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评课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310439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评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评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评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二、 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2、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三、 教学过程的评价1、 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

3、间的评比等。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能力)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

4、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4、 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5、 体现“教育自由”的

5、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6、在

6、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提醒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送关于“神舟 5 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四、教学建议。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八年级(上)科学评课稿 -评谢满飞老师“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一课 ? 镇海中兴中学 钟剑明 本节课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初中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讲内容。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

7、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谢满飞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谢满飞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

8、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谢满飞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首先让学生听泰坦尼克主题曲和看电影片段, “沉船”事件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

9、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 、 “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 “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关系”。有多媒体演示分析如:“乒乓球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悬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教师演示实验如:“装有不同质量水的玻璃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

10、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汤圆的浮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引出潜水艇,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观看潜水艇的上浮、下沉 Flash 动画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11、。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1、由于本节课活动比较多,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上不够充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 2本节教材有较多的阅读和小资料,学生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 3小组活动较多但小组合作交流的不够有待加强在这次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物理组的江静,张峰,吴春松三位老师分别

12、开设了利用实验探究玻意耳定律 , 平抛运动的习题课和高考陷阱三节课,三节课性质不同,但都比较好的体现了这次活动的主旨。江静老师的利用实验探究玻意耳定律 ,首先从一个吹不大的气球的小实验出发,引起了学生思考,也引出了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体积和压强的关系。通过实验得到了相关数据,通过图像大胆的“推测”两者可能的关系,又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通过变量的改变找到明确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关练。在这个过程中,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主动思考,环节安排紧凑,条理清楚,效率较高。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好的展开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相关

13、结论通过引导由学生进行总结整理,可能效果会更好。张峰老师的平抛运动的习题课 ,主要是针对两个角度,分别是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和位移对应的角度展开方法的训练。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例题选择得当,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练习。将平抛运动的的物理意义与数学方法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是学生能从各方面掌握平抛运动的本质,并灵活运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但由于基础的差异,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节奏的掌控,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吴春松老师的高考陷阱 ,是一堂针对高三学生的专题复习课,在已经对各知识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复习后,利用这堂课

14、对某些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应该是非常必要的。吴老师从图像的处理,审题中关键字眼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解题中相关环节的处理等方面,结合高考中曾经出现的题目,进行了讲解。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师生互动较好,知识点整理全面,角度新颖,分析完善,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知识点没有充分展开,颇为遗憾。第四届全国物理比赛临场评课稿 2007-9-17 8:52:00 | By: baimawangzi217 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师*,很荣幸能在这里观摩评析最优秀的物理一线教师上的创新探究课,更为荣幸的是自己有机会能够接受各位专家对我的指导和建

15、议;在此我再次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对我的评课的观点给予批评和指正。今天我评析的是南京师大附中陈明老师的课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总体的感觉,总的来说在听完陈明老师的课后,自己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是觉得这节课有科学的学习方式,陈明老师改变了以往机械的接受学习方式,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能同步发展,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其次陈明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有十分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引导、合作、激励都很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这节课有真实的学习过程,陈明老师并没有因为作课而弄虚作假,课堂真实生动,教师能机敏的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从而临场对预

16、设进行调整和舍弃,课堂因为真实才美丽!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面面俱到,下面我将针对本节课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两个方面先进行一下点评:第一、新颖的设计理念:教师本着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的基本理念,应用建构主义支架式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实验探究课。极大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了整个的课堂教学,整个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比如说本节课通常情况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难点是传感器如何应用。本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陈明老师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思想、数据图象处理思想、变量控制思想、合作学习等思想在实际的操作中应用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比较法、分析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方法(例如:略)积极的发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相互交流使得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创新之处二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