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301164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2014 年 04 月 10 日 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原标题:将法治铭刻在公民内心(思想纵横)人们常说,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的确,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法律几乎无所不在:当你网购了不满意的商品,没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告诉你 7 天内可以无理由退货;当你的成年子女常年不见踪影、让你孤单寂寞,不要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醒他们常回家看看;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又没钱打官司,别着急,法院可以帮你寻求法律援助由此看来,法治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帮助、关心、温暖,使每一个人受益。法律让每个人安定平和地生活,整个社会也依赖它而实现和谐有序。法

2、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历史上东西方思想家都曾有过法治与人治孰优孰劣的争论,但经过长期发展,法治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选择,逐渐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在对秩序的追求上,法治比人治更为稳定:不会朝令夕改、飘忽不定,它确定的规则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对权力的限制上,法治比人治更为规范:不会宽严失度、率性而为,而是强调公权力要由法律制度来赋予和认可,只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程序行使,不给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提供土壤。在对权利的维护上,法治比人治更为公正:不会趋炎附势、差别对待,而是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人格尊严和自由

3、,大家平等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得到平等救济。正是因为具有确定性、权威性和正义性,法治才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中国的一大主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被赋予越来越高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而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现在,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实现;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保证;建成法治中国,现代文明的国家形象才能树立。然而,对于有着几千

4、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来说,培育和践行法治这一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需要从制度到精神上改变人治的做法和观念,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公平正义原则,形成法律理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积累良法的探索中,立法者需要更加注重立足现实国情,把握时代潮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社会管理者需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带头尊崇法律,凝聚共识、规范行为;在维护公正的实践中,执法者和司法者需要排除权势和关系干扰,挡住金钱与人情诱惑,挺直脊梁、铁面无私最好的法律不仅仅是印在纸面上的条款,也不仅仅是写进判决书里的文字,而是铭刻在公民内心中的行为准则。因此,树立法治这一核心价值观,基

5、础是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让法治成为社会信仰。新时代的中国人应展现较高的法律素养,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应营造浓郁的法治氛围:人们都能遵守平等协商的契约,而不是依赖熟人关系;碰上困难习惯找法律、走程序,而不是托关系、找门路;当权利受到侵害时相信公正执法司法,而不是诉诸胡闹或暴力一句话,只有人人信仰法治、维护法治,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建成,法治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公正是照亮社会的阳光公正是照亮社会的阳光2014 年 04 月 08 日 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原标题:公正是照亮社会的阳光(思想纵横)公正者,公平正义也。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公正紧密相连,就把公正作为重要价值目标。在长期的奋斗历程

6、中,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实现社会公正,对公正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正。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历来为中华民族所向往,为世界许多民族所追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去人之私产”“无国之争”“人皆有乐而无忧”,是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的构想;“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的愿景;建立人人平等、个个自由的公正新社会,则是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期盼。然而,这些设想在历史上都未能实现。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坚持把科学社会主

7、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懈探索并最终找到了实现社会公正的可行之路,这就是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共产党人则找到了这条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致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民生,使 2 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和养老保障网,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当然,“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我

8、国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度重视促进社会公正。影响社会公正的因素有很多,但关键性的因素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没有发展,空谈公正,既不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能有效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满足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待,消灭社会不公正现象,基本前提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财富增长。应当看到,我国目前的社会不公正问题,许多都与发展不够有关,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因此,我们应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不动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大“蛋糕”,为实

9、现社会公正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说其他因素不重要,也不是说要等经济发展起来后再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实现社会公正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积极促进社会公正。我国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这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渴求。因此,我们应注意从各个方面促进社会公正,既以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又以民主法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根本还要靠制度。实现社会公正贯穿于社会发展全过程,体现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对于实现社会公正也一样。当下,人们感叹在所谓的“拼爹时代”

10、“寒门再难出贵子”,愤慨“萝卜招聘”等现象。凡此种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不健全,潜规则胜过了明规则。因此,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尤其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决维护法治的权威、尊严和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正就在身边。公正是照亮社会的阳光,它给人温暖、给人力量。我们的社会充满公正的阳光,就一定会更加和谐稳定、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就一定能不断发展进步、实现美好梦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领导政法工作2014 年 04 月 10 日 08:12 来源:人民日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

11、政法工作。这不仅是对党委政法委工作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党领导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重大意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提出的。其实质在于,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意义重大。首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体现了党自觉维护宪法法律实施的严肃态度和坚强决心,有助于坚定全社会对于法治的信心。其次,提高了党在领导政法工作中的权威。党把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建立在法治基础

12、之上,行之有据,为之有规。再次,提高了党领导政法工作的科学性。由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同时也是理性的思维和方式,因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能够有效避免具体工作中的随意性,克服各种可能出现的偏差。丰富内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保证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在我国,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是,由于政策与法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与功能,因而在实施中同样可能会出现某些脱节。因此,党对政法工作领导宏观上的目标或任务就是确保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政法机关应及时把党的政策转化为政法工作的理念、制度以及一个

13、时期的工作重点或主要任务。政法工作者尤其是司法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要善于把党的政策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到法律实施与适用的过程之中,强化法律实施与适用的社会效果,维护政策与法律的权威。遵守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行事,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方法。各级党组织与政法机关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或问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意味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时,须保持明确的法律意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事,不因情况特殊而不顾法律规定的要求,不以牺牲法律的权威性或损害法律实施的严肃性为代价而求得问题的暂时或表面解决,保证各项具体工作始终不脱离法治轨道。尊重政法

14、工作规律与特点,支持和维护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首先,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不应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干预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并且应帮助政法机关排除各种干扰,为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遵守或尊重法律的程序性要求,克服只要实体公正程序则可以忽略不顾的片面认识。再次,尊重司法工作的规律和逻辑,重视和尊重司法过程自身所建立的推理和判断。实践路径强化法治意识。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坚定法治信仰,深刻认识法治在实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起崇尚法治的信念。另一方面,要熟悉掌握宪法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识,了解政法工作的一般运作方式,尤其是了解司法的基本流程以及

15、司法活动的主要规律和特点,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建立工作机制。党委政法委应明确职能定位,进一步界定职责范围,既不越位,亦不缺位。在此基础上,各级党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政法机关之间应依据法律的规定,从有利于党的领导的具体实施以及保证政法工作依法开展的要求出发,建立起常规性的工作机制,创造各级党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政法机关依据法律及其他制度良性互动的政治生态,用这种常规化工作机制保证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持续稳定实施。探索规律机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的全新实践。如何把党在长期领导政法工作中所形成的经验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如何保持党的领导同政法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的高度契

16、合,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因此,要积极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的规律和机理,不断深化认识、积累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认识从如何认识从“管理管理”到到“治理治理”的转变的转变2014 年 03 月 24 日 07:14 来源: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等概念中,将以往通常使用的“管理”改为“治理”,就是一大创新。深刻认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外延有了巨大变化。“治理”是特定范围内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多向度相互影响,是公共事务相关主体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平等参与,是各类主体围绕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协商互动。相对于“管理”在内涵上的单打独斗、居高临下,“治理”的提出是理念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使相应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外延得到极大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