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315863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民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民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民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民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问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始 终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为指导,对 中国农民问题进行过多次系统调查、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 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没有毛泽东关于农民 问题的理论,就不可能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不可能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深 入研究农民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仍然是一个根本问题。正 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所说:“农民和农 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

2、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 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一、农民问题是毛泽东始终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龚忠武在中国向农村的贫穷开战一文中 写道:“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从古到今,谁能够解决农民 问题,谁就能够控制农村,谁就能够统治中国,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当 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早就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政治上的这个诀窍,这个千 古不易的中国历史规律,所以中国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这 段话说得很精辟。中国革命之所以胜利,就是因为毛泽东敏锐地抓住并解

3、 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一农民问题。毛泽东生于农村,自幼与农民有较多接触,对贫苦农民怀有真挚而深 厚的感情。学生时代,他多次深入农村,调查农村和农民情况。投身革命 后,他长期从事农民运动,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因此,毛泽东以对农 民的深厚感情,始终关注农民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早在童年时代,毛泽东在读旧小说时,有一件事感到很不平。他说, “这些旧小说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 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 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 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4、”1917 年,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行程 900 里,徒步考 察了长沙等五县。他后来回忆说:“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 县。”“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 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毛泽东童年的农村生活 和学生时代对农村的调查,培养了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直到建国后,他 还保持着若干农民生活习性,自豪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当警卫战 士把农民吃的糠菜窝头送给他时,他竟双手颤抖,流出同情而又内疚的眼 泪;当他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时,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毛泽东开始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1925 年毛

5、泽东回到家乡韶山从事农民运动。经过和农民接触,他发现农民不仅是个 受苦的阶级,而且“非常富有战斗性”。可见,他对农民的认识已经实 现了巨大的思想升华,即不仅把农民做为被同情者,而且,把农民看做革 命的基本动力。1926 年,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授中国农 民问题。他把学生按不同省籍,组成各省农民问题研究会,组织学生到海 丰、韶关等农村搞社会调查,并把学员的调查材料加以选编,收集在他所 出版的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农民的历史文献农民问题丛刊农民问题丛刊 中。同年,毛泽东对江浙及长江流域农村进行了考察,于同年 9 月写了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鲜明地提出:“农民问题乃

6、国民革命的中心问 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他号召从 事农民运动的同志,“跑到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 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 他们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 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工人学生等革命力量合作,建立起联合战 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军阀的国民运动。”为了回击国民党右派 对农民运动的污蔑,1926 年底,毛泽东回湖南,步行 1400 里,走访了五 个县,做了 32 天调查,并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做出了“没有 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

7、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 革命”的科学论断。可见,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及时把部队转入农村, 建立农村根据地,并不是无路可走时的权宜之计。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农 民问题的思想,是他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思想基础。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毛泽东紧紧抓住农民这个根本问题,把工作重 点转移到农村。十年内战,毛泽东一边指挥武装斗争,一边深入研究农民 问题。他先后搞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闽西调查和兴国调查永新调查、宁冈调查、闽西调查和兴国调查。在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 些问题的决定些问题的决定。1934 年,毛泽东在第二次

8、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他说:“土地斗争的阶级路线是,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与消灭地主。这一路线的 正确应用,是保证土地革命斗争胜利发展的关键,是苏维埃政权对于农村 的具体政策的基础。”这标志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已经成熟和系 统化。他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融为一体,创立了工农武装 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而武装斗争,是共产党领 导下的农民战争;根据地建设必须依靠农民;土地革命,是为了解决农民 最关心的土地问题,进而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可见,这条以农村包围 城市的道路,正是毛泽东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

9、的理论的合乎逻辑 的发展。由于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所以他能够站在正确立 场上,对错误路线加以抵制。1931 年共产国际发出“加紧反对富农”的指 示,王明路线主张“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毛泽东则于 1933 年制定 了“削弱富农”的政策,并指出“消灭富农的倾向是错误的”,“对地主 取消灭的政策,对富农则取削弱的政策。”抗日战争中,为了团结中小地主阶级抗日,同时又减轻农民负担,我 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为发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战争打 下了基础。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作了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10、三大经济纲 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 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则列为三大经济纲领之首。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则列为三大经济纲领之首。可见,毛泽东对解决农民 问题是何等重视!全国解放前夕,当全党工作重点即将由农村转入城市时,毛泽东及时 告诫全党,“决不可以丢掉农村,仅顾城市。决不可以丢掉农村,仅顾城市。”建国后,他又指出: “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 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为了使农民走上富裕道路,毛泽东首为了使农民走上富裕道路,毛泽东首 先在农村发起了农业

11、合作化运动先在农村发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并确立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团 结中农的阶级路线。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对农村两极分化情况 估计得过于严重,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过于急迫,但毕竟在极少社会 震动的情况下实现了农村根本性变革。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为了领导 全国人民渡过难关,首先从农村入手,纠正“左”的错误。他亲自组织和 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进行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定了亲自主持制定了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草案草案)()(简称简称六十条六十条),对农民关心的若干 问题,如供给制、按劳分配、食堂问题进行了比较恰当的解决,从而稳定 了农村,调

12、动了农民积极性,恢复了农业生产。不难看出,农民问题始终是毛泽东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民主革农民问题始终是毛泽东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民主革 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充分说明,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符合中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充分说明,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符合中 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二、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做出许多科学论断,如农民 是无产阶级天然同盟军的思想,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 能用暴力剥夺小农的思想,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援助引导农民“把他们的 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11

13、)的思想。毛泽东继承 了这些光辉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 理论。1.1.关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思想。关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思想。马克思在总结 1848 年欧洲革 命失败的教训时说:无产阶级如果把农民从资产阶级的影响下争取过来, 作为自己的同盟军,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 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会变成孤鸿哀鸣的。”(12)恩格 斯从法国农民支持波拿巴的投票中认识到,违反农民意志,任何变革都是 不可能的。他提出,为夺取政权,德法诸国的社会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 到农村,成为农村中的力量。”(13)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主

14、要是从 政治上考虑,无产阶级只有争取农民这个同盟者的支持,才能孤立无产阶 级的敌人,夺取政权。他们并没有把农民做为革命的基本动力,而是把农他们并没有把农民做为革命的基本动力,而是把农 民视为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民视为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等阶级中等阶级”,是无产阶级应该争,是无产阶级应该争 取的同盟者。取的同盟者。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中等阶级,即小工业家、 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这种中 等阶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14)法 国农民投票支持路易波拿巴上台后,马克思说:“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 便是由一些

15、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袋马铃薯是由袋中一个个马铃薯所集 成的那样。”(15)列宁根据俄国国情,对农民的革命性做了比较充分的估计。他说: “只有当资产阶级退出,而农民群众以积极革命者的资格同无产阶级奋斗 的时候,俄国革命才会真正开始发展起来。”(16)列宁还提出,东方国家 的无产阶级要注重农民革命斗争。但是,列宁在俄国 1905 年革命中,也明 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实行革命转化时,“要麻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不稳 定性”。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农民和任何小资产阶级一样,在无产阶 级专政下也处于中间地位”,即一方面是要求摆脱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另一方面又“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动摇不定”(

16、17)。可 见,列宁是把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同等看待的。毛泽东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农民问题的个别结论,而是从毛泽东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农民问题的个别结论,而是从 中国社会性质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充分肯定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特中国社会性质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充分肯定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特 殊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首先,在阶级划分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民殊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首先,在阶级划分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民 中只有中只有“自耕农自耕农”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占农村人口属于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占农村人口 70%70%以上的贫农、以上的贫农、 半自耕农则是农村半无产阶级,雇农是农村无产阶级。这就在阶级划分上半自耕农则是农村半无产阶级,雇农是农村无产阶级。这就在阶级划分上 确立了农民的主力军地位,避免了笼统地把农民视为小资产阶级的模糊观确立了农民的主力军地位,避免了笼统地把农民视为小资产阶级的模糊观 念。其次,在社会性质的分析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