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71334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研讨会综述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2010 年 8 月 1315 日,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改革研究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协办的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研讨会暨全国第十二次真理讨论会、全国第八次改革理论讨论会在长春隆重召开。来自中央编译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辽宁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安徽省委党校、贵州师范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和学者紧紧围绕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

2、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国家核心价值的涵义 究竟什么是国家核心价值?这一问题是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之一。清华大学赵甲明教授认为,国家核心价值要落实在国家的职能即社会职能和阶级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实现上,国家职能的实现是国家核心价值的归宿。具体说,国家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是重叠的。因此,国家核心价值观就要通过处理社会关系得到实现。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四个方面:劳资关系、所有制关系(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贫富关系和干群关系。当前中国社会已经从单一的社会转变为多元的社会。其中,所有制关系的分化和经济成分的分化,是其他一切方面的社会分化的基础。国家价值观就

3、体现在对上述关系的处理之中。 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则从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核心价值取向的基本构成。他认为,超越公权与私利的对立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价值目标既不是国家权力的效率优化,也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在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个体与公众共同得以进步。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驱动力是超越公权与私利对立的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既不是大公无私,也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公与私的截然对立,而是公与私之间的连续、补充和融合。此种公与私之间的连续,可以理解为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自主性,保证个体自我价值实现诉求的真实表达的基础上,促成个体

4、走出一己之私的樊篱,把关怀目光更多地投向他人、公众以及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而其追求的效果和目标则是个体之间的自由联合、互助、友爱不断强化,个体与社会共同实现进步。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韦定广教授则区分了国家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核心价值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规定:第一,应该是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核心价值;第二,应该是民族性的国家核心价值;第三,应该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维度。从这三个规定出发,他认为国家核心价值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终极目标:经济上实现富强、文明;制度上实现公平、正义;文化上实现自由、民主。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王西华教授以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

5、一书作为理论背景,从罗尔斯的重叠共识和公共理性的角度解读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他从三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论证:(1)重叠共识是实现多元冲突社会稳定的途径;(2)公共理性是形成重叠共识的理论基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新时期首要的公共理性。 二、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演变 部分与会学者认为,国家核心价值是一个逐渐被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演变才能最终得以确立。赵甲明教授把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演变逻辑概括为七个层次: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即道德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即集体观;个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即社会观;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即政

6、治观;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即民族观;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即国际观。上述七个层次构成了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 中国石油大学韩英军教授在报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变迁概述中大致梳理了中国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历程。他认为,现代价值观的转型是国内社会阶层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在国际竞争中主动前进的策略。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价值观的分歧冲突是常态。建国后,在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下我们的价值观逐渐走向纯粹的一元化,走向道德理想主义,但长期来看必然脱离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轨迹,显示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某些特点。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价值观变革的根本

7、原因,思想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内在逻辑是价值观变迁的内在资源。社会分层与流动、利益分化和思想的开放交流,是价值观生成创新的驱动力,价值观的发展被引向一个与时俱进、渐进发展、较有活力的良性发展轨道。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还远未发展成熟,存在的矛盾与分歧有待解决,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创新的路径。 三、国家核心价值的建设规律 与会学者对国家核心价值的建设规律展开了深入交流。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提出了国家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他指出,所谓高势位的意识形态是指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不仅这种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的层次高和范畴的位阶高,而且它自身所内蕴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也高,从而具有更大的势能和位能,表

8、现出更强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 广西师范大学谭培文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不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变得通俗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该理论所包含的国家核心价值得到认同的问题。而认同的前提是认知,认知的前提则是学习。因此,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学习所具有的三个意义,进而为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寻找一种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规律。他指出,学习是一个人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有效拓展,是改善一个人的行为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兴趣、价值观念,从而导致行为发生改变。此外,学习是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无论对于个体来说,还是对于代际之间的学习来说,都是为了实现人的

9、可持续发展。以此为基础,他进一步论述了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来实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2)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必要前提;(3)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能够批判当代各种错误思潮,增强大众认同。 #p#分页标题#e#四、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 赵甲明教授通过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提出应该在国家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建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华文明。他指出,当前中国需要和资本主义国家交往、利用资本并发挥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必须看到,资本的历史功绩并非是绝对的,真正创造中国历史的力量不是资本,而是人

10、民。他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人手,论证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须要对这一社会形态提高警觉,提出市场必须与制度相结合,中国要走出自己的市场经济。共产党要领导市场,而不是市场领导共产党,进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 吉林大学薛萍教授从中西两种历史文化背景的比较中,分析了中西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她认为,在反封建的基础上,西方社会形成了自由主义、主体主义、个体主义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影响、作用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集体主义、实事求是构成了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文化的综合结果,对于中国来说具有绝对的合法性。这也说明西方的价值观不是普世性

11、的。 五、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的界定 韩喜平教授在基于公共生活与公共利益的自由联合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实质是基于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的自由联合。随着公民文化建设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也在加快。因此,当代中国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了从权力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变时期。现代公民社会这一概念指相对独立于以权力为运作核心的政治国家,以个体权利与物质利益为运作核心的自由市场,以及以情感纽带为运作核心的熟人社会之外的社会领域,而这一领域的构成基础是通过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而达成的独立公民个体之间的自由联合、结社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实质同样符合上述概念的一般规定,即基于公共生活与

12、公共利益的自由联合。但是,与西方的公民社会不同,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公民社会并非是一个游离于国家意识形态之外的独立实体,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指导下的自由联合体。这是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 辽宁大学孟庆艳教授从国家核心价值的高度阐释了公民文化的实质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她认为,首先,公民文化应该是一种政治文化。它突破了人们以往在政治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同质性假定,而是从个体层次上界定公民文化。其次,公民文化是一种功能文化,也就是说,公民文化对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中进行选择和塑造人的价值观、政治信仰,从而为国家核心价值

13、建设提供一种文化准备。 六、真理的实践标准与国家核心价值建设的关系 安徽省委党校姚传旺教授立足于真理的实践标准,详细分析了实践的真理观在当代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指导性作用。报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及其对当代建设国家核心价值的指导意义。为此,他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实践标准的真理观为国家核心价值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鉴别尺度;第二,实践标准的真理观为国家核心价值建设提供了社会思潮的辨别标准;第三,实践标准的真理观为捍卫国家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提供了锐利武器。实践标准为建设国家核心价值提供了一个真理原则。 综上所述,本次研讨会主题集中,讨论十分深入。除了上述基础性研究以外,在会议讨论过程中还有学者对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的人格思想与公民文化建设、公民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此次研讨会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吕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