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67204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书发布责任声明皮书发布责任声明(一)本新闻稿经本皮书主编授权发布。 (二)本新闻稿仅代表皮书报告作者(或课题组)的观点,不代表作者(或 课题组)所在单位立场,也不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立场。 (三)任何媒体、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发布皮书新 闻稿。 (四)任何媒体(包括网络) 、个人对于皮书新闻稿的片面解读、歪曲报道, 皮书作者(或课题组)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保留一切诉诸法律的权 利。注:本声明面向媒体,在皮书新闻稿发布时使用。2015 年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发布会新闻稿新闻稿NewsNews ReleaseRelease2015 年 5 月 15 日,

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现如今,中国经济在大国城市化、大国工业化、城市转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历史机遇之下,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蓝皮书提出要重新调整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城市体系。报告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蓝皮书建议:中国经济分区

3、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同时,蓝皮书还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系新格局。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指出指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首超香港获第一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首超香港获第一2015 年 5 月 15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数据显示,2014 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

4、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其中,与 2013 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从个体城市来看,北海市成为近三年来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 20 强城市中,天津、厦门、郑州、长沙分别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 3 个位次,深圳从过去两年的第 2 位上升至榜首位置,上海、台北、广州在近三年来一直稳居 35 位。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香港高居

5、第二位,首次被深圳超越。综合竞争力分项表现稍有差异:从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来看,香港整体很好,但“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城市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香港过于看重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专业服务这五大产业,而对不少规模较小、新兴但极有潜力的产业关注不足,从长远看缺乏新型产业业态的支撑和引领。(参见(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p23、29、34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年 5 月)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指出指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强,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

6、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强,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车头2015 年 5 月 15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2014 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知识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等六大分项竞争力方面,香港的等级排名均较为靠前。

7、杭州、南京、厦门等三个未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的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上却具有很大优势。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分布较为相似,可持续竞争力十强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述三大城市群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从个体城市来看,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十堰市成为近三年来可持续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 20 强城市中,大连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 11 个位次,而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在近三年来则一直稳居前 7 位,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优势比较明显。 (参见(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

8、市竞争力报告 No.13p25、29,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文献出版社 2015 年年 5 月)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指出指出高铁时代的到来,城市间高铁时代的到来,城市间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或进一步加剧或进一步加剧2015 年 5 月 15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近几年来,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分异状况逐渐凸显,并呈现“俱乐部趋同”的阶段特征。2014 年,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

9、持续竞争力方面均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大量生产要素和资源仍然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态势。在 20122014 年间,虽然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呈现收敛迹象,但是可持续竞争力的变异系数在过去三年内持续扩大,这与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有关。东部一些城市密集带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市发展潜力有待挖掘;部分特大城市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而大量中小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由于资源集聚能力较强,其竞争力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地级城市。高

10、铁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竞争力的这种“马太效应” 。(参见(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p33,社会科学文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 2015 年年 5 月)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指出指出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破产,传统城市发展建设弊端开始凸显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破产,传统城市发展建设弊端开始凸显2015 年 5 月 15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

11、竞争力报告 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2014 年,许多主张大拆大建、大兴土木的地方主政官员相继落马,宣告了以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破产。许多地方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成为地方腐败滋生的温床和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摊大饼式的造城运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而且引发了巨大的环境问题。根据住建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估算, “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 4600 亿元,每年由于建筑过早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量约4

12、亿吨,约占我国垃圾总量的 40%。如果考虑建筑再建过程中所需的建筑材料以及拆除时的碳排放量,建筑过早拆除将致中国每年新增碳排放量 10%。而这种造城运动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建设了一批缺乏凝聚力和发展后劲的空壳城市。(参见(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p34,社会科学文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 2015 年年 5 月)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指出指出高铁构建高铁构建“一团五线一团五线”城市中国新版图城市中国新版图2015 年 5 月 15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13、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1999 年以来,中国开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由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构成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由此形成支撑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四大战略区域。然而,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网络在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全面覆盖,交通网络化不仅缩短了东、中区域之间的时间距离,更重要的作用是大大提升了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和便利程度。网络化的交通体系让东部发达省(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广州

14、等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外溢的辐射效应得到有效发挥,中部地区以其天然的区位优势成为东部地区经济腹地的条件。无论以上海还是北京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均显示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空间紧密压缩,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东中 15 个省(市)空间距离发生明显收缩。而时间距离地图反映出东北、西北、西南目前仍然是群带状的城市体系或点线状的城市体系,城市沿一条主线展开,能够连接的城市节点比较少,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区域合作范围均受限。综合来看,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加快了东、中合为一体的脚步,共同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区的趋势逐步增强,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高铁时代将面临边缘化的压力,成为未来区域均衡发展

15、战略的实施重点。未来我国城市空间体系将逐步呈现从东中部中心地区到东北和西部外围地区的“一团五线”发展格局:东中部是中心区域,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东经 110山区绵延带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团” ,形成“巨掌” ,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汇聚于全国性中心城市,犹如经脉交汇于掌心;东北和西部是外围区域,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线” ,京哈线、陇海-兰新线、长江下游延伸线、沪昆线和南海沿线形成五根“手指” ;京广线作为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构成手掌和手指之间的关节线,向东对接东中部的网络体系,向西发散出西部的群带体系,使指掌间收放自如、行动统一;包昆线作为外围的南北大通道,实现西部群带体系的互联互通

16、,构成手指中部的关节线,使指间行动彼此兼顾,纵横联动。根据经济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区域发展的客观趋势,在中心外围效应、交通效应和断裂效应的叠加作用下, “一团五线”的空间结构体系将得以巩固并不断强化。(参见(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p40,社会科学文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 2015 年年 5 月)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指出指出东北近年来经济下滑、人口流失严重,未来有可能沦为外围地带东北近年来经济下滑、人口流失严重,未来有可能沦为外围地带2015 年 5 月 15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进入 2012 年, “大数据”犹如一场暴雨铺天盖地迎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