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57401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716151949(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7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简称 MD),是由疱疹病毒科 亚群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以危害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组织器官发生肿瘤为特征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立克氏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1 1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立克氏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和预防措施。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2

2、 2 诊断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或血清学诊断。2.1 流行病学鸡是主要的自然宿主。鹌鹑、火鸡、雉鸡、乌鸡等也可发生自然感染。2 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6 周龄以上的鸡可出现临床症状,1224 周龄最为严重。病鸡和带毒鸡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羽238毛囊上皮细胞中成熟型病毒可随着羽毛和脱落皮屑散毒。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室温下传染性可保持 48 个月。2.2 临床症状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 4 个月。根据临床症状分为 4 个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神神经经型型:最早症状为运动障碍。常见腿和翅膀完全或不完

3、全麻痹,表现为“劈叉”式、翅膀下垂;嗉囊因麻痹而扩大。内内脏脏型型:常表现极度沉郁,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鸡表现厌食、消瘦和昏迷,最后衰竭而死。眼眼 型型:视力减退或消失。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边缘不整,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孔。皮肤型:皮肤型:全身皮肤毛囊肿大,以大腿外侧、翅膀、腹部尤为明显。本病的病程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因感染的毒株、易感鸡品种(系)和日龄不同,死亡率表现为 2%70%。2.3 病理剖检变化神神经经型型:常在翅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坐骨神经、腰荐神经和颈部迷走神经等处发生病变,病变神经可比正常神经粗 23 倍,横纹消失,呈灰白色或淡黄

4、色。有时可见神经淋巴瘤。内内脏脏型型:在肝、脾、胰、睾丸、卵巢、肾、肺、腺胃和心脏等脏器出现广泛的结节性或弥漫性肿瘤。眼眼 型型: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瞳孔边缘不整,严重阶段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大小的孔。239皮肤型皮肤型:常见毛囊肿大,大小不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淡白色结节,在拔除羽毛后尸体尤为明显。2.4 实验室诊断2.4.1 病原分离鉴定(见附件 1)2.4.2 病理组织学诊断主要以淋巴母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及巨嗜细胞的增生浸润为主,同时可见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和雪旺氏细胞增生。2.4.3 免疫学诊断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见 GB/T 18643)。2.5 鉴别诊断内脏型

5、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变化易与禽白血病(LL)和网状内皮增生症(RE)相混淆,一般需要通过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鉴别诊断。2.5.1 与禽白血病(LL)的鉴别诊断 2.5.1.1 流行病学比较禽白血病(LL)一般发生于 16 周龄以上的鸡,并多发生于 2440周龄之间;且发病率较低,一般不超过 5。MD 的死亡高峰一般发生在 1020 周龄之间,发病率较高。 2.5.1.2 病理组织学变化禽白血病(LL)肿瘤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小一致的淋巴母细胞增生浸润。MD 肿瘤细胞主要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细胞。2.5.2 与网状内皮增生症(RE)的鉴别诊断240网状内皮增生症(RE)在不同鸡群感染率差异

6、较大,一般发病率较低。其病理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多以未分化的大型细胞为主,肿瘤细胞细胞质较多、核淡染。有些病例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淋巴细胞。现场常见 MDV 和 REV 共感染形成的混合型肿瘤,需做病原分离鉴定。2.6 结果判定2.6.1 临床诊断为疑似马立克氏病符合流行病学 2.1、临床症状 2.2 和剖检病变 2.3 的。2.6.2 确诊符合结果判定 2.6.1,且符合实验室诊断 2.4.1;或符合 2.4.2 和 2.4.3的。3 3 疫情报告疫情报告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

7、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4 4 疫情处理疫情处理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4.1 发现疑似马立克病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发病禽群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241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4.2 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病禽及同群禽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 GB 16548 进行)。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对受威胁禽群进行观察。4.3 当疫情呈暴发流行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4.3.1 划定疫点

8、、疫区、受威胁区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疫区:指疫点外延 3 公里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 5 公里范围内的区域。4.3.2 处置要求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及同群禽,并对被扑杀禽和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和设施进行消毒;对粪便及其它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按照 GB 16548 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疫区内易感动物移动、交易。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

9、应使用防漏容器,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4.3.3 进行疫源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2424.3.4 处理记录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5 5 预防与控制预防与控制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 15 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5.2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5.3 免疫应于雏鸡出壳 24 小时内进行

10、免疫。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疫苗。5.4 监测养禽场应做好死亡鸡肿瘤发生情况的记录,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 5.5 引种检疫国内异地引入种禽时,应经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批准,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免疫接种证明和检疫合格证明。附件 1243马立克氏病病原分离马立克氏病病原分离1 1 用细胞作为用细胞作为 MDVMDV 分离和诊断的材料分离和诊断的材料1.1 细细胞来源胞来源应来自病鸡全血(抗凝血)的白细胞层或刚死亡鸡脾脏细胞。1.2 方法方法1.2.1 将白细胞或脾脏细胞制成含有 106107 个活细胞/ml 的细胞悬液。1.2.2 将 0.5ml 样品

11、,分别接种 2 瓶(大小 25 2)用 SPF 鸡胚制备的成纤维细胞。另取 1 瓶做空白对照。1.2.3 将接种病料的和未接种病料的对照细胞培养瓶均置于含有 5CO2 的 37.5C 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内。1.2.4 每隔 3 天,换一次培养液。1.2.5 观察有无细胞病变(CPE),即蚀斑,一般可在 34 天内出现。若没有,可按上述方法盲传 12 代。2 2 用羽髓作为用羽髓作为 MDVMDV 分离和诊断的材料分离和诊断的材料这种方法所分离的病毒为非细胞性的,但不常用。2.1 取长约 5mm 的羽髓或含有皮肤组织的羽髓,放入SPGAEDTA 缓冲液0.2180M 蔗糖(7.462g);0.00

12、38M 磷酸二氢钾(0.052g);0.0072M 磷酸二氢钠(0.125g);0.0049ML谷氨酰胺(0.083g)、1.0血清白蛋白(1 g)和 0.2乙二胺四乙酸钠(0.2g),蒸馏水 100ml,过滤除菌,调节 pH 值到 6.3中。2442.2 病毒的分离与滴定方法上述悬浮液经超声波处理,通过 0.45m 微孔滤膜过滤后,接种于培养 24 小时的鸡肾细胞上,吸附 40 分钟后加入培养液,并按上述方法培养 7 天。3 3 上述方法可以用于上述方法可以用于 1 1 型和型和 2 2 型型 MDVMDV 的分离的分离所分离的病毒如果是免疫禽群,也可以分离到疫苗毒。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可根据蚀

13、斑出现的时间、发展速度和形态,即可对各型病毒引起的蚀斑作出准确鉴别。HVT 蚀斑出现较早,而且比 1 型的要大,而 2 型的蚀斑出现晚,比 1 型的小。附件 2245消消 毒毒1 1 消毒前的准备消毒前的准备1.1 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1.2 必须选用对马立克氏病病毒有效的消毒药品,如烧碱、醛类、氧化剂类、酚制剂类、氯制剂类、双季胺盐类等。1.3 备有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辆、消毒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器等。1.4 注意消毒剂不可混用.2 2 消毒范围消毒范围禽舍地面及内外墙壁,舍外环境;饲养、饮水等用具,运输等设施设备以及其它一切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设备。3 3 消毒方法消毒方法3.1 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法消毒;3.2 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法消毒;3.3 养禽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等方法消毒;3.4 粪便等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焚烧处理等方法消毒;3.5 饲养、管理等人员可采取淋浴等方法消毒;3.6 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浸泡、高压灭菌等方法消毒;3.7 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洒的方法消毒;2463.8 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以及区域内池塘等水域的消毒可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并避免造成有害物质的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