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10219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EVA)应用环境比较应用环境比较中外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应用环境比较殷明德 中国机电工业 201104中央企业实施 EVA 考核已历经一年。其间,国务院国资委与部分地方国资委不拘泥于 EVA 的经典理论和教条,从实际出发,深度探索EVA 的中国企业有效应用,并且强调中央企业由于所处行业、经济规模、功能定位的差别,以及集团公司下属成员企业在发展阶段、行业特点等方面的较大差别,要求实施 EVA 考核采用更符合企业实际、更可行有效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详见国务院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 2010 年 12 月 28 日在中央企业负责

2、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就将 EVA 考核价值管理纳入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协同EVA 以战略为导向的现实轨道。与此同时, 部分中央企业也在积极寻求 EVA 个性化实施路径并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在这一 EVA 大面积推行的初期阶段,部分中央企业社会各界还习惯于 EVA 的经典理论和方法,习惯于从书本教条出发的 EVA实施思路,甚至以为 EVA 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众多国外企业的流行,预示着中国企业实施 EVA 即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基于这一认识,许多企业受 EVA 书藉和脱离政策参与缺乏企业 EVA 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的误导,仍然相信不加区分的“价值最大化“理念仍然坚持“以 E

3、VA 为核心的企业战略制定和财务战略制定“管理思路。在实施层面,则以会计调整驱动业务运作和经营活动而不是相反,将用于资本市场公司估值的资本成本简单套用于年度常规性 EVA 的衡量,从而将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向短期价值最大化的危险道路。观察国资委部分央企的务实态度与停留于书本的专家学者的教条,这种强烈反差存在的关键,在于后者不善于将一个发源于海外的管理模式在应用于中国企业时进行中外应用环境的比较和分析,一味提倡在经典框架下进行“中国式“EVA 的技术性运用;更由于部分中央企业管理人员以为 EVA 理念与方法的传播无须海外资本运作的直接经验和政府政策亲身参与也无须企业实施的深度体验,以为只要编篡几本书

4、讲授一些课程甚至参与过一两项学术性研究课题搜集过一批数据并进行过若干 EVA 的测算,就可以指导 EVA 的实践了。由于 EVA 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其具有潜在强烈的副作用(相当多的著名跨国企业已纷纷放弃其实施即为明证),本文拟通过对中外企业 EVA 应用环境的深度比较和分析,找出并保留 EVA 经典理论中合理有用的部分,摒弃那些错误不现实甚至可能损害中国企业发展的部分,使中国企业的 EVA 考核价值管理走向发展战略所规定的目标,不仅是 EVA 政策制定者的责任,也是我们企业和 EVA 专职工作者的共同义务。一 EVA 产生的制度背景与驱动因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在美国发生了两个

5、里程碑式的事件和一场意义深远的企业变迁,由此产生了在全球影响广泛的股东价值理念和 EVA 管理模式。以资本市场风险测度为基础的公司估值理论的确立是企业管理制度基础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理论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是通过对未来各期的预期现金流量贴现进行的NPV=预期未来各期现金流量/(1+r)n-初始资本支出+初始融入资本。在 EVA 的创始者看来,未来各期的预期现金流量恰恰近似于现今 EVA 会计调整后的结果(税后净营业利润),因为在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期时,不可避免地要排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要将研究支出体现在未来的收益上(即费用资本化之后的分期摊销)要将资产减值准备这些内部的计提还原为现金状

6、态不考虑递延税项,而且在计算资本支出时仅仅考虑需要进行分期摊销的资产(实事上默认了对在建工程的剔除)。更为重要的是,用来对未来预期现金流量进行贴现的贴现率(以上估值公式中的“r“),恰恰被 EVA 经典理论类比为 EVA 所用的全部资本成本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借助于该贴现率或资本成本的媒介,将公司的价值创造与资本市场的价值衡量和价值实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奇怪的是,上述公司估值理论与方法的确立,尽管被解读为 EVA理论的基础,却并没有直接引发 EVA 理论的诞生,而在美国企业界却刮起一场历时近三十年的公司兼并收购运动。这一期间,美国企业全然不顾公司估值理论所提倡的价值创造理念,而是一

7、味进行跑马圈地式的产业集中,其以公司并购为主要方式以低资产质量和低投资回报铺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建立了一个个全球性产业巨头并拥有和控制了大量的战略性资源,从而拥有了话事权定价权和自然或事实上的国际市场垄断权。对这一现象的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是: 公司估值理论所直接服务的公司估值,是建立在公司未来经营成果的长跨度预期基础上的,而在一个由多个年度(一般为 10-20 年)组成的长时期内,其间部分年度的经营业绩或价值较预期为低,甚或出现负值,只要在整体估值上使得贴现至当前的价值(净现值即 NPV)为正,就符合企业投资的准则。于是, 经大量并购(当时的“垃圾债券“起到了关键作用)所得到的目标企业,以

8、其集成后的规模和大幅提高的集中度(横向并购的结果),将发起投资并购的公司推向全球相关产业的领导性位置(以高市场占有率产业链中掌控设计及关键性资源供应拥有销售网络并且与金融资本相互渗透为特征)。在这一过程中,EVA 作为一种本质上属年度性价值的元素,就必须让位于以大(时间)跨度外延式扩展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由于并购浪潮所形成的全球领导性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过于膨胀,美国的企业产权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 曾经流行的大型企业家族成员借助于信托制实施对企业经营的控制,随着对垄断性信托制度的取缔而被瓦解了,而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大股东(上市套现)退出机制(如比尔.盖茨之于 19

9、86 年微软上市时通过套现放弃大股东地位, 其后甲股文创办人的股权套现等等),又进一步催生了以众多小投资者借助证券投资基金持有大型企业股权的“资本民主主义“。在这种新型制度背景下, 股东们逐渐远离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失去了企业经营的内部信息并且对形成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性要素不再具有判断的资格和能力,于是,这些一个个体且为数众多的股东,被边缘化为纯粹依公司公开披露的经营信息而决定去留的具显著机会主义和短期利益动机的食利阶层,其行为特征是根据短期(季度或一年之内)业绩以决定持有还是抛弃公司的股票。相应的,这时的大型企业经营者们(职业经理人)由于资本市场盛行的“要约“与“敌意收购“,而常常身处

10、于遭受解聘的不安全感状态之中。只有到了这一阶段,作为短期价值衡量指标的 EVA 才得以应运而生,因为它将企业短期经营业绩经理人的去留与众多小股东的行为动因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也就是说,股东们通过作出企业业绩是否体现出股东价值(即 EVA 指标的表现)的判断,以决定买入或持有或卖出的决定,这些决定因关系到企业经理人的去留,故能迫使经理人接受以 EVA 为考核指标的价值管理模式。在这一大环境下, EVA 一经在企业中实施,迅即在十多年间获得包括部分投资银行证券基金在内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响应,其股价“触 E 即升“也就顺理成章了。二 中国政府推行企业实施 EVA 的环境分析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的 EVA

11、 应用环境与推行路径,其背景与 EVA实施动因较之美国企业大相径庭。首先,中国企业股权结构具有显著的集中特征,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的持股份额平均约达 50%。这种股权分布格局下,大股东(或如国资委一类出资人代表)拥有企业的经营监管权或战略指导(通过经营业绩考核等方式)权,而且掌握企业的充分经营信息。一方面,任凭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不信任票或股权抛售,由大股东支持的经理人地位仍固若金汤,发生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的敌意或“要约“收购支持此类并购的垃圾债券融资条件几乎不存在; 另一方面,大股东掌握着企业的内部核心信息,完全有条件将决策的视角扩展到中长期,而无须拘泥于短期的价值得失; 更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

12、尤其是中央企业,在缺乏来自政府或法律的股权分散化压力情况下,往往具有扩大规模加速增长提高集中度的强烈动因。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增长高代价无关业务多元化经营科技与创新投入动力缺乏的情况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还间接制约了中央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经营理念的获认同性。三 应用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实施 EVA 的不同路向值得玩味的是, 在中国由大股东,特别是由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推动的中央企业实施 EVA,其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代价过度多元化的经营风险和科技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足等三大问题,这就与美国企业实施 EVA 以小股东的短期利益为驱动以提升股价为目标形成了鲜明的

13、反差。由此, 在中国,根据一年多来的实践, 由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率先实施的 EVA,已经或必将呈现出强烈的应用环境的烙印。理念上, 摒弃未经特别界定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以 EVA 为核心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与财务战略“等含混的提法。因为 EVA 本身属于典型的短期或年度性的价值指标(其部分会计调整事项涉及到数值的年度结转与两个相依报告年度的关联计算),泛指股东价值最大化,就是默认 EVA 的短期最大化。通过澄清 EVA 与战略的关系,既限定 EVA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执行工具,又发挥其在以上三大目标的独特作用,以解决企业既要规模速度和集中,又能借助于 EVA 而解决中央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以上三大问题,

14、 从而使股东价值的长期最大化与企业发展战略达致更高程度的吻合。理论上,严格区分公司估值方法与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的EVA 或价值衡量方法,严格区分作为资本市场股票交易定价的权益资本成本与 EVA 年度考核指标中作为资本使用的成本,以此解决用资本市场权益资本去制约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本的合理使用战略性使用的弊端,同时,又通过由企业自身资产和业务特性基础上确定的权益资本成本而有效解决资本(资)浪费低效的发展代价问题。这样就使企业避免了因实施 EVA 而坠入抑制产业集中全球化产业链升级战略的“(短期)股东价值最大化陷井“。方法上,将作为 EVA 核算要素的会计调整事项与企业的业务性质经营模式资本支出

15、进行有机融合,以促进业务发展经营方式优化资本合理与有效使用为目的确定会计调整的事项与方法,即以战略导向的经营决定会计调整的边界,而不是如经典方法和国内外早期案例那样,以僵化教条的书本式会计调整去主导业务经营与资本使用。由此避免了 EVA 与其他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之间价值形成要素与规模速度支撑要素之间的内在冲突。使 EVA 成为企业发展中的“血栓清除剂“而非路障或绊脚石。实务上,为保证 EVA 实施在方法上的可行性,深度进行“EVA 适配度调研“战略要素与 EVA 要素逐项对应权益资本成本个性化调节(模型)由 EVA 会计调整通用母板出发的行业及企业个性化定制EVA 备选方案模拟试算EVA 测算-考核-薪酬联动模型量化分析经营决策-EVA 整体方案联动模型测算与分析EVA 会计调整事项的口径界定EVA 与其他管理体系(如平衡计分卡)和财务制度的协同性调整EVA 与企业经营的协同性预算EVA 考核与资本运作评价的双轨制运作合并报表基础上的 EVA 目标向下逐层分解EVA 同行业上市公司对标EVA 关键驱动因素分析EVA 实施效果客观评价等一系列操作,使 EVA 从事实上的美国资本市场“秀“真正落地到中国企业的“健身“和“强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