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教学途径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351675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有效教学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探索有效教学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有效教学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有效教学途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有效教学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索有效教学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舒城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追求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以成为学校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新 一轮的培训中,全县三十个乡镇,近 3700 名小学教师,围绕“上好课”的主题 进行了校本培训,收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县教委指示舒师继教办对全县小学 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经过调研和探索,今年的集中培训模式有了大胆的创新, 采用了“送教下乡”的方式。以乡镇为单位,全县三十个乡镇划分了三十个集 中培训点,培训时间为期两天,培训安排有理论讲座、课堂示范和教师研讨。 这

2、种全新的培训模式,不仅在生活上方便了教师,重要的是对有效教学问题的 探索和解决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得到全县广大教师的认可。一 理念建构立高度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提高,让教师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 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是集中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舒城教研室陈先荣主任的 有效教学的主要元素讲座,侧重于小学数学教学,从理论高度,对小学数 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剖析,让广大教师了解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上课,应 注意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舒城师范学校李斌老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与有效上 课讲座,侧重于小学语文教学,从课堂教学基本理念和有效上课基本技能等 方面对参训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理念建构。通过教

3、学反思和理念学习,教师的 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建构有效课堂的主观意识有所增强。 清朝诗评家赵翼有诗云:“矮人看戏何曾见,任凭他人说短长。”我们的老师 不愿做教育界的矮人,理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视野和境界。人人立争做教 育界的高人,做高素质的新型教师。二课堂示范落实处要想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境界,进行有效上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课 堂教学理论,更要求教师拥有全面的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 展、课程更新和教学环境改变,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 法体系。这次集中培训,继教办在全县聘请了 68 位优秀教师上示范课。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让广大教师切实感受

4、到有效课堂的魅力。示范课分语文和数学两 个学科,课后安排评课和研讨,参训教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老师们观摩 优质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联系学过的教学理论,积极探索适合自己操作的 有效教学途径。 三 引荐名师学高招教师不仅要向身边同行学习,更要向全国著名的小学教师学习,借名师学高招, 安徽省继教办副主任宋冬生提出:“盯住一家学,学深学透。”钱梦龙的导读 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都值得我们去研究。这次集中培训李斌老师重点向学员介绍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有效教学法。于永 正是教育部向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他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 以创新为本,并形成行之有效“重感悟、

5、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的五重教学法。通过介绍、图片和视频、引导老师对名师于永正的关注,收效 显著。有些乡镇中心校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于永正等名家上课,洪庙乡华德敏老 师还自费一千多元到江苏省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很多老师的勤奋和探索精神很 值得赞扬。四管理到位求实效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强化各种措施的落实,是继续教育的成败的关 键。舒城师范学校方志文校长强调,继续教育工作一定要“考虑全面,管理到 位,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全县三十个集中培训点,由各乡镇中心校负责人 负责管理,县教委周爱武副局长、方志文校长、钱业全主任都亲点培训现场协 调和安排。这次集中培训出勤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晓天、柏林、汤池、龙河、 南港、河棚、百神庙、桃溪等乡镇教师的集中培训管理到位,教研气氛浓,效 果好。20092010 学年度集中培训工作基本结束,教师在集中培训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值得重视,如加强城乡教师的教研交流,带动偏远地区教师素质的提高;经常 举办课堂教学比赛,促进年轻教师成长;建立继续教育网站,让全县小学教师 有一个能了解教育信息和交流的平台。继续教育工作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谱写继教工 作的新篇章。李斌2010、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