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440780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 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 、 “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 、“古驿道站丁习俗” 、 “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 、 “海伦剪纸” 、“望奎皮影戏” 、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 “黑龙江传统魔术” 、 “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 、

2、“鞑子秧歌” 、 “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 13 个类别的 49 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 26个项目,满族 8 项,鄂伦春族 7 项、赫哲族 5 项、蒙古族 3 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 1 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 2004 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 、 “东北大鼓” 、 “桦皮工艺” 、 “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 9 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孙亚强主任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

3、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图片进行研究等静态保护外,还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珍珠球”活动,把该运动

4、列为学习的体育科目,积极培养此项运动的新传人,让民族民间体育之花常开不败。 “桦树皮画”原料制作皆难的工艺品 :“桦树皮画是在传统的桦树皮制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艺品,它综合了传统的制作桦树皮用品的手段,又增添了新的装饰办法,从手工着色到最终装裱,共有 16 道工序。其内大多表现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及自然风光山水,突出了桦树皮工艺的古朴自然、匠心独运,再加以铁艺、雕刻、上光等工艺,看上去现代感较强。 ” “秋林大列巴”遭受快餐冲击 提起秋林大面包(大列巴) ,人们就会想起全国都流传着的一句俗语:“哈尔滨一大怪大面包像锅盖!”的确,这种外壳焦脆,内瓤松软,酒香宜人,风味独特的食品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中

5、,深为市民们所喜爱,并成为哈尔滨这个素有“东方莫斯科”美誉之城的品牌食品。秋林大面包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此次,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进入“非遗”也是众望所归。 “哈尔滨红肠”融入百姓生活的美食 哈尔滨红肠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节假日享用及招待客人的美食。从红肠的流传沿革,可见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食品与时代风云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润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加重了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 “哈尔滨红肠”融入百姓生活的美食 哈尔滨红肠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节假日享用及招待客人的美食。从红

6、肠的流传沿革,可见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食品与时代风云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润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加重了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 “青牛葫芦”讲究绘画雕刻手段的手工艺 “青牛葫芦”指在自然生长的葫芦上使用雕刻绘画手段雕刻、火烫及彩绘出各种图案的工艺品。其传统制作技艺流传在黑龙江五常一带,已有 260 年历史。18 世纪中叶清政府移民于此地,古老的葫芦文化随之扎根。 “青牛葫芦”手工技艺受清宫廷绘画影响,设计考究,疏密得当,线条流畅、风格高雅。落脚于黑龙江却有江南彩艺的风貌,明显与河北和山东民间葫芦工艺截然不同。 “女真谱评”记录女真族兴衰史的手抄本 女真谱评是黑龙江双城满族民间故

7、事家马亚川传承与默记其外祖父的手抄本,其中记录了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历史传闻与神话传说。从 20 世纪 90 年代被发现,迄今为止依旧是黑龙江流域内唯一的系统完整的女真族原始神话故事集。 “方正剪纸”古“纸”已亡新风待兴 人们以往在春节或办喜事时,都喜欢买一幅或自己动手剪一幅剪纸贴在窗上,以图喜庆、吉祥. 方正剪纸为分布在方正一带的民间剪纸艺术,它既有女真及东北少数民族的粗犷,又有中原剪纸的细致流畅。方正剪纸种类繁多,有挂钱、墙花、棚花、灯笼花、喜花、鞋花、枕头花及幌花等。手法分古朴剪法、装饰剪法及套色剪法等。方正剪纸善于兼收并蓄,汲取不同地域的剪纸精华,而融汇综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双城皮影

8、戏”后继者寥寥无几 双城皮影戏又称“此地影” 。据松花江文艺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1756 年) ,黑龙江地区已有河北皮影艺人的演出。1850年前后,河北乐亭皮影艺人张振江和冯兆祥等人进入双城。河北皮影落地双城后,为适应当地观众的需求,由冀东口音完全改变为东北方言土语,又大量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道白说口,采用东北民歌小调和单鼓的音乐腔调,唱腔高亢,表演火爆,风格粗犷,成为黑龙江戏曲最早的剧种之一,在观众中极具影响。 “鞑子秧歌”突出“逗”与“浪”的表演形式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说起“鞑子秧歌” ,还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9、鞑子秧歌”起源于辽金时期,传说在海浪河(牡丹江支流)岸有女真族乌林答部(今海林县石河) , “穆昆达” (酋长)是位女性,她率领部落反抗辽使侮辱本族妇女的行为,将辽银牌天使杀掉,辽派兵将女真族乌林答部灭绝。人们为纪念不屈的女真人,将其事编成秧歌。 “五常东北大鼓”面临消亡的危机 五常东北大鼓唱腔曲牌很多,除“小口” 、 “大口”两个板腔体外,曲牌 30 多个。其唱腔结构巧,板式变化俏,三弦伴奏下的女声演唱优雅婉转、清晰亮丽,听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之感,令人陶醉。 以上哈尔滨入选的 10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特色。说到黑龙江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省“非遗”保护中心秘书长常晓华向记者介

10、绍道:2006 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及拓展保护工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随即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由省文化厅牵头,建立了由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建设厅、省教育厅、省宗教局、省旅游局等8 个有关单位参与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也就是在这一年,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年度。省财政厅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 100 万元,为下一步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设在省艺术研究所) 。2006 年 6 月,省文化厅组织申报的达斡尔族乌钦 、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等 9 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率高达 75,使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具有了示范性和参照性。 黑龙江省共有 18 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 5 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会计学院审计 093 王月明 09084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