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案3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66560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赤壁赋》教学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赤壁赋》教学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赤壁赋》教学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西学案-高一年级(上)语文学科 N017 班级 姓名 1赤壁赋赤壁赋教案(三)教案(三)备课时间:2009 、10、22 上课时间:_ 主备:谭桂吉 审核:语文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讲解第四、五节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温故知新一、温故知新 :检查默写第二、三节名句 二、问题探究,理解内容二、问题探究,理解内容 (一)研读第四段 1、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

2、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 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 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 2、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 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 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 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3、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怎样

3、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乐”情?情?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 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 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 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 这很不简单。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 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4、朗读:体会、揣摩苏子旷达乐观之情。、朗读:体会、揣摩苏子旷达

4、乐观之情。 (二)研读第五段 1、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2、文中的、文中的“客客”真有其人吗?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 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巩固案巩固案城西学案-高一年级(上)语文学科 N017 班级 姓名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

5、每月十六) 举酒属客 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白露横江 横(弥漫,充溢) 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 渺渺兮予怀 渺渺(悠远的样 子) 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袅袅(婉转悠长)缕(细 丝) 正襟危坐 危(端正) 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多有所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一瞬(一眨眼)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指享有) 相与枕藉乎舟中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山川相缪 缪(通“繚”,盘绕)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 凌万顷之茫然

6、(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舞,泣:使动用法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名作状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糜鹿 侣,友:意动用法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5、翻译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 ,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城西学案-高一年级(上)语文学科 N017 班级 姓名 3赤壁赋

8、赤壁赋学案(三)学案(三)备课时间:2009 、10、22 上课时间:_ 主备:谭桂吉 审核:语文组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讲解第四、五节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温故知新一、温故知新 :检查默写第二、三节名句 二、问题探究,理解内容二、问题探究,理解内容 (一)研读第四段 1、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 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

9、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 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 2、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 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 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 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3、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 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 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

10、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 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 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 这很不简单。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 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4、朗读:体会、揣摩苏子旷达乐观之情。 (二)研读第五段 1、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2、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

11、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 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城西学案-高一年级(上)语文学科 N017 班级 姓名 4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巩固案巩固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 之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

12、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苟非吾之所有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 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糜鹿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凌万顷之茫然 渺渺兮予怀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翻译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_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_ 城西学案-高一年级(上)语文学科 N017 班级 姓名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