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10716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中学2014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6 页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45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孙和平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

2、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

3、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第 2 页 共 16 页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

4、,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人”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佛”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

5、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节选自人民论坛2013 年第 23 期)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因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B 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人”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

6、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C孟

7、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出“明人伦”则顺理成章。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与“圣贤”,道家培养“真人”、“圣人”与“仙人”第 3 页 共 16 页佛培养“菩萨”与“佛”这样高境界的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C中国

8、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士”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因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

9、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

10、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 ”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第 4 页 共 16 页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貤:通“移”。转移;转赠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11、分)A、屏处十年 屏:隐居B、安得不豫为之计 豫:参与C、乃罢其狱 狱:案件D、犹虑不称 虑:担忧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 (3 分)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愿陛下靳之 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因力陈其弊A、 B、 C、 D、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

12、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帝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译文:(2) 、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第 5 页 共 16 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题盘豆驿水馆后轩韦庄极目晴川展画屏,地

13、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注】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8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答:9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请简要分析。 (6 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飞湍瀑流争喧豗, 。其险也如此, ! 蜀道难李白(3)、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屈原乙 选考

14、题请从 11、12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老夫老妻冯骥才“离婚!马上离婚!”第 6 页 共 16 页这是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六十岁后她就不再喊这句话了。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撞着,他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转了两圈,站住,转过身又反方向地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啪”的一声

15、带上门。老婆儿火气未消,面对空空的屋子不住地出声骂他。墙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他们这场架正好打过了两个小时。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她耳边又响起刚才打架时自己喊的话:“离婚!马上离婚!”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她开始感到屋里空荡荡的,悔意悄悄浸进心中。她想,两人一辈子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来了,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来。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瞧他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是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子去了。夜色并不太暗,在路灯的辉映下,繁密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而落。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她从多少天对他的种种感觉中,已经又担心又期待地预感到他这天要表示些什么了。在河边的那段路上,他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