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344499 上传时间:2017-08-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看古代是如何处理访民的上访,古谓之鸣冤。不平则鸣,古今同理,百姓积怨难平,或认为裁定不公,即可向更高一级的衙门申诉,以求得公正的裁决。只要当时社会不是黑到暗无天日,官员就不敢官官相护,问题不难解决,即使官官相护,如果最高统治者下决心主持公道,也是可以解决的,慈禧为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废除一百多个高官。为一草民声而罢黜百官,这在现代已近乎天方夜谭。古人上访既不非法也不违法,男人不用担心被打断腿,女人不用担心被强奸,男女均不用担心被送入精神病院,当然更用不着担心被拘留、被拦截、被恐吓、被追捕,只要备足盘缠,到达衙门口击鼓鸣冤,官员就得放下手中公务升堂受理,不敢有丝毫怠慢。古代官员注重为官声誉,又

2、大多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不敢胡来,为卸任告老还乡计,至少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不敢随意耀武扬威,权力也非常有限,至少无权随意拘禁访民。河南一农民欲用乡长茶杯喝水被拘 7 天 ,福建一妇女向市委书记下跪喊冤被拘 9 天,大批群众到辽宁省庄河市政府反映村干部涉嫌腐败的问题,要求市长出面接待但遭拒,于是在政府大楼门口集体下跪,河南内乡法院尽然在门口悬挂标语:上访一次拘留、上访二次劳教、上访三次判刑,深圳明确 14 种“非正常上访” 禁止到中南海天安门。二十四史尚无一个小小乡长或区区州官可以随意捕捉访民的记录,至于千人下跪也跪不出市长一面,即使是最浪漫的幻想家看来已近于上古神话。 鸣冤其实就是一种

3、民告官的直诉形式,民有冤屈,当地衙门不能伸张,便可越级向上级衙门伸冤。家天下时代的皇帝们,只要稍有点智慧,都会把访民的鸣冤叫屈视为民情上达的重要载体,用舆情监督官员,并以此化解官民矛盾,维系社会稳定。今非昔比,尔今上访被送精神病院 官员斥其激化矛盾,是非颠倒若此,百姓夫复何言? 中国历代,只要社会肌体健康,民情上达的渠道是畅通无阻的,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上访权利,设立便民告状站。早在尧舜之时,便已出现了“进善旌”、 “诽谤木”以及“ 敢谏鼓”等直诉形式。西周又设立了“路鼓”和“ 肺石”。秦汉时设有公车司马,专门负责接待直诉事务,从魏晋开始,正式设置了“登闻鼓”制度,使直诉制度渐趋制度化和正规化。所

4、谓“登闻鼓” ,是取“ 登时上闻 ”之意,源自西周的路鼓,魏晋时期形成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杨三姐告状就是用的这种形式。登闻鼓可以说是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诉讼形式,自从有了登闻鼓, “击鼓鸣冤”老百姓告状可就方便多了。闻鼓升堂,是对衙门官员的起码要求,如果敲到点子上,声闻皇帝,冤案可能立刻解决。南朝梁武帝时,京城建康就发生了吉翂击鼓救父的直诉事件。吉翂的父亲是吴兴原乡县令。由于父亲为官清廉正直,因此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这些人便罗织罪名,要将吉翂的父亲置于死地。在一个贪官横行的社会里,作一个清官是很危险的, 一个不会同流合污的清官,不仅很难融入官场主流群体,而且可能自身难保。正如在一个杀人越货的

5、土匪窝里,要做一个心慈手软的优秀土匪是很困难的一样。所以,圣人传语后人: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父亲被押送到中央的廷尉审理,熬不过酷刑,便“供认不讳”了,被朝廷判为死罪。吉翂时年岁,情急之下赶赴京城,敲响了登闻鼓。鼓声惊动了梁武帝,下令廷尉卿蔡彻查此事。蔡法度将调查结果向梁武帝作了汇报,梁武帝立即下令赦免了吉翂的父亲。恐极呼天,痛极喊娘,人同此心,事同此理,连高压锅都要呲呲作响,而况人乎?“呲呲”就是最好的稳定,把排气孔堵死了,固然可以得到片刻宁静,但这个稳定能保多久? 一个社会,有人发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万籁俱寂。使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哪个朝代的事情?古代访民可以告御状古代的老百姓有福啦,

6、不仅可以击鼓鸣冤,而且还可以告御状。专制政体下,冤狱时有发生,上访现象也常见史书记载,将状告到皇帝面前,历代都有。所谓告御状就是平民百姓将申诉信直接送皇上,或在皇帝出巡时,拦驾递上申诉信。既然是需要皇帝亲自处理的案件,当然是涉及重大冤情的刑事案,或者是事关民生的民告官案件,像偷瓜摘葫芦之类的小事就不必麻烦皇帝阁下了。皇帝阁下对访民的“越级上访”,不仅不能心生厌离,还要从制度上保障子民的上访权利。大明朝朱元璋先生就曾规定:庶民可直接向他反映情况,任何官员不得阻拦。清王朝明文规定,各部门不得扣压平民的上书。访民只要理由正当,拦路告状也是可以的。康熙帝一次南巡时,苏州一位士民就曾拦轿上书,要求减轻苏

7、州百姓税收负担,康熙帝停轿御览,当即下令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减免税收。尊重上访者,认真处理其申诉,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传统,不是个别帝王这样做。崇祯年间,奸相温体仁当政,朝野上下,无不切齿痛恨。一知县被温陷害收到重处,其母到京城 ,每天在大街上等候温的官轿,见到就乱骂,并用石块砖头乱投,成为京师一景。崇祯无奈,只能给温加派卫兵。即使是政治特别黑暗的元朝, 告御状也不会被视为“非法” ,上访者会受到保护,不会发生湖北两男子因拍摄上访被送精神病院之类的怪事。元顺帝时,公元 1345 年冬,朝廷派遣朝员王士宏等“宣抚诸道,问民疾苦”。这些钦差每天花天酒地,哪管民间疾苦。江西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黄如征出于义

8、愤,不远万里赶到京城拦驾上书。他在信中举报说:朝廷派往江西、福建的官员早被当地不法官员腐蚀收买,成了他们的保护伞,建议元顺帝惩处那些贪官污吏。元顺帝“亲览其书,喜见于色”。为保障上访者的人身安全,顺帝特意吩付身边的大臣,安排黄如征住进招待所加以保护。几天后钦授黄如征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并命侍卫护送出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黄如征没有接受任命,悄然返乡。至于王士宏等钦差,虽未受到严厉处分,却因官誉不佳,此后一直未予重用。古代有古代的情况,现代有现代的情况,但尊重上访者的权利,古今同理。 上访不仅可以让政府直接了解民情,碰上英明的皇帝,甚至可以促使国家向文明靠拢。历史上就曾经有过皇帝从谏如流

9、、因上访废除恶法的记录。汉代缇萦上书救父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医术精湛,声明远扬。由于一次误诊,地方衙门给他判了“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膝下无子,只生了五个女儿。在临行之时,他指着自己的女儿们骂道:“可惜我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在关键时刻,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除了哭就是泣。最小的女儿缇萦情急之下,决定跟随其父到京城长安,设法搭救父亲。一个弱女子,只身他乡异地,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眼看父亲就要受刑,缇萦竟然想到直接给皇帝写信申诉冤情。上访信写得感天动地,其中一段尤其动人:“一个人如果被判处死刑,就不能复生;而一个人如果被判处肉刑,脸

10、上被刺字、鼻子被削去或双脚被砍断,也都无法再生。被刑之人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任何机会了。如果父亲的冤案不能平反,我愿做一名官奴婢,替父赎罪。 ”缇萦的信很快便送到了汉文帝的手中。文帝看罢,被这个弱女子的孝行所感动,随即下达诏书予以赦免,同时下令废除了绵延千年的野蛮肉刑。一个普通的百姓来到京城,竟然可以直接给皇帝写信,并由皇帝亲自办理,给访民一个说法。这种民情上达机制,今已荡然无存。山西临县上访村民被判“敲诈勒索政府”获刑3 年,中国历代无此先例。告御状的情景,尔今难再,我们只能在电视剧里过过眼瘾,发发怀古之幽思了。古代可以状告皇亲国戚中国人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驯服,以强大的暴力机器和无

11、孔不入的谎言驾驭这些低等动物,对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作为回报,历代治者都要为子民立一个贞节牌坊曰勤劳善良,以鼓励百姓再接再厉,发扬光大,最好耐劳到吐血,驯服若宠物狗,以此换取一统江山,万年基业,龙子凤女,代代相传,金枝玉叶,永不变色。屈死不告状,是中国人祖传的保身秘方,除非涉及生存或生命此类生死攸关的大事,否则,不会以身家性命为赌注,走上艰难的告状上访路。好在古代民意上达机制尚存,子民不仅可以击鼓鸣冤,还可以告御状,由皇帝阁下亲自受理。告御状非同小可,那肯定是一般官员处理不了或不敢处理的大案要案,有的事关高官徇私枉法,有的可能涉及皇亲国戚,情况非常复杂,非皇帝出面不足以摆

12、平此案。特别是状告皇亲国戚,等于直接跟皇帝叫板,胜败难测,皇帝能否主持公道,也往往成为一个社会正义是否缺失的晴雨表。开明的皇帝,为长远计,有时也不得不牺牲皇权利益,以维护社会正义的形象。北宋年间,发生了一起农民因土地纠纷告御状的事件,因被告来头太大,以至百姓不得已联名具状,直接告到了哲宗皇帝面前。该被告不是别人,正是哲宗的母后向太后。案情不复杂,但处理起来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向太后皈依三宝,一心礼佛,这本来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但她老人家为了给自家建造功德寺,却强行霸占了数百户农民赖以生存的耕田。失去了土地的百姓们被迫联名状告太后侵占民间土地,威胁到他们的生存权。状纸很快传到了哲宗手中,哲宗立即

13、下令开封府的官员调查此事。当时的府尹王震、户部尚书蔡京等人出于维护皇权利益的需要,认定这些梗地为官家土地,向太后使用这些土地属合法行为。是非颠倒若此,一时民意沸腾,满城风雨。农户们怨气难消,二次将申诉材料递到哲宗手中,哲宗再次下令彻查此事。为了防止徇私枉法,这次哲宗将查案的任务下达到了开封县。此时任开封尉的叫范正平,他是名相范仲淹的孙子,为人刚正,不畏权贵。经过查验,范正平发现被太后家强占的土地确为农民私家土地,政府无权强征。哲宗在了解了事实真相后,下诏土地归还农民,寺院改在城外修建,同时,鉴于王震、蔡京等人查案疏失,给政府造成不良影响,决定处以罚金,以示薄惩。近年来在征收征用土地过程中损害农

14、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护农民的耕地不被非法占有,是历代政府的基本职责,别说地方政府不敢强行征地,就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正义缺失是体制正义缺失的结果。什么是正义缺失?就是不讲理,因为无理可讲,正义得不到伸张,结果邪气肆虐。所以,民怨沸腾,冤案丛生,应该从深层次的体制上寻找原因。谁有资格制造正义缺失,当然是政府。以此故,鸣冤上访通常与告官密不可分,而官官相护是中国一大特色,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于今尤甚。于是,芝麻大的小事,由于处理不公,最后演化成通天命案,内蒙一对夫妻赴北京上访纵火自焚,谁之过与?敢为访民做主的清官一个时代冒出几个清官,是百姓的福气,也是朝廷的福气;假如

15、一个社会贪官污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清官若麒麟出世,子虚乌有,百姓自然不能期望这样的社会能有什么作为,治者也别奢望冒充什么盛世,欺世盗名。话扯远了,回到男人的脖子。 “男儿膝下有黄金”是一句古话,老家伙们常常以此激励后生保持阳刚本色。 “男儿项上有钢筋”是杨老的发明,意在表彰古代优秀男儿宁折不弯的气概。 “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谁有胆气喊出这种豪言壮语?黑脸包公啊。一个鸡脖子的男人能讲出这样掷地有声的话?没有高风亮节的的浩然正气,焉能如此铮铮铁骨?比包公早一千年,还有一个叫董宣的人,其脖子的硬度比之包公毫不逊色,连光武帝刘秀阁下都赞其为“强项” 。只不过因为中国古代优秀的男人太多

16、,群星璀璨,光彩夺目,董宣的事迹遂被历史撤尘封了。为百姓主持正义冒犯皇亲国戚者,历代不乏其人,但为百姓伸冤敢与皇亲国戚叫板,跟皇帝大吵大闹者,确实为数不多。董宣之所以被刘秀称为“强项令”,缘于他在皇帝面前跟“皇姐 ”打的那场官司。董宣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因为湖阳公主的包庇,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受害人家属一纸诉状告到董宣哪里。因为不能进公主府去捉拿凶手,董宣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蹲坑守候。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率法警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要求交出凶手。湖阳公主大怒,认为董宣冒犯了她的尊严:“好大的胆,竟敢拦我的车马?”董宣拔出宝剑,声明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杀人,更不能包庇凶手。他不顾公主阻挠,下令把凶手逮起来,就地正法。湖阳公主连惊带吓带气,差点昏死过去。她赶到宫里,向刘秀哭诉董宣冒犯皇家威仪。刘秀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廷杖董宣。董宣大声申辩:“先别打我,让我把话说完,我情愿去死。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