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水科学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64857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 水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环境保护 水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环境保护 水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 水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 水科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总结 1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是一种动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 自然资源定义: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 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是土壤,土地,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 及矿物等 4 自然资源有哪些共同特征? 1 稀缺性区域性多用性整体性 5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分析: 水资源的分布趋势导致水资源缺少, 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量少 中国大部分地区和降雨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季际变化大,

2、造成水旱灾害频繁 需求量与供水能力的不平衡 人类用水过程中的浪费 大气的污染,能源对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并保持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 气特征或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取得, 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和能源,也称初级能源,二次能源是指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 能源。 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大气污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酸雨核废料的问题 4 环境污染: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大气的污染标准,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

3、之间发生化学作用 生成的污染源。 我国主要的污染物有:煤烟型污染酸雨 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大气污染措施的控制: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 洁净煤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应对煤炭中硫的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控制。 6 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7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城市大气污染(2)增加了大气中的 CO2, (3)酸雨 8 环境污染: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大气的污染标准,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一次污染物系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 生成的污染源。 我国主要的污

4、染物有:煤烟型污染酸雨 9 主要水环境污染物:(1)悬浮物(2)耗氧有机物(3)植物性营养物(4)重金属(5) 酸碱污染(6)石油类(7)难降解有机物(8)放射性物质(9)热污染(10)病原体 10 大气污染典型:(1 媒烟型污染, (2)酸沉降(3)光化学烟雾污染11 土壤污染源:(1)工业(城市)废水和固体废物(2)农药和化肥(3)牲畜排泄物和生 物残体(4)大气沉降物 12 土壤污染物:(1)有污染机物(2)重金属(3)放射性元素(4)病原微生物 13 固体废物污染物:(1)城市固体废物(2)工业固废物(3)有害废物 14 固体废弃物定义: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

5、在一定时间和 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1)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3)对水环 境的影响(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5)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危害的防治: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对策与措施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与 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15 噪声来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日常生活。 噪声定义:凡不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 16 噪声污染的危害: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包括器官损伤、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会造成 更大而持久的危害,也会使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17 什么是城市热岛

6、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区域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18.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时间 1972 年,113 个国家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 类环境宣言宣布了 37 个观点和 26 项共同原则 19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20.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二)可持续发展的标 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2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公平性原则:(二)持续性;(三)共同性。 22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

7、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一以下几个方面:从以单纯 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 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 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 23 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评估信息,监测和揭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 和环境问题,分析各种结果的原因、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引导政府更好的贯彻可持续发 展战略。同时为区域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为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4 建立指标体系原则(1)科学性原则(2)层次性原则(3)相

8、关性原则(4)简明性原则 25 自然资源的分类:分为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 26 自然资源有哪些共同特征? (1)稀缺性区域性多用性整体性 27 有关资源持续性利用的两个概念: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 28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克服如下两种片面观点: 一种观点过分夸大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自然视为纯粹 供给人类利用的对象,不顾自然规律,强调人统治自然和人对自然界的主宰作用,这是生态 唯意志主义的反自然观点。另一种观点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被动适应,认为任何出于人类需要 为目的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开发,其活动都是错误的,要求人类返回

9、自然,这是生态唯自 然主义的观点。 29 一种尊重与善待自然的原则是环境伦理学所要求于人类的。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的生活 30 环境问题在涉及后代人的利益时,必须考虑的准则:责任原则;节约原则;慎行 原则。 31.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应该遵守的原则:估量那些与企业没有直接商务往来的人所承受 的损伤,不要认为公司或企业的利益就是国家或社会的利益,充分利用非消费性物品以 及尽量回收再利用,勿滥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勿被“消费主义”左右。32 环境管理的 概念:狭义上主要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广义上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

10、 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 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33.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 手段 34.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 35.环境法律责任分为: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 36 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生态系统、达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37 清洁生产的概念: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新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 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

11、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 服务和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8 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清洁生产审核以企业自行组织开展为主,不具备独立开展清洁生 产审核能力的企业,可以委托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工程咨询单位等咨询服务机构协助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39.清洁生产审核原则:清洁生产审核应当以企业为主体,遵循企业自愿审核与国家强制审 核相结合,企业自主审核以外部协助审核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开展,注重实数。 清洁生产审核以企业自行组织开展为主,不具备独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能力的企业,可以委 托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工程咨询单位等咨询服务机构协

12、助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40 清洁生产的概念 2 个特征:源头消减,持续改进3 个内涵:清洁的能源与原材料,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技术,清洁的产品 4 个效果: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41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原则上包括:审核准备,预审核,审核,方案的产生和筛选,方案的 确定,方案的实施,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持续性清洁生产等 42 清洁生产审核的分类:自愿性审核,强制性审核 43.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指产品系统从原料采集和处理、加工制作、运销、使用复用、再 循环,直至最终处理和废弃等环节组成的生命链 44.推行环境标志制度能够实现的目标:(一)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二)增强消费 者的环保意识;(三)促进销售;(四)推动生产模式的转变;(五)保护意识 45 环境标志类型:批准印记型;自我声明型;单项性能认证。 46 产品生态设计的概念: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 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 47 产品生态设计原则: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加工制造 技术的优化;建立有效的运销体系;减少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产品使用寿命的优化; 产品报废系统的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