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71468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一、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一、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礼仪教育是围绕着学校建设来展开的,我们不能就礼仪来谈礼仪,所以首先要讨论的 问题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世界诸国文明中,中国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一 点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就可以得到印证。根据周礼的记载,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有一个学 校教育的网络。古代的行政区分为乡、周、党、族、旅、彼,至少在前面的五级,每一级 都有对贵族甚至是民众进行教育的机构。而礼记学记又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校教育的宗旨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君子,进而成圣成

2、贤,而不是 进行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人文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找出中国文化之魂,那么这 样我们才能引领我们自己教育向上发展,而不是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附庸。 二、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二、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在西方宗教文化里面,人心之恶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而有,不 教而能,所以称之为原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认为灵魂要交给上帝来管理,于是每天向 上帝祷告,做错了就忏悔,忏悔后还是不断犯错的话,就让法律来制裁,这是西方文化的 一个基本的逻辑。而中国文化则恰恰相反,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中国自古以道德立国, 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天地之间有正气、有公理,人有良知,

3、人心向善,因此人的灵魂要由自己来管理。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灵魂呢?要用道德来管。 道德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类却离不开它。可是要用一个 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管理自己的灵魂,在操作上是有难度的。于是我们智慧的先辈就把 抽象的“德”分解成许许多多个德目,比如“仁义礼智信”、“孝”、“忠”等等。再把 它变成可以操作的体系,比如,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孝的,但这个孝不是靠说出来的, 而是体现在日常起居中对待父母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德目都会有相应的行为来体现, 这些相应的行为就统称为“礼”。 礼记中对“礼”有非常明确的解释,礼记仲尼燕居里有这样一句:“礼也 者,理也。”说明礼是一

4、种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的规范。礼记乐记里又说:“礼者, 理之不可易者也。”“不可易”说明,礼是一种长久的道德理性。中国人把各种形式的规 范都叫礼,礼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治国理念。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当时治理国家有两套思路。一种是导之以政,就是以 政令、行政命令来引导老百姓,这样做老百姓有听的、不听的,有做的、不做的,表现出 来就是不整齐。要让他们整齐,就要以刑让百姓听令。但百姓内在的羞耻之心没有建立起 来,不犯罪只是因为害怕刑罚。另一种治国理念是导之以德,就是以道德和礼仪来引导老 百姓。由于这样做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所以这才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

5、根本动力。 礼对于中国社会十分重要,是修身与教化之具。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每一个 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残留一些动物的野性,比方无序、贪婪、残暴等等。我们要成为一个 真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把身上的动物的野性彻底地消 除掉或克制住。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用礼来对人的身心、言行做出具体的规范。而要 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行政部门,为政者也必须通过礼来推行自己的理念。 中国古代先祖认为刚性的、说教似的教育没有效果,而要以一种柔性的、能够让大家 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礼。所以中国有一套很特殊的仪式,叫做人生礼仪,如成人的礼 仪冠礼,合二姓之好的礼仪婚礼,礼尚往来之礼士相见

6、礼,尊贤敬老之礼 乡饮酒礼,充满哲理的体育比赛之礼乡射礼,庄严送别亡者之礼丧礼等等。 另外,礼在中国文化里还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法则。我们经常说的天人合一,其中一个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把自然界的生存的问题解 决了,人类才能生活得好,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中国的礼和西方的礼完全不同,西方的礼仅仅限于人与人的交际,中国的礼还包 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治国的大经大法。 在中国文化里面,礼的重要性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比拟。儒家认为,人是一种按照礼仪 来生活的一种动物,礼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也就是说,人是懂得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一切的。另外,在中国人看来,礼还是

7、文明民族区别于野蛮民族的标志,礼 乐对于政治与教育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我国史学界的泰斗钱穆先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礼,如前文所 述,小到个人的修身,人与人的交往,大到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一个国家如何治理,都可 以纳入“礼”的范畴。中国人的礼是无所不包的,这是中国文化特殊的地方。所以要了解 中国文化,就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核心思想礼。 三、礼与中华人文精神三、礼与中华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都是通过“礼”来体 现的。中国礼仪的高明之处在于

8、,它有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因而它对于提升教 师的总体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依然有其积极意义。以下就几个方面来谈谈礼仪背后 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1.1.培养博爱之心培养博爱之心 首先,礼是要培养每个人的博爱之心。提到博爱,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法国大革 命时提出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口号。但其实“博爱”一词在 2000 多年前的 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孝经里面就有。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爱的民族,中国古代提倡的 孝就是爱父母。但是仅仅爱父母未免过于狭隘,还必须把爱父母的心和行为举止推广到天 下所有人的父母身上。论语里有句话叫“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中国的称谓系统里面 有一套非常特殊的称呼,

9、比如我们见到父母亲的朋友,如果对方年龄相当,即使跟自己一 点血缘关系都没有,都会管对方叫叔叔、伯伯或阿姨。 今天,每一个身处社会体系中的人都有社会分工,因此人类要分工合作,而且必须互 相爱护,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我们被同一片蓝天所覆盖,被同一块大地所承载,我们是同 类,没有理由互相仇视、残杀,所以凡人皆须爱。而这个爱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行为上, 这就是礼。推而广之,博爱同样要通过礼才能展现出来。离开了礼仪谈博爱,那是空谈。 2.2.礼主敬礼主敬 礼能让人养成一种恭敬心。孝经里对“礼”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概括:“礼者,敬 而已矣。”我们经常讲人要低调,要有恭敬心,这也是通过礼来展现的。钱穆先生有句话

10、说得好:“礼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前提的,而且是对对方多少怀有敬意的。”一个人的恭 敬心要通过礼才能培养出来,一个教师的敬业之心、尊重学生之心也要通过礼来培养。 孔子经常教导学生要做君子。所谓君子,有一个判断的标尺。孟子说:“君子所以异 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 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跟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仁和礼存在心里,他既 有博爱之心,还懂得要尊重他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博爱的人能得到人民的 爱戴,尊敬人的人能得到人民的尊敬,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中国人往往先以爱和敬的态 度来对待他人,同时又希望对方能以同样的态度来和

11、自己相处,所以中国的礼是一个更高 层次上的平等。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尊重和被尊重的机会其实是均等的。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经 常要想到将爱与敬存于内心。 3.3.内外兼修内外兼修 礼包括礼法与礼义两大要素。前者是礼的形式,后者是礼的内涵。礼义是制定礼法的 依据,礼法旨在体现礼义。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没有礼义的礼法,是失 去了灵魂的空壳;没有礼法的礼义,成了无所寄寓的游魂。 左传和礼记中谈及礼、仪区别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今天在学习仪的过程当 中,一定要把仪背后的人文内涵进行内化,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懂得礼仪。而我们在学礼 的时候也一定要牢记,不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要把德作为礼的根

12、基来追求。 4.4.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古人有句话叫“礼者,履也”。礼是要履行的,要做的,而不是放在嘴上的,这也就 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要合一。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 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段话讲到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区别,君子小人同样在学,但是学的目的和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君子之学是入乎耳,马上着乎心的,是知行合一的。 5.5.礼尚往来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出自礼记:“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礼尚往来并不是指互赠

13、礼物,而是强调要互相尊重。 四、中小学教师礼仪四、中小学教师礼仪 礼仪育人,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以此养成学生懂得尊重,待人接物 怀有恭敬心,言谈举止典雅稳重等文化素质。向中小学教师推行教师礼仪,是礼仪育人的 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表率,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营造和 谐的校园环境。 1.1.师德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执教之本。中国人心目中的教师,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历来受到大众的尊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遇到怎样的老师,直 接影响到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 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

14、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历久 弥新,绵延不绝,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藉由历代教师之手实现的。对教师而言,传道是 首务,先于授业与解惑。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学识到人品,不可不慎重。学记说:“凡学之 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钱穆先生说:“一个好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其实成体系 的,教师应该将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等三个纲领, 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及中庸所

15、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大为学节目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 给学生以最正面的影响。 2.2.礼容礼容 礼记鱼藻里有这样九句话:“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 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是讲我们在礼仪场合下,人的礼容是能表达情感的。 足容重,就是指步履稳重,走路不会蹦蹦跳跳显得轻浮。很多礼仪场合都要求步履要 缓慢、稳重,这样才能显出这个场合非同一般。 手容恭就是指在礼仪场合下,两手一般要交叉摆在小腹的前面,而在递东西时则一定 要用双手。 目容端的“端”就是正,跟人谈话的时候,目光要注视着对方,不能拿余光去扫视别 人,目光也不能游移。 口容止,就是嘴不能枉

16、动,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跟人说话。 声容静,就是这个说话的声音不能太大噪音不利于健康,也会让人感到不受尊重。 3.3.服饰服饰 中国人推崇朴实,这同样体现在礼仪,尤其是服饰礼仪方面。孔子就曾称赞他的学生 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与!”子路穿了一件破旧的袍子,跟 一个穿虎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觉得羞愧,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内在德行的修养上。我 们教师也应该学习子路,平时衣着要朴素。但到了礼仪场合,衣着要跟自己的身份相称, 要穿得正,要干净,给学生一个正面的影响。 4.4.语言语言 礼记丧礼中说:“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 有枝叶。”可见语言不是越能说会道就越好,相反,语言也像做人要朴实,要实在,不要 巧言令色。礼记曲礼下又说:“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就 是要根据场合的不同,说恰当的话。另外,一个教师要像个教师,在教言教,在与人交往 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去讨好别人,也不要只说不做。 我们在公众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