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60386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评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改革评析教育哲学的视角摘要摘要 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十年,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 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时下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也不少,各家之言,汇聚一 堂,给新课改带来的指导意见和挑战亦是势均力敌。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出 发,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做一个评析。 关键词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育哲学 评析自国家 2001 年 6 月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初始,新一轮 的课程改革工作便开始展开。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十年之久,各地区的课改 十年总结也在进行。课改至今,虽然争议不断,但是还是得以按照新课程理念 的大方向进行。总体来说,新课程改

2、革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许 多的不足和暴露出许多问题。按照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哲学观点,我们应该坚信 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先进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本次课程改革 不是在哪方面的小修小补,而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程改革目前已 经不是一纸空文,各地的实际也是不一样,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来对新课程改革 之中的一些主要方面做一个评析,有利于认清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科学性与不足 之处,从而对新课改有一点深入的思考。一、一、改革理念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宏观上来说是教育理念的改革。有了科学的理念作指导,课改 也就有了大的方向,不至于在一些方面不知道何去何从。笔者通过阅读“新课 程改革目标和理

3、念”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现在就结合教育哲学的观 点来对这三方面进行一点评析。 (一)(一) 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 教育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在教学目标方面,除了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性 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究,教师的角 色应该由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孟子在 论述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言论中,提出了启发思维,循序渐进,深造自得的观点, 如在论述深造自得时,他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

4、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 之也。 ”1这里论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探求的学习 态度,就能够获得知识。而西方进步主义教育也提出了“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 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一个布置作业的监工、 进行有关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对于儿童的身体发展给予很大的注意”2等在内 的七条原则声明。这些足以证明教育要尊重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 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不能鼠目寸光。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学生发展这一理念的实施难免对传统的教学提 出了挑战。尤其是一些资深的老教师,无疑是对他们多年的

5、教学经验和“权威” 的动摇。可能在现实工作中,一些教师无法改变自己的角色,还是进行传统的1 孟子离娄下2 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史第 58 页2知识灌输教育的教育方式。这时候,上述教育哲学的观点无疑是好的参考。 (二)(二) 强调教师成长强调教师成长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 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不至于在教学活动中落伍。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课程 评价应该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作为教师目前知识与技能的判断标准。 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提出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在于教师而不是在于学生, 从不同的方面来说,其科学性有待商榷,我们姑且不论。在要素主义教育这里,

6、 教师的权威比进步主义更高。布里克曼说 :“要素主义把教师置于教育宇宙的 中心。这位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学习有关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和传授事实 和理想的能力。 ”3传统意义上的良师,也许是博学多才就行,但是在今天这是 远远不够的,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跟上 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改革在教师角色转变和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所感悟,不断成长。 (三)(三) 重视以学定教重视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的理念,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传统的以课堂教学结果 评价来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提出应该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 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

7、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评价。 它显示出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心体验和思维发展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全 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来评定教师的教学 工作。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将尊重学生的天性作为教育最主要的前提,提出在教 育活动中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可想而知,这种以学定教的方式 是科学的。 但是,由于这不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方式,实施起来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环境里,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由来已久并且在人们心中根深 蒂固。这就需要广大的教师们拥有高度的职业情操和强大的执行力,看待问题 的时候,能够全面地来评价。 二、二、课程教学课程教学

8、(一)(一)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带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 习和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导演的身份,引导学生朝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进 行,把握课堂的进度和维持课堂的纪律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学生能在教师的 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 得知识,体验整个研究的过程。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自学的习惯。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是值得借鉴的。

9、进步主 义教育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到了至高处,提倡“儿童中心”学校,以儿童自 己来决定学习的内容。 (二)(二) 转变过于重视知识倾向,提高动手能力转变过于重视知识倾向,提高动手能力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无疑都阐明了一 点:教育应该联系生活。在一些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很多同学能够旁征博引,谈天说地,但是往往都是纸上谈兵,将他们放到现实3 布里克曼:十年之后的要素主义3生活中的时候,就显示出他们学习的内容有多么地虚弱。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 教育要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要从做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过去过于重视 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

10、程中,应该注意教育孩子们理论联 系生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也许,到这里会有人问,难道知识就是动手能力 吗,那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不得不说明的是,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 不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是意味着学习的内容仅仅就是一些实际操作技能, 而是在教受理论知识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因为这里的 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都可以说是知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讨论一下什么是知 识的问题。传统的权威知识观包括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理性主 义知识观以唯理论为其哲学基础,强调知识的理论化和纯粹性,强调逻辑性与 理性在知识构成与知识形成中的作用。经验主义知识观以经验论为基础,认为 知识来源

11、于感觉,真正的知识就是对外界的真实反映,在经验主义知识观这里, 科学技术便是准确可靠的、真正的知识。到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和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它们同属于批判性的知识观,主要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 性的存在,即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及所处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 构的方式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4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造社会, 同时也应该指向人的内心,使人明白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结合这几种知识 观,来反思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发现颇多。理性主义的知识观虽然过于 注重思辨,但是却重视了人的思维和逻辑的发展,经验主义知识观重视人的经 验和感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思维的作

12、用。现代批判型知识观提出 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表明了知识是对开放的、复杂 多变的现实的解释,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统和的解 释。新课程改革吸取各家之长,理论结合实际,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动手和自 身体验,确实是可取。但是,以知识观来进行课程知识的改革和建设,现实中 要做的还远远不够。 三、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 (一)(一) 综合课程的设置综合课程的设置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 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 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课程的设置,避免了因为不科学的传统课程划分带

13、 来的缺陷。1902 年,杜威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一书对综合课程的发展提供了 厚实的理论支撑。杜威认为,教育中的一个主要缺陷在儿童的经验与教学科目 中存在一条鸿沟,传统学科中心论使儿童服从于分门别类的教学科目,儿童完 整的经验被肢解。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课程的科学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课程设置方式,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以综合 课程和分科课程为主,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由于文化与学科知识的发展不 是分离的,而学生的发展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加上初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 基本上都是属于基础知识,所以综合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综合课程的设置需要一定的

14、条件,首先, 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由于一般教师只从事某一科目的教学,但是综合课程需 要教师将许多领域的知识整合起来,这就必然涉及到师范教育等一系列教育 机制,对于现任教师,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综合课程的开发与4 游洁:知识观的演进与课程模式的选择4实施需要相应的技能。加上各个学校不同的结构,综合课程的设置还需做巨 大的努力。 (二)(二) 开设思想教育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设思想教育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到 了新的高度。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

15、统;具有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则应该开 设相应的思想教育课程,开展各类有利于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实践活动。 (三)(三) 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增 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 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里就涉及到地方性知识的观点, 校本课程属于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

16、识是与普遍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在一定的情景(如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种族的等)中生成并在 该情景中得到确认、理解并保护的知识体系。5地方性知识具有育人、文化保存和生态保护价值等 。在宏观的教育章程指导下,普遍性的知识是大部分 地区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甚 至存在截然相反的情况。以前在没有校本课程的情况下,我们很多教材的内 容甚至让一些学生不能够理解,教学起来有难度不说,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 活实际。由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势在必行的。 如今,新课改已实行十年之久,各个地方学校或多或少都开发了自己的 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传承、开创学校的特色,但是, 也存在一些为了开发而开发的情况,有的学校千方百计、搜肠刮肚地开发了 一些所谓的校本课程,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稍微一思考,其实发现其没 有多大的价值。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专业的指导,地方性知识成为课程也需要 相应的技能,校本课程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 之时,切不可急功近利,应该从地方实际出发、以有益于学生为原则,科学 地进行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