01); 关于浦东新区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0-12-28);浦东新区“十五”期间财政扶持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0-12-20);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

117、若干政策规定(2000-12-01);关于鼓励浦东新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关于支持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六条措施(2005-06-30);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2005-03-20)。这些政策的制定和颁布都为张江园区内产业的集群和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3.3张江在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面对张江自身各要素的纵向分析及与其他高科技园区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张江高科技园区在产业集群方面具有很好的生产环境、市场的需求潜力也十分巨大,并且位居国际大都市上海,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政府支持,这些都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

118、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集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也利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竞争力的提高。不过,和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基地相比,还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增强。3.3.1企业品牌区位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区位品牌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品牌问题在高新园区发展中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张江高科技园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成立之初,在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的大力协助,享受政府在所得税税收上减半的优惠政策,政府也正是靠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的投入。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税收的问题也被同时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有些政府的优惠政策也就渐渐淡出。没有税收这一诱人的优惠政策,张江

119、高科技园区又能以什么来吸引外资与企业的投入呢?根据全球财经观察对众多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小企业的走访与统计来看,“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这两大重要因素,将原本的政府优惠政策取而代之,成为这些中小企业落户在张江的最主要的原因。对于园区来说,品牌效应尤为突出,不仅要强调园区自身的品牌,更要强调入住企业的品牌。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有了自己的品牌“张江”,张江即代表了园区的品质,代表了完善的基础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量人才的聚集地;有效的中介服务系统。这一系列的代表,使张江这一品牌就足可以吸引企业、外资、人才的不断涌入,为创新与创业提供条件,进而达到提升竞争力的目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入住

120、企业的品牌效应还有待提高,还需要吸引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进入园区,成为园区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3.3.2企业规模通过上面对创业环境的分析,不难发现自张江科技园1992年成立以来,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退出了市场,现在统计出来的企业多为 2000-2002 年注册的企业。众多中小型科技企业或因为企业自身的研发项目尚未被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扶持名单,或因为资产规模不能满足融资担保机构提出的各种要求,而无法求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仍处于有技术、有项目、有市场却没有资金的尴尬境地。从主营业务收入上看,35的企业没有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在100 500 万和 10 50万的企业分别占16和

121、15。主营业务收入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有43家,占10。多数企业成立时间仅为10年左右,处于成长期。从企业注册时间规模上看,多数企业集中在2000 年2002年设立的,且规模偏小,从3.2.4中的图-4可见一斑。3.3.3企业合作通过3.2.4中对相关支持性产业中的积聚程度因素进行分析比对,可以发现目前张江在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园区内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机制,所以大多数的企业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或附近的地方产业联系较少,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同行业企业之间竞争严重。众多企业积聚在某一区域,形成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之间有序竞争,那么将促使企业改进技

122、术,积极创新,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如果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无序的,那么集群的存在就会加剧企业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进入一种恶性的循环。这种恶性竞争行为在企业内部迅速蔓延,使整个集群的信誉扫地,集群最终走向解体。在张江的产业集群中,由于缺乏分工和协作,集群内各企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陷入过度竞争状态。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有的采取压低工人工资或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从最终意义上说,这不利于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强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构建集群产业链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3.3.4企业创新创新是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将越发成为产业集群竞争力

123、的重要来源。只有求发展、求创新才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存下来。而高新园区集群本身是一个创新的大熔炉,在集群内拥有着更为强大的,且在集群外难以拥有的创新力量。在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中,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是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莫大支撑。一个高新园区要发展,要强大,竞争力要提升,其中的任何一点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可谓是竞争力核心因素中的核心。要保持产业机构的升级和调整的能力,避免由于技术衰退造成高新园区产业的衰弱的处境,就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唯有技术创新才能平稳过渡。我国国内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多来自国外的设

124、计与订单,有80%用于出口,而仅有20%用于国内市场。而我国国内半导体市场80%以上依靠进口,不足20%是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提供。集成电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整体水平落后;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即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阶段,而集成电路设计业严重不足。在集成电路领域,我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世界的1.74%。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规模太小,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只能多品种、小批量,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张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所以,技术创新是科技产业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也应成为园区重点扶植的方向之一。前面章节通过对张江高科技园生产要素中基础设施,人才环境,资金环境,地

125、理状况等诸多分要素的分析不难看出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做了大量的投入,地理状况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但谈到人才环境与资金环境在对企业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与硅谷和新竹高新园区相比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章 提升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4.1建立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含义,意味着商品质量的保证,服务品质的保障,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在钟表行业,只要一提到瑞士的钟表,无论钟表是出自瑞士的哪个厂家的生产,都能给人以精准和高品质的感觉,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在如今这个追求品牌的年代,高新园区也大可乘上品牌这个巨轮,来提高自己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当一个集群把竞争力优势建立在较低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时,它的竞争

126、力也通常是浮动的、不稳定的。一旦有新的集群也走上同样的发展道路或是迎头赶上,处于同一个阶段时,那么该集群的竞争力优势也就到了终结之时。虽然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并不简单的建立在上述的较低的生产要素的基础上,但响亮的集群品牌仍可对集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做出极大的贡献。一个园区集群品牌的创建主要依赖于园区内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经济规模、市场占有率决定着该园区的经济地位、主要特色和形象。应该选择园区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围绕这一个或是几个重点产业来完善产业集群的体系,构建出一个有自身特色与品牌的高新园区产业集群。集群品牌形象的树立可以通过组织博览会、新产品推荐会、研

127、讨会、网络、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等等的形式来达到。一个园区的品牌一旦建立,就会成为这个园区所特有的发展资源。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园区内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不道德的竞争手段。在其他市场用上贬低园区内其他同行声誉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显然不利于一个园区品牌形象的建立。在园区内应该以诚信的态度来促进合作竞争的关系,只有大家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提升整个高新园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4.2完善企业文化环境应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与创业的文化环境以促进园区内企业规模的成长。文化环境对于一个高新园区来说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因。一个成功的高新园区需要一种与高新园区相容并相互促进的园区

128、文化来支撑,对于高新园区集群来说就需要创新与创业这样的文化环境。但创新与创业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高新园区的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由政府在其中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一定的、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来打造企业间的信任度,形成一种企业间的信任文化,避免园区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恶性竞争,真正整合、孕育出一批有实力,有效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我们不妨通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构筑企业创新发展平台坚持把张江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试验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服务。零收费。先行试点,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跟踪联系,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依托浦东和上海的综合优势,促进高科技产业

129、与金融、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推进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咨询服务、风险投资等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要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大力优化园区综合配套环境,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倡导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4.3建立资源置换中心企业间的合作离不开资源的共享。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都会向竞争力高的地区流动,在全球的范围内也是如此。在现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年代,高新园区的资源网络可以放眼更为广阔,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基于这个理念,高新园区集群大可在园区资源网络的外部建立一个资源的置换中心以提升企业的合作水平。集群外的资源置换中心,可以是一个多功能的平台

130、。不但可以置换资源,也可以成为信息交换的场所。在一个高新园区或是地区内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相对也会有一些富余的闲置的资源,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充分利用配置高新园区的资源,是一个高新园区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大忌。只有在各种资源都进行合理高效的整合配置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一个高新园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而建立这个集群外部的资源置换中心,就可以把高新园区集群内的富余资源与园区外其他地区的资源进行置换,则可避免上述的浪费现象出现。与此同时,更能为高新园区带来本园区内所没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配置、整合,可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在置换资源的同时,资源置换中心的另一个用途就

131、是信息交流平台。可及时掌握来自各方市场的信息,以便迅速制定满足市场与企业发展的有效决策。资源置换中心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可由中介服务机构来饰演。它的双重功能,无疑可通过对技术溢出,资金溢出的良好的疏导管理来促进企业间合作,从而把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4.4提升创新能力首先高新园区应尽量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基本的创新资源。在园区内的企业极大一部分是为了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利于创新的资源的共享。创新资源越丰富,创新能力也就会越强,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在这方面可对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科技研发机构加大投入力度,甚至可吸引更多的国外研发机构的投入。此外还应利用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性

132、的中介结构介入。有了丰富的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也是无济于事的。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能力必须对以上的创新资源整合利用。可专门成立一个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在各个创新资源之间的协调整合工作,以力求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第二,应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税收政策来鼓励园区内企业创新。也可以建立支持创新的规章制度,在这方面,现在仍是比较欠缺的,应该着重考虑。第三,应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力度。任何创新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的话,就丧失了其创新的意义,也不能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了,所以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最后,应重视知识的应用。任何的创新技术只有从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转移到产业中去才能真正

133、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因此,对创新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是培育创新的源头,而将知识运用于产业则是实现科技创新变为有竞争力的产品的途径。所以只重视创新资源的建设,而没有将创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是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的。针对这一现象可采取以下的措施:成立专门促进技术转移的协调机构;金融、税收政策促进产业转移;鼓励高校建立大学一产业合作委员会,专门从事技术转移事务。结束语纵贯上下,产业集群发展至今已有很大改进,高科技园区的出现与壮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在对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一些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要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厂商结构战略以及政府作用的分析中看到,我国高科技园区

134、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正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我们要追求的是更好,这是无止境的。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中现在较为突出的是资源利用和一些环境完善上的问题。本文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建立品牌形象,完善企业文化环境,建立资源置换中心、提升创新能力。以供参考之用,希望能借此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世界是个大地球村的形势下,尤其是我国入世后,我国应该有效的利用这一机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人才和资源的投入,不断完善与壮大国内的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利用高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带动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高科技园区立足于世界,成为中国的品牌,让我们为这一

135、目标而不断努力吧!参考文献1 周时昌.湖南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第二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M, 2004 10), 51423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4Cooke P,Hans Joachim Brazyk H J,Heidenreich 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rm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ed WordM. London:UCL Press,1996

136、. 5 转自。学说连线。http:/,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布时间:2005-12-28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黄坡 陈柳钦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黄鲁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2(1):95-98.8. 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聂鸣,蔡铂. 学习、集群化与区域创新体系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5):1620.10朱英明. 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J. 中国软科学,2003(7):107112.11吕文栋,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

137、005(2):119124.12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4(2):33-38.(2):34-36.13张金锁主编,工程项目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4 吕文栋等,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中国软科学,2003.1015 郑霞,新竹科技园区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启示,2005年6月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2期 16 廖建锋,李子和,夏亮辉,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成功要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No15 17 武巧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2005年硕士论文 18王杰义(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

138、与行景气预测预测课题组,博士),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集成电路版】, http:/ 上海科技在线学习,http:/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前景与相关上市公司分析,http:/ 余福茂 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和拥有较高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和条件,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 第3期 第64页22王洪庆 朱荣林 工业园区竞争力的培育 商业研究 2004年 第17期 第38页23杨昌荣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际竞争力研究路径选择与策略取向 国际贸易论坛 2004年 第5期 第57页24赵骅 周清龙经济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研究改革 2004年 第2期 第28页25栾贵勤 夏平 上海郊区工业园区竞争力分析 嘉兴学院学

139、报 2005年1月 第1期 第81页26梁宏 姜振寰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商业经济 2005年 第3期 第14页27张辉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中国软科学 2003年 第1期 第70页28贺胜兰 提升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分析企业经济 2OO2年 第12期 第38页29朱华友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年 第20期 第93页 30黄蕾 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考察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第3期 第10页31安俐 产业集群:扎好你的堆 中国质量与品牌 2004年10月 第44页32程巍, 陈畅,

140、 发展产业集群,提升辽宁经济的竞争力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第2期 第56页33杨强 郑健壮 杭州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调查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5年 第5期, 第60页34胡军, 盛军锋, 郑海天, 广东产业集群竞争力:组织演化与对策分析, 特区经济, 2003年l0月, 第27页35陈敏敏 吴鹏 。聚集张江。的效果及政策建议上海综合经济 2000年 第9期 第24页36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创业者的乐园科技创业(上海) 2005年 第2期 第62页37上海张江高科技网站 http:/ 38陈柳钦. 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 .南京社会科学,2005(5):15-23.39 徐维祥 楼杏丹 余建形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资源整合提升区域创新系统竞争能力的对策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5年 第4期 第87页40 刘恒江 陈继祥 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 第10期 第2页41潘顺 朱亚军 论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 第3期 第71页42盛军锋 叶向阳 广东产业集群竞争力:机制与对策商业经济文荟2004年 第1期 第56页43刘玉巍 张建 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 第5期 第132页第1页 总3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