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550596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村中小学生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背景阅读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新课程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之一,并起着核心支撑作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

2、他们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为了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为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在重庆市“中小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总课题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子课题研究方案“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2、理论依据(1)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3、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良好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中小学生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指导下,阅读一本本书籍,达到一定的量,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纠正各种不良动机,良好的阅读动机得以激发与培养。(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

4、,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3、现实依据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现代人生存必须具备的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孩子抓起,小学阶段是养成一切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纵观全国,许多教育工作者针对“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例如:江苏省睢宁县官山镇中心小学的许述友老师研究了“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湖南省石门县新铺乡完全小学唐天武老师研究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广东省惠州市小金口中学陈昊“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 ,但目前的各种研究未能

5、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其研究成果未在国内进行推广。重庆市级课题中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在全市各所学校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学生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阅读肤浅,课余时间只知玩耍,大多数学生都在玩陀螺、弹珠、吹肥皂泡、喷水枪等;许多家长反应,孩子回家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要么玩耍,要么看电视,对读书没有一点兴趣。我校学生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它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也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3基于上述现状,我们提出“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研究”。二、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研究范围仅限于农村中小学生,

6、农村中小学生指农村各乡镇中心校及下属村小学的所有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指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三、研究内容及目标:(一)研究内容1、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研究:(1)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基本状况;(2)研究问题的归因: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弄清根本原因,做出科学诊断。2、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1)管理对策。在上级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等的指导下,形成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前沿反馈机制、课堂监控机制、难题会诊机制。(2)培训对策。研究“教学、科研、培训”一条龙的最优化

7、培训模式,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边教学、边研究、边培训,在一体化培训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3)评价对策。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探讨构建操作简便,适用面广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评价体系。(二)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弄清学生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找出对策,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3. 通过实验,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构建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去开

8、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实现以学语文之友为有效载体的“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的最佳途径。四、研究原则及方法:(一)、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主体意识越强,阅读的自主性也随之越强,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我会学”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学习任务,主动实践,从而养成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2、民主性原则发扬民主,意味着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个性的最

9、优发展和时代的呼唤,设身处地投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允许犯错和改错,热情欢迎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发挥师生双方积极性,形成宽松、愉悦的育人氛围。3、实践性原则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通过生活、学习、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阅读活动,是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中小学生阅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各项阅读活动,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阅读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教育效果。(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的方式,综合以下研究方法

10、进行: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5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实验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4 课例研究法: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

11、等)。5、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揭示教训。五、研究措施1、健全机构指导小组:田应海 卢卫平 贺恩民 杨正军 (负责理论指导)课题负责人:夏涛 (负责制定方案和实验的全面工作)主要参加者:张建 游古权 (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各种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负责编制课题各阶段研究计划,并指导开展实验)张宇超 徐云春 (具体承担小学组实验,制定问卷,进行调查并撰写问卷分析报告,及时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张仁波 方向荣(具体承担中学组实验,制定问卷,进行调查并撰写问卷分析报告,及时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阶段性总结)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在研究

12、期间,负责人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并参加其他县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研究会,研究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理论学习和培训,对研究的方法、过程进行指导。同时,研究成员平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3、研究对象本次课题研究班级是:二年级三班、三年级二班,八年级共有学生6205 人。六、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一)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自 2012 年 2 月至 2013 年 12 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1 年 11 月2012 年 2 月)1、根据市级“中小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研究方案来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选好子课题,制定实施方案。2、建立课

13、题组。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二)实施阶段(2012 年 3 月2013 年 8 月)1、举行开题,学习并修改方案,明确研究任务。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召开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论证会,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4、阶段性成果展示(各参研人员汇报),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

14、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三)总结阶段(2013 年 9 月2013 年 12 月)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7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3、课题成果展示。(二)预期效果及成果形式1、预期成果(一)教师个人的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微型科研课题成果。(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

15、报告。(三)探索出整合我校学生阅读资源及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四)改变我校学生阅读现状,学生乐于读书、喜欢读书。(五)各种活动图片、阅读材料、学生作文稿件。2、成果形式准备阶段 (1)对小学阅读习惯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一份。(2)实验组成员全体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形成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1)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学习,实验教师写心得体会。(2)进行阶段性成果的分析、总结并拟订下一阶段的实施意见。撰写阶段总结。(3)对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图片、论文、心得体会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研究成果集。(4)对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活动、讨论等作好详实的记录。总结阶段(1)实验组教师对实施阶段的方法、策略全面总结。完成总结报告或者形成经验论文。(2)撰写一份课题结题报告。七、经费预算:本课题研究大约需要经费 14000 元。参考文献:8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1.6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 4、 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5、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6、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方案2009.17、 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研究实施方案 2010.48、中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江秀娟 201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