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526264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摘 要: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具个性、别具风格的作家。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个人 经验主义色彩,她的部分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对自我经验的复写,因此她的成长经历对其文 学创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萧红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在她营造的艺术世界里饱含丰 富的悲剧意蕴。本文将从内容和审美两个方面来把握萧红小说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萧红 女性意识 悲剧意识 生存困境有人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算不上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具的作家。艰辛多舛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苦难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造就了她作品的感情基调,使她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她以自己的生命体

2、验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灵活运用多种审美表现手法,从麻木的生存态度及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女性意识角度两个方面写出一幕幕社会悲剧。一、生与死的困惑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一文中写到:“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离了生命没有文学。” 1萧红的创作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正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通过对乡民麻木生存状态的书写来揭示生命的价值,进而呼唤人性尊严、人生温暖。萧红的一生是不断被伤害被放逐的一生。这种生命体验使其倾向于表现生命的悲剧意味,即“为死而生、由生而死”的悲剧。萧红的这种生命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乡民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描写上。如果说死是生的最终归宿的话,那么生就是死的准

3、备阶段,生与死之间的生存困境便全是苦难了。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 年 6 月 1 日(阴历五月初五)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呼兰县的传统习俗中女孩出生在阴历初五被视为不祥,萧红的生日也被迫推迟一天。母亲姜玉兰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人,父亲张延举自私而残酷,张家大院对男性子嗣期待已久,可萧红偏偏是个女孩子,同家庭期望相悖的女儿身份,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幸,作为女性的萧红从一开始就承受了一层为女性所特有的歧视及压抑。一生都在追求爱情的萧红,在爱情中得到的却只有伤害、痛苦、悲哀和幻灭。- 2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被放逐、不断被动流浪的一生。从少女时期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被父亲开除族籍开始,她就一

4、直处于“失家”的状态。成年以后战争一直伴随着她。1931 年底在哈尔滨流浪的时候,正是日本侵略者加紧入侵黑龙江的时候。1932 年底哈尔滨沦陷,二萧辗转与青岛、上海等地。但战争阴魂不散,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发动对中国的全面入侵。萧红们被战争驱逐着一路后退,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整片国土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战争带给城市的是废墟与荒凉;带给个人的是恐惧与幻灭。在离开汉口逃往重庆的途中,肩负重物、怀有九月身孕的萧红独自摔倒在混乱的码头上,衰弱而且疲惫,死亡感顿时袭来。这些战争中的特殊经历加重了萧红的悲剧感,为她成为优秀的生命书写者提供了可能。萧红小说有着深刻的内涵,她所体验的生命悲剧不仅

5、表现在阶级压迫、封建礼教等方面,更体现在对生死问题的深切关注和独特体验上。在她创作的初始阶段就关注着生命本身的悲剧。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压迫捉弄下完成了从生到死的过程。通过对生死问题的倾情书写来启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生命意义。萧红的小说充溢着贫穷、饥饿、疾病、难产、死亡等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这些意象都直指一个主题:苦难。生死场种的人们承受着各种威胁,如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威胁、严峻的经济威胁、外来侵略的威胁。这三重威胁使人们的生存陷入难以承受的生存困境。东北乡间赤贫的生活使得人类的行为退化为类似于兽类的本能行为,严峻的经济威胁以及对饥饿的深切体验,使得这片东北黑土地上的“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

6、生殖” 2的愚妇们对财物采取了异乎寻常的爱惜态度。孩子们因为各种原因总会破坏母亲眼中近乎神圣的财物,因此作者说乡村的母亲对待孩子永远和敌人一般,妈妈摧残孩子永久疯狂着。金枝因为错摘了青柿子,惹怒了母亲踢打起来,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平儿因为寒冷穿着父亲的大毡靴子,王婆便像一阵风落到平儿的身上,那样好像山间的野兽要猎食小兽一般凶暴。终于王婆提了靴子,平儿赤脚回家,使平儿走在雪上,好像使他走在火上一般不能停留。王婆将不幸摔倒在犁上的女儿小钟扔在草堆上,眼睁睁地看着女儿流血而死。“小手颤颤着,血在冒着气从鼻子里

7、流出,从嘴也流出”,“孩子死,不算一回事,- 3 -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我把麦子一粒一粒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到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啊!”3贫穷和苦难已经使母亲的人性扭曲了,萧红笔下的母亲形象迥异于对母亲形象的传统定位,她们自私冷漠,不像母亲,更像一个凶猛的野兽。她们完全不具有传统作品中牺牲、奉献的伟大母性。在她们的眼中,孩子的价值远远没有一个物体来得更为实际,她们对子女采取的麻木态

8、度往往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作为母亲的女性更高层次上的生存困境了。萧红笔下的人物多处于麻木混沌的生存状态,缺乏自主意识,忽略生命的价值。在盲目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糊里糊涂地过完一生。卖豆芽菜的王寡妇的儿子被淹死后,引起一时轰动,可不久人们就忘了这回事。染房的大缸里淹死过一个人,但几年以后再提起来就像讲着岳飞秦桧的故事,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从那染缸里卖出来的布仍远近流通着。蓝色的布匹男人做起了棉袄棉裤,冬天穿它来抵御寒冬。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一个初生的孩子活活饿死了,因为是私生子也不忽略不计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折磨致死,参加她葬礼时

9、,众人交口称赞的是酒宴的丰盛,对葬礼本身闭口不提。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月英,生就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但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多情的女人却被丈夫和疾病折磨得“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牙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的骨架在炕上正确地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一个灯笼挂在杆头。” 4生与死、美与丑的对比如此强烈,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用平静的笔调写到,“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

10、年的耕种。”5 从他们对死亡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形式,他们虽然活着,但不知活着为了什么。假如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 4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死了就完了。隐藏于平静生活之下的是对一切毫无感觉的麻木,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生命的珍惜,有的只是生命的自然轮回。萧红的生命悲剧的另一个思想内涵是通过对笔下个体生命质量的关照,传达出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山下的林姑娘每天在河中帮妈妈洗衣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下江人帮工。这提高了她家生活的质量,但因为争工钱,丢失了“令人羡慕的工作”,生活又被打

11、回了原形。王四的故事中的王四,在主人家寄居多年,把主人家当作自己的家。他兢兢业业,处处为主人节省,洗碗时不忘把灯灭掉。可是在主人眼里他始终只是一个下人,高兴时叫他一声“四先生”,不高兴时叫声“王老四”。看似随意的称谓变化带给王四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声“王老四”让他寝食难安,时刻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扫地出门;一声“四先生”又让他欢欣鼓舞,为主人家不辞辛苦。王四在乎的与其说是称谓不如说是身份的认同。发大水时,王四奋不顾身地下水为主人搬运财物,却丢失了代表自己身份的手折,这时得到的是一声声具有讽刺意味的呼唤,王四摸鱼回来了。王四在追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得到的只有轻视和侮辱。自己最在意的东西往往被

12、人轻易践踏,王四走不出自己的生存困境。萧红通过对笔下人物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她对人生悲剧的体悟。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萧红关于生命的悲剧性认知,这既是对自身情感体验的认同又是超越。二、女性意识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与她个人的生命历程及感悟是息息相关的。从王阿嫂的死开始关注女性命运,到生死场中对女性沦为奴隶的奴隶的真实再现,再到对呼兰河传中将女性形象置于传统文化背景下去重新审视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并探究其真正原因,可以说萧红对女性命运的挖掘逐渐深化。“女性意识”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社会层面,即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层面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

13、自我,如生理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来了解女性在精神方面的独特处境。第三层面是文化层面,研究在传统社会之下的女性生存境遇。6”萧红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从社会层面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境遇进行了揭示;- 5 -从自然层面注重对女性生育痛苦的描写;从文化层面挖掘出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戕害。萧红从逃离家庭开始流浪后,她所体会到正如初冬里写的那样,安闲与幸福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世界的苦难毫无准备地涌向了她。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坚持不懈地描写女性的生存际遇。综观萧红的作品,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所有的主角都是女性。这些女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最底层的寡妇、弃妇、农妇、佣妇、奶妈、童养媳等。在奴隶般的苦难生活中向往幸

14、福生活、憧憬爱情却屡遭不幸。她们不明白造成她们生活不幸的根源,多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眼泪、死亡是她们用来斗争的工具,也是结果。如被地主糟蹋后气愤身亡的王阿嫂(王阿嫂的死);休息时跑出工厂关照一下自己的哑巴爷爷,被工头活活打死的小岚(哑老人);被传统习惯势力折磨至死的小团圆媳妇和病后得不到丈夫照顾悲惨死去的月英(呼兰河传);为了生计,从乡下跑到城里去当女仆的李妈;舍掉自己孩子给人当奶妈的黄良子(桥),有的为了活命,只好受人侮辱、玩弄,如生死场里的金枝。他们是逆来顺受的,生活灰暗,感情深沉,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力透纸背”,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另一类是在异族和现存的剥削制度的压迫的苦难中,

15、虽已沦为奴隶的奴隶,但她们却明白了造成她们不幸的根源,给予别人希望和力量。如看风筝里的老农妇,听了革命者的宣传后,高兴地说:“我作了一辈子牛马,哈哈!那时候可该作人了!我作牛马作够了!”有的参加了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斗争,如夜风里的李婆子,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彻底认清了地主阶级欺压农民的反动本质,毅然决然地领着儿子参加革命军去攻打张地主的宅院。有的为了民族解放,在反动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牺牲了,如生死场里的冯丫头。有的因反对日伪的统治被关进监狱,如两个青蛙的秦铮。她们开始萌发了初步的独立意识,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萧红笔下的两类女性:自甘承受命运压迫的女性和勇于反抗同命运作不屈斗争的女性,尽管走

16、向悲剧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结果。即无法改变的悲剧性命运。作为繁衍后代传承人类文明的生育在萧红的笔下变成了女性所特有的刑法。在王阿嫂的死中, 王阿嫂的生育如同受刑般,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是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小生命像一个小动物样在血泊中挣扎。 生- 6 -育带来的痛苦使王阿嫂变了形,她的眼睛像一个大块的亮珠,虽然闪光而不能活动。她的嘴张得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地向外突出。如此触目惊心!没有夸张,有的只是力透纸背的真实、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无尽的挣扎。然而把女性生与死的整个人生悲剧表现得最淋漓的当首推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基于自身对屈辱与苦难的体验,她深知中国女性的苦难,她笔下的女性悲剧的反复书写是她自身情感的自我流露和宣泄。整部生死场就是用女性的呻吟和泪水凝成的一潭苦水:老王婆一生历经苦难,丈夫的死、儿子的死、女儿的死,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女性悲剧史;小金枝出生刚一个月就被粗暴的父亲活活摔死了,胡乱地埋在乱坟岗,任野狗去撕咬;丑陋的麻面婆像动物一样地活着,受尽凌辱,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