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325699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 第期,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社 会 科学版评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郑雪提要本文简述了威特金心理分化论 的要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了心理分化理论所具有的结构严 密,可操作性,符合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等优点同时又剖析了该理论忽视连结过程、未把握场依存和场独立的对立统一关系,分化思想未贯彻到底等缺点指出运用唯物辩证 法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引入分析和综合的认知操作概念、调鉴分化和连结两个过程、场依存和场独立 两种认知方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改造心理分化理论的途径。关键词心理分化理论连结过程认知方式认知操作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了“心理分化理论”。该理论对于认知方式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只是到年,由分化理论激发的相关研究就有上千项随着研究的扩展和深入,威特金对心理分化理论作了不断的修正不幸的是威特金于年逝世,该理论仍存在不少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这种情况不利于该领域研究的健康发展,因此,进入年代后,认知方式的研究有停滞的趋势要扭转这种趋势,首先必须对心理分化理论作进一步的修正,取得理论上的突破,进而以更完善的理论指导和推进具体研究。本文试图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去剖析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发现该理论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理论上的突破口。心理分化理论最早起因于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在那次会议上,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心理学家批判传统知觉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认为传统方法只重视一般的知觉

3、过程,而忽视了知觉过程中个人因素的作用。他们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即“知觉理论 中知觉者在哪里与此同时,某些人格理论家也以同样的口吻问道“人格理论中知觉在哪里”由此,这些心理学家开创了所谓的“新观点运动”。这个运动激起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具体研究,其中威特金及其同事的研究是最为出色的。威特金等人以认知方式的概念把一向割裂的心理学两个领域即人格和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并找到 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验方法。年,为了总结大量的具休研究成本文年月收到。果和指导进一步的研究,威特金提出了心理分化理论。阁心理分化理论主张分化是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则。心理系统是由最初的混沌一气到清晰的分化,沿着日益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机能的

4、多样性逐步发展。因此,分化程度小的心理系统处于 较为同质的状态,而分化程度大的心理系统处于较为异质的状态。心理分化首先表现为自我与非我的分野即作为个人意识、情感和需要内核的 自我与外界环境及他人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界限,我是我,他是他。自我有了一定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其行为活动更少受外在环境的支配,更多地由自己来支配。自我与非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与外界和他人有更强的连续性,更易于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在认知过程 中厂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程度的差异体现为场依存与场独立的两种认知方式的区别。心理分化程度低的人往往具有场依存的认知方式即他们的认识容易受知觉环境的支配,倾向于不加改造地接受现有的刺激模式,并以它们

5、为认识的主要参照。因此,在“棒框测验”和“身体顺应测验”中,他们往往不以自己的身体而以外在视野作为参照来断判垂直程度,结果是误差大,测验成绩低。在“镶嵌图形测验万中,他们难以从复杂图案中找出简单图形,缺乏去隐蔽和改组知觉刺激模式的能力。但是,自我与非我分化程度低表示个人与他环境有更多的联结,这有利于培养人际定向和社会交往技能因此,自我与非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定向和人际交往技能。相反,自我与非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具有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和较弱的社会定向和人际交往技能。心理分化还表现在各种心理机能的分裂和各行其事上最初,儿童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机能是未分化的,各种机能缠结在一起,

6、相互干扰,难以有效地行使各 自的职能,因此,儿童往往行为易冲动,缺之自控能力,认识易受情绪的影响等等。随着儿童逐渐成长,发展了有组织的控制系统,使心理能量和信息有了特殊的“渠道”,减少了它们从一个心理领域“溢入”另一个领域的可能性,也就避免了观念、情感、动机和行为之间的混杂和干扰。对于心理分化的根源,威特金及其同事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将生态学因素作为影响心理分化的变量,主张人的认知技能特别是知觉技能必须适应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人在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本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认知方式或认知技能。伯利对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和西非热带地区特姆尼人的比较研究就是一个著名的例证,根据生态学的

7、观点,生活在冰雪环境的爱斯基摩猎人比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特姆尼采集者要求具备更高水平的分析性视觉技能才能生存。伯利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假设。习第二种解释是将社会化,教育和社会组织等因素作为心理分化的根源之一。威特金和伯利曾对世界各国大量有关研究作过总的评述,其结论是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和较低程度的心理分化往往多见于家庭和社会组织都主张服从权威、以严厉甚至粗暴的社会化措施和教育方法强制儿童的社会,而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和较高程度的心理分化则往往盛行于鼓励自主独立性,教养措施宽容和结构较松散的社会中。可见,心理分化有其社会的根源 第三种解释是将遗传、内分泌以及脑神经机能活动的单侧化作为心理分化的重要原因。

8、孤笛诺夫研究了性染色体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关系,表明知觉的场依存性确实受与性别相连的基因的影响。布劳维曼曾报到认知方式的个别差异与内分泌机能有联系。年代以 来,神经生理学的发展,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生理机能的特殊化和单侧化与信息加工的个别差异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心理分化有着可靠的生物学基础 幻心理分化理论之所以能激发大量的相关研究,大大推进了人对认知方式与人格领域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具有方法论上的优势和独到之处。首先,心理分化理论符合科学的客观性原则。虽然心理分化论的对象是主观性的心理系统,但威特金不是以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以客观性的态度来对待和探讨心理系统,认为心理系统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脑神

9、经生理基础之上,心理分化与神经机能的分化相联系。而且心理又是客观外界环境的反映,心理分化是客观的生态因素、社会化和教育等多因素作用的产物心理分化理论所揭示的分化现象不仅是心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事实,而且是各种有机系统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的一个客观趋势。其次,心理分化理论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心理分化理论能够将 自身的概念和假设落实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上。例如,分化这一大概念经过自我与非我的分裂,到场依存和场独立的认知方式,然后落实到实验室的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等的操作上。一个人在这些测验上操作水平高表明他具有较强的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而强的场独立认知方式又反映了他 自我与非我更大程度的分裂,进而说明其心

10、理系统的分化程度高第三,心理分化理论体现了心理科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威特金早期 自发地运用发展性原则探讨了不同年龄个体认知方式的变化,发现了认知方式上场独立性随年龄而增强的趋势。由此,他洞见了心理变化的一个一般原则即从浑然一体到清晰分化的发展。此后,威特金更加自觉运用发展性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构造。他不仅从个体出生、成熟到衰老过程去探讨心理分化和认知方式的演化,而且他还与同事一起探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中个体心理的分化和认知方式的差异,试图从人类种族的发展和人类生存方式的进化这个角色去揭示心理分化地起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入,但这种思想是非常可贵的。最后,心理分化理论的各种概念之间具

11、有层次分明、相互一致和相互印证的特点,其理论结构的严密性是很突出的。年,威特金把自己的理论概念重新调整,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图。在这个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概念是分化,它包含第二层次的三个概念即 自我与非我的分裂、心理机能的分裂和神经生理机能的分裂。第二层次中每个概念又包含第三层次的、较小的概念。如 自我与非我分裂这一概念包含认知方式和人际交往技能等较小概念。第三层次概念最后落实到实验操作上。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上下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而层次平行的概念之间又相互一致和相互印证。例如,白我与非我的分裂与心理机能的分裂是相关的,认知方式与人际交往技能也是相应的。威特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2、他不了解唯物辩证法。而且,尽管在威特金逝世之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一般系统科学早以建立,但可以着当,他对一般系统科学缺乏探入的理解。因此,在理论探讨中,威特金不能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一般 系统科学的方法,致使自己的理论带有一定的形而上学倾向和某些严重的缺陷第一,威特金的理论片面强调了心理系统的分化过程,而对心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心理系统内部各机能之间的相互连结过程重视不够。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分化过程只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连结过程,这两个过程应该是对立统一的。随着分化过程的加强,各种心理机能之间以及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各种不必要的相互干扰减少,自我

13、及各种心理机能独立行使其职能,效率上可能会大大提高。但是,如果在分化过程的同时,没有通过连结过程来沟通自我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协调各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以应付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其高效率的可能性未必成为现实性。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分化前后的连结是完全相同的分化前与分化后的连结在性质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与分化前那种彼此混同的直接性的连结相比较,分化后的连结更可能是一种中介性的、信息交换式的连结。第二,威特金没有把分化的思想贯彻到底,而是把它局限于心理系统。虽然他看到了神经生理系统、社会系统与心理分化有联系,但他对神经生理和社会系统中的分化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没有真正把握神经生理、心理和社会三

14、种系统的分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起包括三个系统的统一的理论模式,更好地说明心理分化的起源和演变。第三,分化理论尚未处理好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认知方式的对立统一关系,过分强调了它们之间对立,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威特金曾片面地认为在认知方式上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完全对立的,场独立性强,则场依存性弱,反之亦然。我们认为这种对立关系不是唯一的和 必然的,任何认知间题的解决都要求个体参照外界的信息源和个体内部贮存的信息,以外部环境作为主要参照场依存性,还是以内部经验作为主要参照场独立性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认知特点,而且还取决于间题的性质。某些间题如人际间题可能要求人更多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

15、的态度和行为,相反,在解决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中的认知问题时,则要求人摆脱外在知觉场的干扰,更多利用自我内部经验为主要参照,以便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原来威特金简单地认为场依存和场独立的认知方式与人际交往技能是反相关的,倾向于场独立性认知方式的人,其人际交往技能相对差些,而倾向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人,其人际交往技能相对强些。但是,有新的证据表明这种反相关不是唯一的模式。尽管有些人的认知方式比较倾向于场依存性,或者倾向于场独立性,但也有两种认知方式兼而有之的人所以,后来威特金不得不修正自己的理论,提出认知方式的灵活性与固定性的假设来解释这些新材料。这个假设虽有一定的解释效用,但没有根本揭示两种认知

16、方式的辩证统一关系。第四,分化理论没有深入探讨分析和综合两种认知操作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分析是将现有材料或信息加以分解,找出主要成分和去除无关的或干扰的因素,而综合是将材料或信息的不同成分在大脑中重组以至发现它们之间的新的联系和解决间题的途径分析和综合是解决任何间题不可缺少的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和补充的认知操作。在解决间题过程中,分析和综合两种认知操作使用的比例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既取决于间题的性质,又取决于解问题者的认知特点。有的问题如镶嵌图形测验中的间题要求更多的分析操作,而有的问题如某些人际关系问题则要求更多的综合操作。一些人由于自身的认知特点倾向于更多使用分析操作而另一些人的认知特点又使他们更多使用综合操作。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明所谓两种认知方式兼而有之的人,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这两种认知操作推论出更高层次的概念如场依存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自我与非我的分裂乃至分化与联结等概念。因此,引入分析和综合的认知操作这对范畴有助于克服分化理论的片面性,使其更能自圆其说综上所述,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揭示了心理系统从混沌未分到清晰分化的发展趋势,并从生态,生物和社会各方面揭示 了分化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