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复习资料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331727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文言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下文言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下文言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下文言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下文言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下文言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文言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曹 刿刿 论论 战战一、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 多史料。 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 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 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字词积累: 曹刿(gu) 又何间焉(jin) 肉食者鄙(b) 牺牲玉帛(b) 小信未孚(f) 登轼而望之(sh) 吾视其辙乱(zh) 夫战,

2、勇气也(f) 望其旗靡(m) 三、实词列举: 1小惠未徧 徧,同遍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代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3小大之狱 狱:案件 4再而衰 再:“第二次”或“两次”。 5齐师伐我 我:指鲁国。6肉食者鄙 间:参与。 7又何间焉 间:参与。8肉食者鄙 鄙:这里指目光短浅。 9衣食所安,费敢专也 专:独占。 10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普遍。 11必以信 信:言语真实。12小信未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 13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14虽不能察 察:弄清楚。 15必以情 情:实情。 16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17战则请从 请从:请允许我跟着去。 18公将鼓之

3、鼓:动词,击鼓。 19齐人三鼓 三鼓:三次击鼓。鼓,动词,击鼓。 20齐师败绩 败绩,溃败。21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22下视其辙 下,下车。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3遂逐齐师 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24既克 克,战胜。25公问其故 故,原因。 26一鼓作气 作,振作。27彼竭我盈 盈,充满,旺盛。 28望其旗靡 靡,倒下。四、虚词列举。肉食者谋之:代词,指迎战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何以战:介词,凭 公与之战:指曹刿 1.之 登轼而望之:代齐军败退的情况 2.以 必以分人:介词,把故克之:代齐军 必以情:介词,根据 故逐之:代齐军 可以一战:凭借其乡人曰:代曹刿的

4、3.焉 又何间焉 兼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 4.其 公问其故:代曹刿那样做惧有伏焉 在那里 下视其辙:代齐军的 望其旗靡:代齐军的5.重点虚词战则请从:则,就 遂逐之:遂,就 既克:既,已经 夫战: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五、文章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 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 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 “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 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

5、能遍及百姓,老百 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 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 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 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 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 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 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 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

6、(这才)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 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 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六、欣赏理解 1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 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 1 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 内容;第 2 段记叙战斗经

7、过;第 3 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写作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 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 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 1 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 3 段),重点突 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 :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 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 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

8、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 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字词积累: 始龀(chn ) 荷担(h ) 孀妻( shung ) 箕畚(j bn )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 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三、实词列举。1.方七百里(方园,见方)2.河阳之北(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汉之阴(山的北面,水的南成)4.年且九十(将近) 5.面山而居(对着)6.惩山北之塞(苦于,为所苦) 7.出入之迂(曲折,绕远)8.聚室而谋(家,全家人) 9.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险峻的大山)10.杂然相许(

9、指代性副词,指愚公)(赞同) 1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削减)(土山) 12.且焉置土石(况且)13.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14.荷担者三夫(挑)(成年男子)1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16.始龀(换牙)17.寒暑易节(交换)(季节) 18.始一反焉(同“返”,返回)19.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20.毁山之一毛(地面所生的草木)21.固不可彻(通) 22.虽我之死(即使)23.何苦而不平(愁) 24.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25.惧其不已(停止) 26.一厝朔东(同“措”放置)27.负二山(背) 四、虚词列举。达于汉阴(到) 跳往助之(他们)汝之不惠(

10、助词,无实义) 操蛇之神闻之(的)(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以君之力(凭) 河曲智叟亡以应(来) 其如土石河(加强反问语气) 惧其不已也(他)面山而居(表修饰) 笑而止之(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 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有子存焉(语气助词) 五、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 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 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 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 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

11、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 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 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 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 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 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 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 子又

12、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 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 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 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 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六、欣赏理解 写作方法 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 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 “叩石垦壤”,而智叟

13、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 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 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 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 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 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

14、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 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谋篇立意谋篇立意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 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 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出师表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 :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三顾茅庐后为 刘备奔走效劳,奠定天下三分基业

15、。因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 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蜀汉建兴五年,率师北上伐魏,出师前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表文出师表, 向后主陈说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 模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 227 年(蜀汉后 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 (223 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 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 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 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 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二、字词积累: 殂() 陛() 以塞()忠谏 陟() 臧否 ( ) 攸() 祎() 以遗()陛下 咨() 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