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59967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3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故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作者: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九中学 姚长起【教材分析】、德育点: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创新点: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能力点: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知识点: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润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学情分析】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理解运用

2、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掌握字词。、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教学流程(内容概要)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写作背景: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年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年前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年月,鲁迅在北京买

3、下了的住宅,于月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月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 ,都处理了,月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 ,于日回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4、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阴晦(hu)猹(ch)五行(xn)缺土弶(jin)脚踝(hui)潮汛(xn)髀(b)愕()然嗤(ch)笑吓(h)瑟(s)索黛(di)恣(z)睢(su)阴晦萧索聚族而居无端家境素如许潮汛苏生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打拱惘然隔膜辗转恣睢三、整体感知请你用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第二部分(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一层(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二层(段):写乡镇

5、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三层(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 好向往彻底破灭。第三部分(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 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五、作业用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第二课时学习要点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内容概要)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一、检查作业概括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阅读回答) 。教师小结。一、分析人物形象润土:、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细读课文,把文中描

6、写闰土的语句画出来,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描写。 )、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教师小结: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

7、、悯然) 。动作、语态对照: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 ”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 对“我”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 , “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

8、 无间) 。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 ,要水生“给老爷磕头” ,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 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 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并全班交流。 )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

9、、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 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家乡景物的对比。二、作业从文中找出以上对比,并分析其作用。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本文人物的对比及环境对比。、小说中议论性的语句。教学流程(内容概要)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一、检查作业二、分析人物形象、年轻时的杨二嫂与中年的杨二嫂的对比:(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年轻时:年轻美丽,人称“豆腐西施” ,因她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中年:“凸颧骨,薄嘴唇” “细脚伶仃的圆规” ;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

10、。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年青时的美,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时,她把任何东西都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环境对比: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

11、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三、文中的议论富有哲理性的议论: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比如, 故乡在叙述完“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后这样写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引文中划线的句子是议论句,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的,这是“我”自抒胸怀的自白,极富哲理性,指出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强调大家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地去努力去实践去开辟新的道路。四、作业按照习题四的要求,写片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