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81280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规划纲要 原发表日期原发表日期: : 2006-10-23 文章来源文章来源: : 新华网辽宁频道 -农产品加工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三大产业”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产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特制定“十一五”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1978 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仅为 23.

2、4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尤其“十五”期间得到长足发展。截至 2005 年底,全省规模以上 农产品加工企业 2427 个,实现销售收入 1248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 11.8,比 “九五”期末增长 141.5,年均增长 19.3。其中食品加工销售收入 698.6 亿元,增长 176.4, 年均增长 22.6;纺织品加工销售收入 302.7 亿元,增长 101.9,年均增长 15.1;其他农产品 加工销售收入 246.7 亿元,增长 116.6,年均增长 16.7。 (一)食品加工行业规模大,部分加工产品和加工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到 2005 年

3、,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到 1063 个,总资产 528 亿元,销售收入实现 698.6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22.6,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 55.9。水产品、酒类、 乳品、油脂、饮料加工在全国居于前列:水产品加工 160 万吨,居全国第 3 位;白酒 26 万吨,居全 国第 4 位;啤酒 188 万吨,居全国第 6 位;乳制品 47.2 万吨,居全国第 6 位;食用植物油 98 万吨, 居全国第 6 位;软饮料 90 万吨,居全国第 12 位。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技术、装 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水平;碾米业基本达到或

4、接近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水 产业精深加工产品发展较快,冻干品出口量加大。全行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牵动作用、年销售收入在 10 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出现了一些全国、省内的知名品牌。 (二)纺织行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非国有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我省纺织工业已形成棉纺、毛纺、麻纺、丝绢纺、印染、针织、服装、非织造布、纺织机械等较为完 整的工业体系。2005 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品企业 742 个,总资产 330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302.7 亿 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 24.3,占全国纺织行业年销售收入的 1.5,在全 国居第 10 位。主要产品产量及在全国的排位情况是:纱 1

5、7.4 万吨,排 14 位;布 4 亿米,排第 10 位;印染 3.4 亿米,排第 8 位;服装 3.7 亿件,排第 8 位;非织造布 2.4 万吨,排第 7 位。在纺织加工业 中,棉纺织业(含印染)和服装制造合计所占比重达到 70以上。纺织加工业初步形成以非国有企 业为主体,以服装为龙头,牵动染、织、纺和化纤抽丝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 提高,棉纺织行业代表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 FA 系列细纱机已占到 52,印染后整理水平 明显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增强,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1 家,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5 家。拥有国家级名牌 1 个,省级名牌 41

6、个。产业积聚效应已经出现雏型,沿沈大高速公路的大连、 营口、鞍山、辽阳、沈阳市纺织工业产值占全省的 72,初步形成沈大高速公路沿线纺织工业聚集 产业带。建成海城纺织工业园、丹东前阳纺织工业园、大连大杨服装工业园等纺织工业园。 (三)其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 到 2005 年,全省规模以上其他农产品加工包括制药、造纸、木材加工、家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 艺美术品企业 622 个,实现销售收入 246.7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16.7。其他农产品加工 业销售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 19.8,制药、造纸、家具合计销售收入占规 模以上其他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 73.6。家具

7、制造位居全国第 5 位,造纸位居全国第 8 位,中 药加工业发展较快,在本溪初步形成中药加工园。 (四)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高地和加工密集区.到 2005 年 底,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198 个,实现销售收入 610.7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 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 49。年销售收入 5 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27 个,实现销售收入 332.4 亿元;年销售收入 10 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12 个,实现销售收入 232.9 亿元;年销售收 入 15 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5 个,实现销售收入 143.8 亿元。出现了一些

8、农产品加工高地和加 工密集区。如沈阳辉山农业高新区,先后有 200 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现已形成以乳品、畜禽、 果蔬、饲料、粮油 5 大主导产业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优势 1.农业资源优势。全省耕地面积 6000 万亩,海岸线长达 2920 公里,可利用的浅海养殖、滩涂养殖、 浅海底播增殖面积 700 多万亩,商品林地 5000 多万亩,草地 2850 万亩,林间牧地 800 万亩。2005 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600 亿元;粮食总产量达 1745 万吨,其中水稻 415 万吨,占全国的 2%, 玉米 930.5 万吨,占全国的

9、 7.8%,大豆 63.7 万吨,占全国的 4.2%;蔬菜产量 2700 万吨,占全国的 4.0%;水果产量 450 万吨,占全国的 3.6%;肉类总产量 346 万吨,占全国的 4.4%;水产品 425 万吨, 占全国的 8.4%。我省是全国 13 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水稻、水果、蔬菜、畜产、水产品等产业在全国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水果、肉牛、水产品养殖已被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规划 布局。全省地域特色鲜明:东部山区以林木、多样化的特产品为主;西部的畜牧、干鲜果品、优质杂 粮生产独具特色;北部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是玉米、大豆等粮食的主要产区,也是重要的畜牧生产区;中部平原地势

10、平坦,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具有发展水稻生产、精准农业、蔬菜等农产品的 优势;南部既是粮食、水果的主产区,又是中国北部沿海地区,水产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近年来, 我省优质特色农产品包括优质稻米、专用玉米、名优杂粮、优质水果、反季蔬菜、精品渔业以及花卉、 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特产品发展很快。 2.加工产业基础优势。我省制粉、碾米、油脂、淀粉、饮料、棉纺、机制纸及纸板等传统产业曾在全 国处于领先地位,在粮油、水产品、饲料、酒类、饮料、造纸、服装、家具等加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全省大豆加工能力达 1000 万吨左右,在全国处于前列;水稻加工能力 150 万吨,居全国第 6 位;饲 料加工能力 1600

11、 万吨,居全国第 5 位;造纸能力 100 万吨,居全国第 15 位;家具制造能力 1600 万 件(套),居全国第 5 位。近年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开拓蛋白提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造纸行业历史很长,机制纸及纸板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较高,家具制造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国际先进机械设备。 3.技术人才优势。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质工 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大连轻工学院拥有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纺织 工程、服装设计专业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锦州医学院、鞍山 科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

12、、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余所高校都 设有涉及农产品原料转化的食品、生物、轻工、化工、医药等专业,为本行业培养了大批农产品加工 专业技术人才,并积极开展重点科研活动,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指导。我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发酵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加工所、辽宁省纺织科学研究院以及各市 有关科研单位,也都承担了大量的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成为辽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研成果均居全国前列。 4.交通区位和市场优势。我省地处关内外要地,是东北和关内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北三省一区的 进、出海通道。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丹东沿

13、海城市都拥有港口。我省与朝鲜接壤,与日本、 韩国隔海相望,与俄罗斯等国接近,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省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全国第一,14个地级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通,柏油公路已通全省 95以上的乡镇。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开通与美国、 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航线。我省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54,又靠近京津地区加上 毗邻东亚等多个国家,构成广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圈和出口圈。沈阳地区已成为全国各地农产品的重 要集散地,以大连为中心的边贸活动十分活跃,对日、韩、蒙、俄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 和市场辐射优势。 5.发展机遇优势。随着农业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扩展,世界农业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

14、 加工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食品消费多样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 的国际机遇。从国内情况看,农产品消费倾向的变化,对加工品、功能食品和保鲜农产品消费的增加, 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农业税的取消,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三 大产业”的确立,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方针的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配套政策的发布,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 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出台,这些都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存在问题 1.农产品加工转

15、化程度低。我省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在 5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与国内发 达省份比也有一定差距。2005 年,全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在全国排第 10 位。是山东省的 17.1,广 东省的 44.3,河南省的 46.3,江苏省的 54.2。玉米燃料酒精、赖氨酸等生产刚刚起步,制粉、 碾米工业的副产品加工滞后。我省是水果生产主要省份之一,但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酒及水果深加工产品还处于较低水平。蔬菜深加工产品处于起步阶段。 2.企业规模偏小。全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尤其是知名企业少,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 售收入在 50 亿元上下。纺织工业规模、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偏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16、3.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产地加工能力低,地域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加工 优势。 4.工业优势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没有很好体现。辽宁是工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人才、技术 和装备都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个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农产品加工装备优势,近几年新上的农产品加 工线大部分来自国外或省外,造成一些工业资源的浪费。 5.科技投入低、科研环境条件有待改善。我省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投入偏少。 政府对农产品加工科技开发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在农产品加工有关学科建设上投入力度小,企业在科 技研发投入方面刚刚起步。由于投入不足加上科研体制改革滞后,造成人才流失、成果储备少、中试 条件基本不具备、产学研链条脱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分散、对农产品加工行业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