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3290004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师说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师说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说师说教案教案【教学目标】 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掌握文 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 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 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 职。后回京任四门

2、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 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 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 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 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 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 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

3、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 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 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

4、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 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 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 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 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 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 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 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

5、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 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 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 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 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 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

6、多样化; 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 “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 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 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 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 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 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

7、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 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 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 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 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字

8、、词、句式解说 1、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 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

9、所”与介词“以”的结合, 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通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u)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 “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

10、词“师”表自动:学习) 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 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 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用作意动:以为师) 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 愚人

11、)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 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 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 近谀”的意思)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下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 “彼童子之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师”同此)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12、。下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中“师”同此) 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下文“不耻相师”中“师”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动词。下文“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中“师”同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下文“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下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 先乎吾”、“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13、惑者 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下文“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下文“圣人无常师”中“无”同此) 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下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中加着重号“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5、句式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14、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 判断) 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 “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三、内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

15、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个对比对比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正确的态度错误的态度 论据(一)(纵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这众人,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论据(二)(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师焉。于其 身也,则耻师焉。惑之不解不(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三)(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与文章总论点的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发总论点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举孔子的行动和言论来阐明道理,寥寥数语,却又说得具体,有说明力。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因,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许多观点在当时富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些观点是: 1、老师要教书,又要育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