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66549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 试论礼公为一世祖之二试论礼公为一世祖之二从詹父的故事看,先人确立礼公是詹氏一世祖地位的必然性从詹父的故事看,先人确立礼公是詹氏一世祖地位的必然性通观詹氏有影响的史料,最早称詹的有夏封詹国,夏商有称詹尹的职称,这些显然与我们詹氏血缘无关,无须多说。与詹氏血缘密切联系的有詹文侯、詹父、詹礼三人,这才是历代詹氏族群在修谱中引起争议的人物。为解开历史迷团,还我詹氏一世祖之本,笔者认为:对特定历史人物的定位,首先是必须将该人物还原于与其相关联的历史环境之中,否则则有非议之嫌。我们都清楚,文公,姓姬名文,又称姬宫文,封安西侯,任职少师,食采于詹国,肇封詹侯,史称詹文侯,应该说没有文公封

2、詹侯,则不可能有后五代(六人)的詹侯,也就不存在礼公的承姬改詹,以爵为氏的历史。文公是詹氏族人的得姓之由,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是,通观三代,尤其是中国姓氏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的春秋(西周),以邑为氏(姓)的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封爵与立氏相隔几代的比比皆在,绝不是我们詹氏一家的独撰,只要对中国姓氏起源稍有研究的人,都不会为此而大惊小怪。姬宫文,即至弘公是周宣王的支子,生于元前 827 年母姜后 申国人,在周文王中兴的后期元前 797 年,由于连年征战,国力不强,后又临着西戎(严狁)的进攻,姬宫文筑城以守,从而抵挡住了西戎的进攻,因功封为安西侯。即甘肃安西县,该县处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境内东西长 18

3、5 公里,南北长 220 公里,东高西低,南北两面夹山,历史上是重要战略重地(在西周未应被严狁西戎人侵占)。职少师,采食于詹国,由此可见,文公的爵位是安西侯,职责是协助王太子和太师协调和掌握军队的官。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原詹国属地的税赋及奉献。按照周时的惯例,文公在名字用于姓时称姬宫文,用到氏时称周宫文,后辈尊称为侯爷,同辈互称时为安西公或少师兄(弟)。至于肇封詹侯之说,笔者将在专文中予以探讨并请有识宗亲指教。大家都知道,史称詹文侯,凡加入“史”字的称呼,都是后人给予追认的,如司马迁在李陵的事件中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于膑刑之后的情况下,带罪留任史官,当其在世时有什么人胆敢称其为史公,这是要杀头的,

4、更何况太史公,太史公显然是在司马迁临死之前冒死呈送汉武帝过目的史记得以保留并被刊于世之后的史学者们赠予司马迁的尊称。司马迁在生前并不知自己会在后世享受这样的殊荣啊。同理,史称詹文侯明显是后世族人(因史书上文公记载不多,故应是后裔族人的追赠)得到詹侯这一称号的詹氏远祖的一种尊称。我们的远祖文公生前肯定不知自己有詹文侯这样一个称号是很自然的。因此,后世詹裔有的人强行将生前名为姬文(姓名)、周文(氏名)的文公硬生生地强加上姓詹名文,岂不是在强奸和玷污先祖的名号吗?再来说说詹父,詹父是在史书上出现的第一个有名、有姓、有职务、有故事的姬姓詹氏第一人(有的所谓姓氏专家的荒诞论点除外)。欲讨论谁是詹氏一世祖

5、这一命题,首先就必然搞清楚詹父其人,故事情节所在的时间点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及其来龙去脉,笔者有幸从浩翰的本姓族谱之中查到这样的记载,现摘抄如下,与有识宗亲共享:第一代 至弘公二代 晔公 珜公 淳公 训公三代 显公 祥公 采公 资公 泰公 斌公四代 父公 韩公 朝公 翰公 乾公 英公五代 礼公根据史书和本族的大多数宗谱记载,詹侯爵位曾传五代六侯,即文公华公显公父公、英公礼公。显然詹父是源于文侯血缘的曾孙,是华(晔)公的孙子,是显公的嫡长子,是英公的世子哥,是礼公的大伯父。那么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左伟左恒公十虢仲潜大夫詹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杜预注:虢仲,王卿士。詹父,周大夫。周礼每卿下皆有大夫

6、,传言潜其大夫,如属已之大夫非虢之大夫,若虢国大夫,虢仲自得加罪,无以潜之于王。且其若是虢人,不得以王师伐号。故也,以詹父为周人。其大意是西虢国君仲(同时很可能时任周庄王的卿士,因东周初期周王朝的卿士多由西虢国人担任),姬仲,氏名虢仲告发周大夫姬父(氏名詹父)违礼(法),詹父自辩于周庄王并得到庄王的认可,周庄王的怒气之下,命詹父率王室军队攻打西虢国。由此可见,詹父是平王东迁之后周庄王期间是一位深受庄王信任的大夫。在庄王主要卿士虢仲的挑拨下,周庄王仍然非常信任詹父,在帮助其洗刷了不白之冤之后,还为詹父出了一大口气,指派军队并由当事人的詹父亲自领兵征伐虢仲的国家,同时也可见,詹父在史书中的多次描写

7、中未称姓名姬父,也未称其氏名周父,而是直呼詹父。由此可以推定詹父按照周礼中的“三世不氏”规定,因其是第四代的掌门人,眼看到传至五代的后人按周礼将被定为士,而其孙之后则被视为庶民,如果这样下去,家族将会沉沦下去。在依法的前提下,向庄王提出以爵为氏的申请并得到了深为器重他的周庄王的批准,而成为具有詹氏氏号的第一人。同时按礼记大传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宗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朝宗法制度中对大宗和小宗的建立是有规定的,他们均依照嫡长子的顺序来设定的。嫡长子一系的单线继承为大宗,嫡长子之外的支子(庶子)的继承人均

8、为小宗。有的宗是永远不能改变氏号的,有的宗则必须在五世时改变氏号。大宗是后世乃至永远都不能改变的氏族的称号,继祢者的“祢”(意指先父)所继承人氏号必须在五世时则须改变(否则则被贬为庶民)。按照西周这个详细规定与周王室的“三世不氏”的法定原则是一致的。就以我们詹家为例,高祖应是周宣王姬静,二代是文公,三代是华公,四代是显公,五代是詹父。显然,詹父作为周宣王的五代孙(五世则迁)。从遵守法律的义务上,从家族未来的地位上,都必须要新立家族的氏号(因为周氏的氏到其儿子手上则依法停用)。又如,按“三世不氏”的宗法制度规定,文公为诸侯,文公子华公为世子,卿、大夫,华公子显公为公孙、大夫;显公子父公辈为士,显

9、然文公、华公、显公是不能改氏的,因为他们都是周王室的核心成员,是可以以周为氏,称姬姓周氏,而父公辈则一般不能再拥有周的氏号,但其能继承爵号时则可。再如,礼记名号研究也指出:一个因不是嫡长子而作为继承人者,须尊父亲的继承为小宗,即“继祢者为小宗”(祢:意为先父),如果这个人也不是祖父的继承人,则要往上类推,到其高祖。继承者高祖父姬静(王室或大宗的顺序继承人即周宣王)的小宗,即五世的继承人是一个距大宗亲属关系最远的小宗,六世的继承人不能再被奉为小宗了,这就是所谓的“祖近于上,宗易于下”,也就是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顺便说一下,人们的习惯记忆,当代人能随口回答出自己上三代祖先的名、纬号就非常不容易了

10、,不妨留意一下身边的人是否如此,何况比我们现代人的记忆条件更差的古人)。宗法中的诛九族中的下五族也是与此相对应的,这也印证了同姓诸侯封国中的“三世不氏”与“五世则迁”的宗法规则及其两者之间严谨性。按照上述三说,已经到了“士”的父公这一辈,在有氏则贵,无氏则贱的社会环境中已经到了无氏能用的地步了,作为有理想、有能力、有关系(与周庄王近)的父公,要么让家族后裔沦为庶民;要么重振家族雄风,毅然循例以爵为号,并得到周庄王的认可。显然父公是走向了后者,以詹为氏,故史书上称之为詹父。综上所说,可能会有詹氏统宗谱的热心宗亲会说,不要争了,詹父是史书上有文侯血脉的詹姓第一人,当然就是詹氏一世祖了。兄弟,不要急

11、,下面还有故事(詹父是姬姓詹氏第一人,但他不可能成为詹氏一世祖),因为詹父为了维护詹氏利益和光大詹氏门庭,还做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史记庄王传周恒十,惠王夺其国,乃与为国作乱,被杀。其意思是,周恒十(即詹父,又名恒十,周恒十是其氏名)周惠王剥夺了詹父家族的田产,詹父因而与为国的大夫进攻周惠王(判乱)因失败而被杀。事实上史记周惠王记载,公元前 675 年,周惠王刚即位的第二年秋,为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由于周庄王生前曾经嘱咐要立庶子子颓为国君,对周厘王病死后由周惠王姬阆即位后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奉子颓(周惠王姬阆的叔父)为王发动叛乱,攻打姬阆却反被击败后出逃。子颓逃到温(今河

12、南温县西南),又在苏氏陪同后逃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惠王收留自己的政敌公子黔年,就联合南燕国支持子颓。年冬卫和南燕出兵攻入周都城,逐走姬阆,立子颓为天子。郑厉公于第二年春俘虏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姬阆安置到郑国的别都祢。公元前 673 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弥(河南密县),誓师伐子颓,联军攻入都城,子颓和边伯等五大夫被抓住杀死,惠王重新登上王位。詹父被杀后,詹父的六兄弟中的五个兄弟(英公除外)及五个叔叔在族谱中和史料中都没有发现。可以肯定的是,固执又心胸狭窄的周惠王姬阆是不会放过五大夫的,满族抄斩(姬英除外)、家产没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期的东周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有幸的是,笔者从

13、黄姓族谱中发现了黄姓有一支是詹父的后代,彼詹父是否是此詹父则难以考证了。按族史记载,文公因不满其兄弟嫡长子姬宫涅(周幽王)宠爱褒姒,弃官回到封地,从而避免了镐京的战事,保全了家庭成员的性命,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西戎侵镐宗后,镐京以西遍地狼烟,凶残的西戎(严狁)把周天子幽王和太子伯服都杀了,毫无疑问,当时分封在镐京周围和镐京以西的姬姓方国都难免一难。根据文公回封地得以保全一脉,和东周惠王夺詹父(詹侯四代嫡长子)田产来看,詹国的封地应王城以东。根据笔者的查考,左传文公十三年载:“春,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杜预认为,桃林塞即古潼关。杜预为左传作注时,“詹嘉、晋大夫赐其瑕邑令其守桃林塞以备秦,桃林在弘

14、农华阴县东潼关。”又史记杜注又认为,西虢国在灵宝、潼关一带,西虢的邑地桃林就是古潼关。詹国的封地有可能是在洛阳以西的华阴、潼关、阳城之间。其地靠近西虢国,距黄国也不远,如果这样推论能得到成立,则多才多智的詹父在作出决定扶持惠王叔父子颓登基的政治决策,以后将自己的子孙隐匿在黄国也是有可能的。即使如此,詹氏第一人詹父因子孙既然以黄为氏,当然不能作为我们詹氏一世祖了。英公之能够免于难,笔者搜遍国史、方志与詹氏族谱,均找不到明白的答案。但笔者在研究家谱时发现,在三公渡江之前的家谱所载中,对历代夫人的叙述均不完整,只有文公到英公这四代即有着规范的顺序记录,即文公(妻田氏)华公(妻尹氏)显公(妻赵氏)英公

15、(妻申氏)这样的记载,即反常而又清晰,里面是否隐藏着什么呢?在苦思之下,终于从詹父灭族之祸中脱身而出的英公的妻姓中找到了一点头绪,原来英公妻申氏是申侯的宗室女(封地河南南阳,为周平王所封),同时此时还存有西申(陕西宝鸡一带,是南申东申的大宗所在。东申,在河南唐县一带,周宣王封其国舅之地),同时郑国公亦是申侯之甥。而东周之一门三国(申)(东、南、西)与郑国均是当时 1000 多个方国之中(西周初年有 1600 多个方国)拥有较强话语权的十几个方国之一。可能是周惠王考虑到照顾申国(三申)和郑国的关系,或者是顾及到他们的权势,因为申国就是一个护短的主,这个申国在九十八年前曾有过为维护女儿的利益而不惜

16、动用刀兵的前科,这就是在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为立宠姬褒姒为王后,私立伯服为太子,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申侯对自己女儿和外甥被废十分恼怒,竟联合缯国,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幽王、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骊山,申侯等扶外甥姬宜臼登王位,从而导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同时周惠王也可能顾及到自己身上也有着与申侯的血缘基因(周平王的母亲为申氏)而动了测隐之心,在革除詹父的爵位后而又袭封了姬英为第五位詹侯。只能是这样才能解释,身为詹侯第四代嫡长子,掌门人詹父参与了造*谋逆这样弥天大罪,依法满门抄斩的事件中,父辈六兄弟和同辈中五人不见其踪,唯有英公能独善其身的事实。同时不如此解释,那么在周代,宗谱的修缮是由王室专门机构负责的,詹氏宗谱中又为什么会留下令人注目的田、尹、赵、申四位贤妻的孺号呢,这也许是当年与詹氏有渊源或有正直感的太史官周代负责赐爵(邑)、授氏和管理谱牒(音贴)为詹氏的历史脉络留下的伏笔吧!此系笔者一家之言的推论,请各位有识宗亲笑评。不管怎么说,英公得以袭封詹侯是不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