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3520676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权劝学孙权劝学名师教案名师教案核心素养核心素养1.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准字音,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培养文言文语感。2.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3.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4.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成语“吴下阿蒙” 、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情感目标: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

2、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文献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运用成语,朗读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学习使用古文工具书;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文言实词。一、对联导入一、对联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关于为学的文章,便是王安石的伤仲永 。那如今,我们在这一课,依旧是关于为学的故事。主人公是三国时的武将吕蒙。来一次,时光穿越,当仲永遇见吕蒙,他们又会有怎

3、样的对话呢?留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此,希望同学们学完了这篇文章,能对上一对?看看诸位才子佳人是否能够应景!上联:才比天高,环谒休学仲永泯众人。期待你的下联!让我们先走进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深入解读后再来玩味之!先自我按古文三步法,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出味道,读出疑问。二、读文知事二、读文知事1.了解作者、作品学生读注释(1) ,勾划重点。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 ,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2. 二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师范读课文后,学

4、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卿 (qng) 孰(sh) 涉猎(sh) 为博士(wi) 遂(su) 更( gng) 邪(y)再指名学生读,最后学生齐读。以多样读的方式来找寻语感。三、读懂文意三、读懂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4)找出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刮目相待:

5、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4 4、课时作业课时作业1. 孙权劝学选自 ,是( ) (朝代) ( ) (人物)主持编纂的一部( ) ,记载了从( )1362 年间史事。其目的是“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参考答案: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战国 到五代2.给本文用“/”画出节奏,便于更准确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3.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参考答: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请你尝试用你的方言

6、来演绎一遍孙权劝学这个故事,说不定别有味道哦!_5.将课下的注释,用挖坑法的方式来巩固一遍!(何为挖坑法?简单点就是需要你将注释里的原词抄下来,后面打一个括号。待全部抄录后,再关着书,自己填上。最后再翻书核对一遍,便于你掌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运用三字归纳法,把握本课文言知识。2.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3.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学习用三字法总结归纳文言知识。2品析人物的形象。一、竞赛释疑,随文就言一、竞赛释疑,随文就言本文是一篇奇文也,在老师的精心建构下,猛然发现可以组成一部浩浩汤汤的“三字经” 。让

7、我们来找寻一下这万剑归“三”吧!以竞赛抢答的方式,来看看谁能眼疾手快!掌握更实在!1.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是根据三国志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2.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 ,应读作 d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 dng。 “为博士” “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 wi 才对。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 ,具动词意味,读 gng。3.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 ,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 ;“往事”之“

8、事” ,即“事件,事情” 。 “以” ,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 ,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4.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 ,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 ,只,今为转折连词。5.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

9、王侯自称“孤” ,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 ,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7.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8.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

10、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 ,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 ,“何见事”即“见何事” ,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 “拜”后省略介词“于” ,是个省略句。9.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

11、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10.三个层次:劝、学、变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 ,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 ,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11. 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 ) 、动作描写(“拜蒙母” )均能生动传神,

12、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 ;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1.四读,读出语气。点拨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孙权 : (1) “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悦、责备。(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引导学生从对三个人物语言的分

13、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孙权:关爱部下 好学 善劝联系“结友”一句,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鲁肃:敬才 爱才 吕蒙:听劝 好学2. 总结: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 “结友而别” 。3.启示:(可作参考)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 不但自

14、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4.创意对联,扣文章内容和学生对对子。结束本文教学。3 3、课时作业课时作业1.以三字经的方式来总结概括孙权劝学了本文的知识点。给你的同桌说说分别有哪些“三” 。_2. 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参考答案: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参考答案: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参考答案:表现出吕蒙学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赏析。3. 请结合本文与伤仲永,谈谈你对成才条件的看法。_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延伸性理解。4. 回答下列问题。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3)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