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86562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十三) 共 4 页 第 1 页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十三)252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1)(4 4)题。)题。 (2525 分)分)通俗史学家蔡通俗史学家蔡东东藩藩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其日益加深忧患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他出身贫寒,如果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决意避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 民国演义问世后,

2、因秉笔直书,触犯军阀,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他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蔡东藩最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是历朝通俗演义。他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国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 “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 “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

3、国”的素志。辛亥革命爆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 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撰者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对“洪宪帝制”作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历数民国以来的动乱不宁,明确表达正直的史德:“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借说部之体载,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 ”司马迁“善善恶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法是后世正史的典范。蔡东藩所著虽是通俗演义,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亦使他直追司马遗风,颇有良

4、史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出以威胁之劣行!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虽以“演义”为名,并不相沿所谓“演义体”。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说:“若罗氏所著作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处不少也。 ”蔡氏著“新演义”,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于通俗历史别开新途。蔡氏著书博览群籍,广搜史料,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通俗史类,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

5、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 部 600 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A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十三) 共 4 页 第 2 页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 “写当代之状况” 、 “语皆有本” ,使“军阀武夫为之惧” ,而遭到军阀的恐吓。B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 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否则, 历朝通俗演义无法具有真实性。C蔡东

6、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 ”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这些品质。 (6 分)答:_(3)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分条陈述。 (6 分)答:_(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 部 600

7、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 分)答:_262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1)(4 4)题。)题。 (2525 分)分)瞿秋白:瞿秋白:观观念的精英念的精英1935 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 36 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多余的话是 20 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十三) 共 4 页 第 3 页误会”。他自认骨子里是一个旧

8、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

9、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 “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 “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

10、”而非 “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 20 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 “观念的精

11、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 “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

12、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 分)A瞿秋白 1935 年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 20 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十三) 共 4 页 第 4 页B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 ,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有后悔。C历史上的精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