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00061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来源:考试吧 2008-4-4摘 要:本文以温州经济与民办教育发展“互动模式”为案例,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实证性分析,展示其生动而有深度的具象特征,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战略性视角。关键词:教育与经济;民办教育;温州案例;阶段性;公益性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经济发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展决定教育发发展,教育展,教育发发展反展反过过来又促来又促进进或制或制约约经济发经济发展。展。从理论抽象角度看,这一观点大抵没有什么错,但当我们深入到具体层面时,不难发现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远非教科书所述的那样简单,相反却呈现异常的

2、复杂模糊性和多彩多姿。本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经济模式与温州民办教育模式之间联系和互动的案例,力求展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以期为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若干启迪。一、土壤与空气:现代性的教育隐语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探讨中,必须坚持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但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并非呈线性或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它们之间或隐或显地“弥散”着许多“中介物”,有的甚至显得非常“抽象”或理念化,有的还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禀赋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温州案例中也可得到有力的佐证。温州以温州经济模式闻名中外, “温州模式”是“通过需求诱致型的和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

3、济社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民民营经济营经济与市与市场经济场经济的天然的天然结结合,利用民合,利用民营营化和市化和市场场化来推化来推动动区区域的工域的工业业化和城市化。化和城市化。 “温州模式”为温州民办教育奠定什么样的土壤呢?这里还得先从“经济”入手。 “温州模式”或温州民营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有二:一是市场主体或微观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或民营化,从而完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构建和民本经济的历史性创造。二是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在区域内外铺展了资源市场性配置的巨大空间,从而闯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崭新之路。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特别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

4、现代化进程。温州人在创办民办教育事业中毫不犹豫地吸吮这一土壤的养分,又一次为中国创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民办教育模式,为区域教育尤其农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经验。温州民办教育模式是温州经济模式所带来的,这从温州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可以得以实证。一是投一是投资资主体多元。主体多元。民营经济发展使温州人迅速致富,短期内完成了原始积累。民间资金富裕,民营经济(包括社会)组织星罗棋布,灵活的市场制度普遍建立,一方面为民办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培育了旺盛的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为不同的投资主体架构了不同的办学动机合法性的伦理基础。事实上,从现有的办学实践看,温州市正是利用了

5、市场机制的优势,积极挖掘教育市场资源,创设和拓宽了民办教育的动力机制和办学空间。 “通通过过采取国有民采取国有民办办、民、民办办公公助、股份合作、企校助、股份合作、企校联办联办等形式,鼓励企事等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业单位、社会位、社会团团体、民主党派、海外体、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华侨和其他有和其他有识识之士来投之士来投资办资办学,学,使社会力量使社会力量办办学、民学、民办办教育教育质质量向更高量向更高层层次和更次和更宽领宽领域域拓展拓展”。据温州市教育局统计,温州民办教育投资主体达12 种之多,而且民办学校及机构有 2000 多所,占浙江省的五分之一,占全国的百分之三。这充分说明温州市场经济的发展

6、优势,确确实实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二是办办学形式多学形式多样样。 。投资主体多元与办学形式多样是一个命题的两个方面,其联结点是发达的民营经济及其组织形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温州所特有的小型、分邀、多元的经济成分,对社会各种不同的实用人才提出了广泛的社会需求。这迫使办学者面向社会,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初步形成了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态势。就民间办学形式来讲,既有全日制学校,又有短训机构。既有升学预备教育,又有职业教育。它以灵活的机制和鲜明的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信任和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温州民营经济以私人、个体、家族性(或家庭性)为组织与产权

7、特征,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本经济。温州民办教育的民本性、民间性也源于此中。同时这种高度自发、分散的经济组织形态,也为办学形式多样化深层次地设定环境框架与行动方式。换言之。在温州民间办学走多样化之路,似乎不需要投资者、办学者多思考的。大家都会自大家都会自觉觉自愿地自愿地选择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方式,并且会不断追求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方式,并且会不断追求“私人私人性性”、差异性和、差异性和错错位位发发展。展。这样,温州民办教育办学形式必然会显现千姿百态之景象。三是智慧式管理。三是智慧式管理。温州经济发展是经济主体(私营企业主)与政府“合作的扩展秩序”的成功范例,体现了政府极大的政治智慧、行政智慧。在民

8、办教育发展中, “温州市各级政府积极引入管理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实施开放办学,制定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教育市场。这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温州政温州政府管理市府管理市场经济场经济中最中最值值得令人回味的是得令人回味的是规规避政策的政治避政策的政治风险风险,理解与尊重群众的个体,理解与尊重群众的个体创创造,以造,以“无无为为而治而治”方式方式默默认认或支持民或支持民间间自主自主创创新,以市新,以市场场的思的思维维和方式和方式渐进渐进性性地地规规范民范民间经济间经济行行为为与方式。与方式。这实际上是政府的智慧式管理。温州民办教育发端于 20 世纪

9、80 年代初,多样化办学体制与当时的国家主流政治有诸多不尽谋合之处,有的是相冲突的,但从“温州模式”形成过程中可意识到这种民间办学试验是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因此温州市政府比较熟练地发挥管理的智慧,以以“不管不管”到到“管管”,从,从默默许许到公开支持,从政策支持到公共到公开支持,从政策支持到公共财财政覆盖都政覆盖都显显得游得游刃有余、相得益彰。刃有余、相得益彰。温州民办教育模式的三大基本特征证实了民营经济这一土壤的真实存在和两者间密切关系。同时,不难发现民营经济对民办教育的影响或决定性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民营经济所形成的“最终成果”上,而不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只是民营经济向社会

10、提供的“产品”,民间办学的驱利性是民营经济与单一产权性在教育中的现实体现。这就说明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是由“中介物”所产生的,呈现其间接性。温州经济模式对民办教育的影响,上文论述的属于显显性影响性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隐隐性的影响因素性的影响因素。换言之,长期的一以贯之的经济发展观念,思想、思维方式、经营活动等“文化记忆”或“文化惯例”培育了这一区域人力资源的独特的技能与知识禀赋(或经济文化禀赋),是这一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潜在的力量,也是经济传统对教育发展影响的重要构成。温州历史禀赋对民办教育的影响是经商务工传统下形成的人思维模式和行为路向。温州的重商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和事功主温

11、州的重商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和事功主义义使温州人的思使温州人的思维维呈呈现现灵活、灵活、执执着、大胆、超框框、敢着、大胆、超框框、敢为为人人先、功利等先、功利等鲜鲜明特点。明特点。对市场和商机有着非凡的嗅觉与敏感性。温州人在民办教育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上的长处,将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成功对接,从而创造具有温州特点的民办教育模式。因而说温州人经济性思维惯例是弥散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空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办教育事业。民民营经济营经济是民是民办办教育教育发发展的土壤。展的土壤。经济经济性思性思维维是民是民办办教育成教育成长长的空气。的空气。这两个教育隐语是比较贴切的。较为形象地反

12、映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具象。以及经济对教育影响的间接性和深远性。二、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阶段性视角根据经济学观点,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力上。从这一角度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上。陈桂生认为“教育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机械的对应关系。不能认为生产力达到什么水平教育一定或只能达到什么水平;反之,教育达到一定水平。在生产上也未必就能得到相当的效益。其实,就某种教育体系形成过程来说。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是常见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在西方国家都出现过,在我国也不例外,温州模式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昭示

13、其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水平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从阶段性视角来剖析这一现象有着显着的适切性。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教育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清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民办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有密切的相关性,但并不同步同水准发展,而是呈现位次先后的变化。换换言之,教育与言之,教育与经济发经济发展展谁谁先先谁谁后,后,谁谁主主谁谁次并不恒定,而是存在着次并不恒定,而是存在着阶阶段性的段性的不同。不同。这从一方面反映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为了便于分析,下面以温州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以民办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样本来分析“温州案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与经济关系

14、的不同表现形式。“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温州农村。第一代私营企业主大多为具有某种手工艺或商业活动经历的农民。这就是说温州民营经济最初发展是基于经商务工的传统和较为丰富的工商业人力资本禀赋,与当地教育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的温州教育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经济与教育发展并不同步,经济发展在先,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换个角度看。温州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实力并不强,一时还难以支撑教育的大发展。此时经济水平对教育发展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但有一个现象却诱发民办教育的萌芽,即温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这样子女看管就成了一个棘手问题。于是, “

15、寄托”方式(即让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且寄住教师家,由教师代管)应运而生。由于当时教育部明文禁止教师提供“寄托”服务,加之“寄托”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大量“留守孩子”托管需求,寻求新的子女看管方式势在必行。另外,伴随高考制度恢复,考上大学成为温州人一种强烈的教育祈求。这样,高复班、文化补习学校与“寄托”服务构成了 1973年至 1985 年这一时期温州民办教育的萌芽特征。可以说,这一时期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并不紧密,但有拉近之趋向。此外,经济初级发展尚未构成对教育发展强烈的需求与推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温州经济向着联合方向发展,合伙或股份合作企业制度开始萌芽、成长,到了 80 年代末,这种以私营性

16、为隐性特征的企业合作制得到当地政府的规范、扶持,其结果大大促进了民营经济的技术层次提高。生产规模、档次、利润也都相应地得到提高。企业合作制的成长,不仅是外部资金市场不发达的结果,而且也是人力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结果。人力资本市场发达与否除体制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储备量。在这个时期温州教育在浙江省处于相当落后地位,因而人力资源尤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还相当缺乏。由此,合作经济发展实际上给温州教育提出了适应性要求,但那时温州公立教育资源也贫乏,这就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加之民营经济与民办教育有着天然的亲密感、血缘性的联系和众多的共性,民办教育就成了教育体制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接轨的重要接口。19851992 年,温州民办教育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在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后。以第一所合法审批创办的民办学校乐清七里港高级中学的诞生为标志,16 所民办普通中小学和 13 所民办职业学校先后成立。民办学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初步市场化,从中可见或多或少的企业或工业的影子。此时,企企业业与学校与学校实际实际上上处处于一种共生关系。于一种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