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667937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积累与运用(20 分)1.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诀 ) B.什物 糊涂 宽恕 苦心孤旨 ( 诣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缀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蕾 )3.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4.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多种观点,其中不符合文章实际的一种理解

2、是( ) A.对一件往事、小事,知错必改,郑重其事,体现了作者可贵的自省精神。 B.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认为兄长该管,这一现象上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教育思 想和伦理道德对人们的影响和毒害。 C.从文中的“我”严于自责,恳求小弟宽恕自己的过失和“小兄弟”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兄长 的错处的内容上,深刻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手足亲情。 D.本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 (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 ”这句采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

3、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 ) C.“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好像”是比喻词。 (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6.选出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 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你会_;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 你会觉得自己很_,你会_;也许,在宽阔的原野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_,你 会_。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自己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有小草的翠绿! A.渺小 自卑 狭隘 不安 平庸 懊恼 B.平庸 懊恼 狭隘 不安 渺小 自卑 C.渺小 自卑 平庸 懊恼 狭隘 不安 D.平庸 懊恼 渺

4、小 自卑 狭隘 不安7.近日,我市街头有两条横幅特别引人注目。其一是:热烈祝贺某某土菜馆连续蝉联“中国 湘菜名店”;其二是:坚决防止聚众赌博活动在“夏季攻势”之后不死灰复燃。这两条横幅各 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8.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补出得体的话。 小明上数学课时,有一个问题没弄懂,下课后,他去问刘老师,敲开办公室的门后,他对 刘老师说:“_ 。 ”二、阅读理解(40 分) (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 914 题。 (15 分)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5、,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 她的话一样。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 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 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 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 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 我

6、。 ”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 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9.“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10.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其原因是: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11.第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2.第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尊老爱幼 品质,体现了 和谐亲密 的家庭关系。13.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

7、起来, ”,有什么言外之意?14.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文,完成 1517 题。 (10 分)三代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 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 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 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 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 阻挡。 ”在我惊魂

8、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 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 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幅担子的两头, 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15.解释词语。 蹒跚: 讷讷:16.比较阅读。 (1)课文以“散步”为题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本文是以“三代”为题是因为 _。 (2 分) (2) 散步与三代的相同之处在于主人公都是 ,内容都与 有关,不同之 处在于前者的主题突出了为人子女应_ ,后者则突出了主人公的 精神,选材上 两者都是通过 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3 分)

9、17.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三)阅读下文,完成 1822 题。 (15 分)父亲不写信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 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父 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 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 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 “父亲”仅仅意味 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 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

10、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 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 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 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 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 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 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

11、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 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 ”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 到处借学费去了。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 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 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 ,

12、“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 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 ”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 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 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 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 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 孩子似的

13、,给这个看给那个看。 ”蓦地,我心头一震!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 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 心”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18.“我”为何感到和父亲“很疏远”?19.“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0.“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 来的?21.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 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22.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 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2 分) (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 “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 认识。 (2 分)三、写作(40 分)23.父(母)爱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读了课文背影和上面的选文父亲不写信 ,你想 对你的你的父(母)亲说点什么呢?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