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63739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读书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报告读书报告书 名: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作 者:许明龙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一、本书主要内容本书主要分为 5 章:沟通东西的媒介、传教的西传、欧洲“中国热”盛况、中国文化与欧洲思想、 “中国热”降温及其原因。 第一章谈到的沟通东西的媒介,包括商品和东来的欧洲人以及西区的中国人。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那时去往欧洲的中国廖若晨星,前来中国的欧洲人则比较多,而这些欧洲人当中的大多数是以传播福音为己任的罗马天主教传教士。第二章传教的西传,主要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做一番事实求是的分析。传教士的活动大致可分为四类:1、传教;2、为皇帝和宫廷服务;3、向中国

2、传授西学;4、研究并向欧洲介绍中国。特别是第 4 点,是欧洲能够更加的了解中国,为中国热奠定基础。第三章描述了欧洲“中国热”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欧洲人写了很多有关中国的巨著,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大帝国史 、 利玛窦中国札记等等。2、很多中国经典书籍被翻译成西洋文字,传入欧洲。 诗经 、 中国闲哲孔子 、 中国通史等都被翻译。3、欧洲模仿建造中国式的园林和其他建筑,上流社会追逐中国的情趣等等。第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化与欧洲思想。在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家对中国的论述分为两种:“颂华”和“贬华” 。 “颂华派”却对中国持肯定态度,主张从古老的中华文明吸取有益成分为欧洲所用。这种观点在 18 世纪

3、的欧洲占上风。代表人物有莱不尼茨、伏尔泰。 “贬华派”对中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但到了十八世纪末却几乎成了主旋律。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狄德罗。在本章的最后还阐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产生的影响。第五章主要讲述了“中国热”降温及其原因。常言道,花开自有花落时,在欧洲持续了百年左右的“中国热”逐渐降温直至完全冷却,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事。该章从欧洲在华传教事业衰落、公众兴趣转移、中国形象改变、欧洲思潮发展等来说明“中国热”的降温,进而客观的分析降温的原因。二、感受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 19 世纪开始的,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起西风东渐,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

4、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告诉我们,18世纪欧洲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不少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那时中国在欧洲人眼里的形象与鸦片战争以后那种落后、衰败的形象迥然不同。1516 世纪,欧洲人对外殖民、扩张,打破了东西方长期彼此隔绝的状况;16 世纪起,欧洲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大批精美的中国商品连同商人和传教士对中国的宣传让欧洲人发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新世界。所以说:“没有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华,就不会有欧洲的中国热。 ”我觉得,该书分析欧洲的“中国热”有两个层次:俗的层次和雅的层次。俗的层次对中国的兴趣偏重于物态文化,作者用生动

5、的笔触描述这方面的表现: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作者认为这一层次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面,这种中国热虽然表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仰慕和钦羡,但并未给欧洲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记。雅的层次是指学者、思想家等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不仅表现为对中国的理性思考,还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显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的影响。正是从这个意义来看,作者认为 18 世纪

6、的中国热不是一般意义的热,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空前。所谓欧洲人如何看中国主要是这一层次的反映。然而,要概括欧洲人如何看中国并非易事。书中说,不但在欧洲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形象,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对中国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教士的报告和书籍、游记等是当时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他们为了争取欧洲对其在华传教事业的支持而倾向于美化中国。 “耶稣会士的信札和报告,大都以美好的言辞描述中国,甚至有人将中国比作人间天堂。 ”所以,倚重这种信息的人必然会将中国理想化。而一些不相信这类报道,另辟信息来源的学者就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7、受黄嘉略的影响,对中国采取一种审视和批评的态度。但也不能说 18 世纪的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千差万别,根本无法梳理出一个大致清晰的,并被公众接受的中国形象。 “史实表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大多数欧洲人心目中,中国的形象是确定的、清晰的,而且是正面的、美好的。 ”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察全面而又细致,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广泛和浓厚的兴趣。大致可看出有这样几个方面:1、没有一个欧洲人不为中国的辽阔国土和稠密人口所震惊,中国每一个省的面积都几乎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人口之多和密集更给人深刻印象,依据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人丁兴旺正是国家富强的标志。如伏尔泰就代表了这一观点,认为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奇迹。不过孟德斯鸠

8、却认为,众多人口对中国经济和政治都是一大包袱。欧洲普遍把历史视为一个国家的荣誉,中国悠久的历史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被誉为“睿智的王国” 。同时中国在传统与习俗上都迥异于西方的“异国情调” ,也显得无比新奇。2、在政治与法律等体制方面,中国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皇帝拥有绝对世俗权力和最高宗教权力;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欧洲人对这些非常有兴趣。而且欧洲人对科举制评价甚高,认为它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3、在宗教领域,传教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主要目的就是传播基督教,中国的宗教自然成为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他们发现,中国人信奉多种宗教,崇拜多神,而且宗教观念相对淡薄,这些

9、都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具备宗教宽容这样的优点,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欧洲那种宗教战争。儒、佛、道三教也是他们感兴趣并具体研究和评论的对象。4、在经济和商贸领域中,中国农业非常发达,人民勤劳,农产品种类繁多,手工业技术先进等等,只是畜牧业不如欧洲。不过由于政府对于外贸不热心,才在拥有如此丰富产品资源的情况下,对外贸易长期没有发展出应有的规模。欧洲人非常想发展这些方面,所以也成为了研究对象。5、在文字语言方面,中国的语言文字对欧洲人来说非常艰难,还有人认为汉语的难学造成人才成长的缓慢,甚至认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体上看,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有一些辉煌的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主要代表

10、,但长期以来没有明显进步,在许多方面已经落在了欧洲的后面。以上看法表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评价的确基本上是正面的和美好的,尤其欧洲一些学者对中国的赞扬更为热烈。例如,法国的伏尔泰是欧洲 18 世纪最关注中国,谈论中国最多的思想家。他称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政治开明、道德高尚。总之,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对中国的赞美丝毫不亚于伏尔泰:“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选一个精于辨识各民族的优点,而不是精于鉴赏女神的美丽的评判员,那么金苹果就应该奖给中国人。 ”当然,那时也有对中国持批评态度者,如孟德斯鸠批评中国的专制主义,轻视中国人的品德,说中国

11、人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不过这种贬华派在 18 世纪末叶之前仅是少数。然而“颂华派”占主流地位的状况到 18 世纪末起了明显的变化。美国学者孟德卫把欧洲人眼里中国形象的改变简单归结为西方的进步。 “由于西方的胜利,欧洲人和他们在北美的后裔以为自己已经足够进步,已经无需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寻求更多的基本价值观。 ”本书对此的分析则更为细致、具体和全面:欧洲在华传教事业的衰落减少了以往那种美多于丑的信息来源,从 18 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欧洲知识分子从最初的惊奇中冷静下来,理性的思考悄悄地取代了感性的赞叹;对东方其他国家如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国的关注和偏好导致公众兴趣的转移;马戛尔尼使团的报告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美好印象;欧洲进步思潮的发展使欧洲人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不前, “在进步这把尺子面前,中国骤然由巨人变成了矮子” 。此外,少数人因无知与偏见而贬低中国也是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