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29454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格式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格式一、中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论文中文题目(三号、宋体、加粗,居中,不超过 20 字)副标题(四号、宋体、居中)摘要(宋体、小四、加粗,左对齐):内容(宋体、小四)关键词(宋体、小四、加粗,左对齐):词 1;词 2;词 3(宋体,小四,3-8个)四、正文1、标题(三级标题,不得出现四级)一、一级标题式样(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一)二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1、三级标题式样(小四、宋体、左对齐)122、正文内容(小四,宋体,1.5 倍行距,字符不缩放,字符间距为“标准” )3、注释标识注释标识符号1(方括号加数

2、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标表示)4、表表(一律用三线表)表 1.1 表的名称(表序分两级,小四、宋体、加粗、居中)表内文字:小四号、宋体、上下左右居中注(五号、宋体、加粗):内容(五号、宋体) ,有多条注释时,用“、”分列。五、注释和参考文献1、注释注释(五号、宋体、加粗、左对齐):1内容 1(五号、宋体、首行缩进两字符,引文内容必须加页码)2内容 2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左对齐):1) 期刊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 (五号、宋体、下同)2)普通图书(专著)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

3、. 其他责任者(选择项).版本(第 1 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 编者.原文献名.出版地:13出版者,出版年. 4)学位论文的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5)报纸文章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出版日 18 期(版次). 6)电子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7)专利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利国别,专利号,

4、出版日期. 8)技术标准(规范)的著录格式 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也可略去起草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 9)各种未定义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附: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代码文献类型 标识代码 文献类型 标识代码 文献载体类型 标识代码普通图书 M 报告 R 磁带 MT 会议录 C 标准 S 磁盘 DK 汇编(论文集)G 专利 P 光盘 CD 报纸 N 数据库 DB 联机网络 OL 期刊 J 计算机程序 CP 学位论文 D 电子公告 EB (以上单独成页)六、其他141

5、、所有数字和英文全部为 Times New Roman 字。2、除目录可适当调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为 1.5 倍行距。3、页面上下边距为 2.54cm,左右边距为 3.17cm。4、用阿拉伯数字注页码,页码为页脚标识,六号、宋体、居中。5、文中引言和结语部分不出现“引言”和“结语”标题,但结语部分与前面的内容之间空一行。15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摘要:摘要: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中一对特殊的性质,它们统一于语言,存在于语言的三个子系统中。但它们又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性质。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它们在一定的场合中可以相互转化和渗透。在人类

6、社会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发挥着它们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关键词:关键词:模糊性;精确性;语言系统;转化渗透The Ambiguity and Accuracy of LanguageAbstract:The ambiguity and accuracy of language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ttributes in the nature of a special, they are united in the language and exist in the language of the three subsyste

7、ms. But they are a pair of conflicting and contradictory qual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biguity and the accuracy is dialectical and sometimes they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 The ambiguity and accuracy of language play an active role in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

8、e negative effects exist.Key words: ambiguity;accuracy;language system;transform and infiltration 16目目 录录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产生的原因1(一)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1(二)语言的精确性产生的原因2二、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在语言系统中的体现3(一)语音系统的模糊性和精确性3(二)语法系统的模糊性和精确性4(三)语义系统的模糊性和精确性5三、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的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6(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原因6(二)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场合7四、

9、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对语言表达的影响9(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对语言表达的积极影响9(二)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对语言表达的消极影响10注释12参考文献1317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工具;从性质来看,语言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模糊性和精确性等。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但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又必然要求语言的精确性。所以,模糊性和精确性是语言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赖的性质。模糊性是指类与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过渡的。在

10、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的模糊性是很容易感受到的。例如:什么样的人叫“坏人”?什么样的天气叫做“多云”?什么样的天气叫做“小雨”?一天中的几点到几点属于“中午”?几吨重的大象用“大”来称呼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可见语言的模糊性是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交际之中的。精确性是指类与类之间有清晰明确的界限或标准以作为分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时经常会借助语言的精确性来达到表达效果。特别是一些科学技术用语、军事指令等必须使用精确的语言。如:“音位”这一语言学中的基本概念明确定义为: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这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类别。1可见,语言的精确性也

11、是我们能够顺利进行语言交际的保证。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产生的原因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产生的原因(一)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一)语言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模糊性是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作为本质属性,即当语言产生时,模糊性就作为语言的一个特点而存在。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语言是用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中许多客体本身就是界限模糊的。例如:“河”和“海” ,多大的水流量可以称为“河” ,多大的水流量可以称为“海” ,两者间有没有明确的分界点?还有“青年”和“中年” 、 “山丘”和“山脉”等等,由于这类词语所指代的时间段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过渡阶段,要想找出它们

12、相互间截然分明、绝对精确的外延界限,这是不可18能的。客观事物间界限的模糊,这就决定了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也是模糊的。第二,语言的模糊性又源于使用语言的主体人类。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19注释注释: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22文旭谈谈语言的模糊性J.英语知识,1997(1):7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师出版社,2003:2715文旭谈谈语言的模糊性J.英语知识,1997(1):72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邢福义

13、,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师出版社,2003.3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陈家旭试论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5).8杨捷语言的精确与模糊J.云南社会科学,2001.9殷晓杰语义模糊性和精确性在组合中的转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9).10岳东生论语言的模糊性J.菏泽师专学报,2000(2).11文旭谈谈语言的模糊性J.英语知识,1997(1).12赵明炜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河

14、北大学学报,2001(4).13陈丽论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4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何三宁浅谈“模糊”与“精确”J.青海师专学报,2002(4).16章婷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6(7).17方伟不同条件下语义模糊与精确的相互转化J.湖南农业大学,2004(4).18邢苏月论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12).19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20韩庆玲模糊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1张芳平汉语言中模糊义与精确义的相互渗透J.晋东南师专学报,19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