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69872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论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下产生的,它对加强本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及对延安大学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学生管理 作用引言导师制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 14 世纪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由于导师制管理模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加强本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后来被不同国家的高校借鉴,推广应用。以往我国导师制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在 2002 年北京大学率先应用导师制对

2、本科生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于是在全国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导师”一词来源于英文的“tutor” ,指为了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1导师制在我国的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 。随着学分制的全面引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目前各所高校都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1.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规模扩张随着近几年的扩招,高等学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

3、规模的扩张,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学分制向学年制转变。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 。2,加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提高学生素质是高等学校的重心,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升。原来依托学校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等的班级管理已经不适应学生规模的扩张,这样的背景下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2.学分制的推行需要建立导师制管理模式学分制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施,学分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打破了专业和年级

4、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3,这样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极大的转变,这就需要具有丰富教育经验,懂教育规律,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的导师进行指点和帮助,及时解决他们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学分制的推行就必须建立导师制管理模式与之相符。3.高校的培养目标需要建立导师制管理模式“面向 21 世纪,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 ”4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基

5、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影响下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冲击,原来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必要的指导,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可解决这个问题。实施导师制对学生管理的效果分析延安大学从 2005 年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模式,至今已经近6 年时间,其效果如何,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展开调查,通过抽样的办法在医学院、政法学院、化工学院三个学院的2007、2009 及 201

6、0 级共计发放问卷 600 份,全为有效问卷。对三所学院的 20 名教师进行访谈。1.学生调查结果在“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学生认为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必要的。在“导师制对你在哪些方面帮助最大” 问题上学生认为学习最多占 38.3,其次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占 354,可见学生认为导师可以帮助其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你有问题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问题上对老师的选择占 40%,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很高。在“你希望延续与现在导师的导学关系吗”这个问题上,85%的学生愿意与导师联系,说明导师的工作已经得到同学的肯定,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帮助,有利于他们发

7、展,在“导师帮助你制订成才计划,并予以指导监督吗?”问题上,无指导的仅占 4.1%,可见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违纪情况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违纪情况明显减少,学生参加各种文艺、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提升了学生管理有效性。2.教师访谈结果对教师的访谈中,主要问题集中在:(1)工作量补贴少,积极性不高 导师的工作量补贴较少,而导师的工作本身属于“良心活”,工作成效也不能明显地用量化来衡量。要学生不断地进步,导师就要付出很多,工作量补贴较少,严重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2)导师数量不够 由于近年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师生比较大,有的老师是 2030 个学

8、生的导师,平时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要让导师具有针对性、个性化、主题性指导学生这个只是一句空话。(3)导师制的实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更强,能正确处理自己发生的事情,在实施导师制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本科生的导师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自由、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延安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结果看,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们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本科生的情感、个性、态度、为人、成长等问题得到了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9、,改变了以往对学生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管理质量。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从以上分析看到,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显著的,有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建立导师制的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导师制的长效激励机制,是导师制运用到学生管理中的制度保障;是开展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导师质量考评制度,并将导师工作质量管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制订相应的导师选聘条件、导师职责、导师培训制度、导师奖励条例及导师评价考核办法等,执行考评、管理、奖励,并对导师的工作给以

10、肯定和相应的奖励,提高相应的工作量补贴,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2.导师数量和素质有待改善我国高校从 1999 年开始扩招,使得高校学生逐年增多,据统计目前一般高校的师生比已接近 1:16;而导师制所要求的师生比不低于 1:95,这样就出现了导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在访谈中也谈到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路子,通过聘请外校的专家、学者或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导师,充实本科生的导师队伍,弥补导师数量不足而引起的学生管理不到位。目前各学校对本科生导师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本科生导师由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教

11、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的态度,乐于与学生交流的助教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导师。 ”6这就给导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他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就要求我们的导师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3.与辅导员制、班主任合作,加强学生管理在高校本科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处、导师等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基础管理形式,工作针对一个群体,强调学生管理的共性问题,譬如落实奖、勤、助、贷等,组建班级、建设寝室等工作,不能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特长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也不能给学

12、生细致的专业指导,这部分工作就由导师承担,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使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实际水平和能力以及导师的学术专长,共同协商制订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计划等,从而展开个别化的学与教7,从专业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生活。通过与辅导员、班主任合作,才能使学生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参考文献:1朗文当代英文词典z.朗文出版社,1993.2鲍晓平.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管理探索,2008(4)3边慧敏,张邦富.导师小组制理论与实践探索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4朱清时.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罗艳华.高校扩招与人力资源运作从师生比切入j.湖北招生考试,2005.46黄世虎.新时期高校班导师工作新思路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8)7严燕.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