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教学设计.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3525805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 。作者为美国记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此篇课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 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二篇文章。它跳出了传统新闻 “客观报道” 、“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

2、珍惜之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新闻作品的样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报告文学,重在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叙事写人技巧。通过学习,增长学生关于新闻和报告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学生分析二、学生分析1、由于初中的学习积累,学生对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稿的写法有一定了解,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课前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温习。2、学生缺乏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因时代隔阂对于文章内蕴的思想和感情难以准确体悟,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让学生

3、了解相关背景,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引导学生体悟文章内蕴。3、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4、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5、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查询搜集学习资料。6、建有专属本班的学习交流博客,便于师生课后交流讨论。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 1、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2)品味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3)培养自主搜集、筛选、整理、阅读资料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 2、过程与方

4、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合作讨论和课后论坛交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中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2)唤起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正视历史、铭记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幸福,激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2、难点:体会文中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1、通过音像、图片、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史实,为深入领会课文思想情感做好背景知识和情感的准备;

5、2、通过问题探究,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3、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博客)在课后进行师生交流互动,检验、巩固学习成果。六、教学资源:六、教学资源:1、影像资源:(1)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 (课前学生自主观看) ;(2)视频:德国总理向犹太死难者下跪的视频(截取自大国崛起 ) (课中用)(3)电影:推荐课后观赏影片辛德勒名单2、图片资源: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3、网络资源:(1)http:/ 周年新闻中心新浪网)(2)博客(课后学习成果交流评估用)七、课时安排七、课时安排一课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3八、教学准备八、教学准备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涉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6、历史背景和相关新闻知识。在讲课之前做好相应的知识背景的准备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搜集背景资料,推荐影视资源、和网络渠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习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把握,减轻学生学习新闻稿的难度,便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一)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目的:让学生了解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知识,便于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1 1、 文字资料文字资料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 年 4 月 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

7、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 6 月 14 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 45 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 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 1 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 28 个民族的 400 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 250万。1947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 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 2、教师推荐多媒体资源、教师推荐多媒体资源 影像资源:BBC 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6 集 )网络资源:推荐网

8、址:http:/ 60 周年新闻中心新浪网)(二)关于作者(二)关于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 年2006 年 5 月 10 日) ,1922 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 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三)新闻知识(三)新闻知识1、传统新闻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4(目的: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基础知识,便于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稿的结构。)“真实性”,“实效

9、性”,“准确性“,“简明性”2、何为“零度写作”? (目的: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传统新闻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 1953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3、 关于普利策新闻奖(目的: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新闻界的地位。)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 1917 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 14 个新闻奖和 7 个艺术奖两类。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

10、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 1911 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 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时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

11、、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九、教学过程九、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1010 分钟)分钟)播放有关奥斯维辛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感触。播放有关奥斯维辛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感触。学生根据课前自主观看的纪录片、图片,结合自己查阅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知识,谈谈自己对集中营的印象和感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5教师总结关键词:人间地狱、噩梦、罪恶、惨绝人寰;恐怖、愤怒、悲痛、忏悔、铭记、警醒、珍惜引出课文:面对纳粹制造的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任何一个

12、有着健全人性的人都会生发出像我们这样的感触,正因为如此,二战后报道奥斯维辛的新闻也不计其数。但是为什么只有罗森塔尔的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而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罗森塔尔的镜头走近奥斯维辛集中营,和作者一起凭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二)内容研读(二)内容研读(2525 分钟)分钟)1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沉重的情感基调。2 2、把握结构、理清线索、把握结构、理清线索学生自由默读,理清文章结构线索。总结如下:导语(1-3 段) (现状) 背景(4-5 段) (背景)参观路线(6-15 段) (参观

13、者的见闻感受)结语(16 段) (现状)3 3、分析题目和导语:、分析题目和导语:(1 1)提问: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提问: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那么为什么“奥斯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预设答案:“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

14、写一点东西,以揭露罪恶,祭奠亡灵,(2 2)提问:这是一篇特别的新闻,当读到第一段时,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提问:这是一篇特别的新闻,当读到第一段时,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 “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样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看来是最可怕的事呢?一种美好温馨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看来是最可怕的事呢?预设答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6我们发现在第二段的结尾处,作者写到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

15、是人间地狱。 ”所以这才是与布热金卡的历史相匹配的景象,而作者来到布热金卡区看到了那样美好和平的景象,这样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造成的强烈反差给人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所以这样的景象非常可怕。 4、分析主体部分:作者和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分析主体部分:作者和参观者的见闻感受 (结合图片、视频(结合图片、视频 )(1)独特视角,主观印象)独特视角,主观印象提问:在新闻的主题部分,即参观的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提问:在新闻的主题部分,即参观的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预设答案: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2 2)形象感知,情感共鸣)形象感知,情感共鸣师:请同学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沿着师:请同学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沿着“进入进入毒气室毒气室焚尸炉焚尸炉女牢房女牢房女女囚绝育实验室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长廊上的照片绞刑室绞刑室离开离开”的参观路线,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