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529329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宣部等四部门负责人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新闻发布新华社记者 周 玮 璩 静 人民日报 ( 2011 年 03 月 01 日 10 版)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月日,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门负责人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深化文化体制

2、改革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介绍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措,并就各界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期”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其中,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万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多个。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

3、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此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10 来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有机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

4、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政府投入显著增加。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年文化方面支出亿元,年达到亿元,年均增长。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倍。二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万个,覆盖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

5、间从无到有,建成近万家,覆盖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年到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亿元。到年底,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

6、产总值的平均增速。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万亿元。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电影产量由年的部以下上升到年的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年保持以上,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从年的万分钟增加到年的万分钟,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总额超过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年缩小至年的。去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亿元,是年前第一届的倍。

7、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专项政策,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亿元。到目前为止,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总规模达到亿元。家文化企业在股市场和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亿元。孙志军说,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平稳,推进有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三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8、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维护职工权益摆在突出位置,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成效日益明显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说,近年来,文化部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成效也日益明显。一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到年底,全国有家国有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并组建了家演艺集团公司。转为企业的国有院团中,除了歌舞、杂技之外,还有许多是话剧、地方戏曲和交响乐等院团。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各地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事业单位,都先后实行了人

9、事、分配、社保等方面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的机制,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运营成本逐步下降。同时,创新了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另外,一些地方还探索了流动博物馆、自助图书馆等新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三是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改革不断推进。机关精简办事程序、增加服务内容,下放审批权限;6 家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组建了各类文化集团公司,同时还有 5 家文化部系统的出版社,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工作,预计今年内可以完成。四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个省市完成了综合执法的改革任务,其余省市的大部分地级市和区县也都组建了

10、综合执法机构,从而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率显著提升、执法成本大幅下降,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按中央要求,这项改革任务将在今年内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过去的年,是广播影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成效明显的年。电台电视台改革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推动网络新媒体发展,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办了家网络广播电视台和个互联网视听网站;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种语言对外播出,中

11、央电视台初步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采编播发网络,国际频道海外用户超过亿。广播影视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呈强劲态势。一是着力培育广播影视新型市场主体。全国有家电影制片厂、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家省市电影公司、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等一批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已建成。二是影视产品创作生产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年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部,进入世界前三名。三是产业效益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的速度增长,年达到亿元。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年的亿元增加到亿元。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仅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亿元

12、。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仅中央财政就分别为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三大惠民工程安排专项资金亿、亿和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广播影视数字化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明显加快。全国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亿,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万户,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用户达万户,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近万户。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电视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收看电视的新途径。“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确定:实现总产出万亿元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介绍, “十一五”时期

13、,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的时期。与“十五”时期末相比,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都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年增加值占到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多。年累计生产图书万种、亿册,是“十五”时期的倍。到“十一五”时期末,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报刊发行已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年的转变为年的。经过改革,到目前,全国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完成转企改制;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和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

14、改制;已有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与此同时,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包括外资有序进入政策许可的新闻出版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行业均占到了左右。特别是组织实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点出版工程、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满足少数民族群众需求的民文出版工程、提升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净化出版物市场的文化环保工程等惠民工程,其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多亿元,建成各类农家书屋近万家,惠及几亿农民群众。“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

15、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提出到“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总产出万亿元。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要着重抓好六件事,这就是指导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大力实施新闻出版系列惠民工程特别是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纯属误解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看法,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怎么看这种认识?孙志军回答:首先需要指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任何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中,从来就没有讲过“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我们科学地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 “十一五”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